返回第四十六章 体察民情(上)(1 / 1)柯不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宫里传来的旨意有两条,一是升迁李志为权知开封府,另一条则是,任命李贤为景灵宫判官、太子左庶子,并任太常寺少卿。

景灵宫判官可视之赵官家对之的信任,太子左庶子则为门下坊的主官,对太子府内部的诸多事宜,几乎都有过问之权利。而太常寺少卿,正四品上,掌祭祀礼仪诸事。

天禧二年的这般官职变动,让很多人都认识到,身在局内的人,谁都不是最大的收益者。而最大的黑马,当属前海运使,朝请大夫,资善堂赞读李贤。

到了此时,若还想躲在后面捡漏定是不行了。

因此,在宫里的旨意传来的半个月内,除了先入东宫,见了皇太子赵祯一面外,李贤甚是疲惫,每日都要应付各种酒局,还要时常监督新修建的太子府,即扩建的东宫院落。

直到半月后,这种繁忙的情况才有所缓解。而于这大半个月的时间内,李贤也大体明白了赵祯现当下的班底有那些。

如晏殊,毫不意外的做了太子舍人,为赵官家赐金紫,并升任为户部员外郎。另有参知政事李迪兼太子宾客,前升王府咨事参军张士逊和崔遵度为太子宾客和太子詹事

太子属官的所有的任命之中,少有刘皇后或是丁谓等所属官吏的插入,能看得出,赵官家在想明白许多事情以后,于皇太子的教导事宜上,确实是用心了!

现在既然都同为皇太子赵祯做事,大家定是要互通有无,左右都是为了皇太子。

所以,众人的办公之地,便安排在了宫城边缘,和扩建翻新的东宫相连接,往东便是东华门,尚书省和政事堂枢密院之地,往西则是西华门,和资善堂相距不远。

每三两日,众人也会碰面,着重商讨对皇太子赵祯的教育事宜。

即为太子左庶子,李贤也有了正当的理由,参与赵祯的课业安排。他所重视的,和太子詹事崔遵度的理论及文化素养教学不同,乃是务实性的教学。

等之冬来,东宫的修建完毕,众人又搬进了新的办公地。后在咨询了赵祯的建议,并进行了新的教导安排。

李贤决定开始自当年十二月开始,于每月中抽出一两日的时间,带之实地走访东京内外,体察民情。关于此事,他亦亲自上书赵官家,并得赵官家的默许。

及至十二月末,朝中又发生了一次变动。

正于宰执位上的丁谓,受人弹劾,后由皇帝赵恒亲自下令,免除官职,不过数日,又调为升州知州。

与此同时,于雷州就职两年的寇准,再次回到了中枢,接替了丁谓的同平章事之职。

朝中很快形成了以寇准、李迪、王钦若此三者,政见多有不合的三足鼎立之局面,由此,也让朝中大权,形成了短暂的平衡。

对于平衡之道,当了二十多年皇帝的赵恒,显然比皇后刘娥,应用的还要炉火纯青。

朝中之于变端,对已经地位稳固的皇太子赵祯而言,影响甚微。

东宫的运行照常。

而敢在天禧二年的岁末之际,李贤带着皇太子赵祯,及一行几十的宿卫,按照预想的那般,终于是来到了大宋的田间地头,于之大宋民间完成一场实地的考察。

这般考察,不同于半年前的出宫行径,而是明着来的实地学习。

可能是对太子的出宫实察有兴趣,晏殊也跟着走出了宫。

这次的目的地,正是东京城北郊的农田之所。

此地的粮食作物,多是供给于东京本地,连皇宫的粮菜,也是多源于此。

而李贤教授赵祯的第一趟野外实践课,便是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一行车马出城,来至北郊的农田。

冬日之内,田里的农人不是很多,但田间有不少的区块搭建着浅色的帐篷甚是醒目。

得知今日可以出东宫,来至东京郊外,赵祯的内心别提有多么的欢喜了。

他的性格越趋稳重,于此的真实表情自不会流露在外,但当之下了马车,看到那大片的帐篷,面对着李贤,赵祯还是忍不住微怒道:“先生,这就是我们今日的目的地吗?农田既然为种植之所,不应该全像那边的一样,是为青青的麦苗吗?怎的本地农监,却未严格执行,而将此地空闲而出,以搭建棚子了?”

资善堂的授课之内,将近十岁的赵祯,已经初步学会了辨别忠恶。联想到李贤将之带此实修,赵祯还以为是李贤想要看看底层官吏的为官之恶,所以,才有了先入为主的这般猜测。

李贤指了指前面的棚子:“殿下不如先和微臣进去看看如何?”

事情好像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赵祯点了点头:“那就先去看看”

李贤侧过身,让赵祯先行,侍从们分左右保护者。

至于棚子周围的农户,都是李贤事先让人甄别没有危险的。所以也不怕出现什么乱子,为何如此小心,毕竟现当下赵祯的身份不一般。

不仅关乎着大宋朝野的安定,还关乎着他李家所有人的身家性命。

赵祯步伐稳健的走至棚子处,眼睛透过麻布做的帘子,见之内部的场景,挠了挠头:“先生,是我错了,这里面好像没有空置,而是种植着蔬菜。我懂了!是因为外面的天气寒冷,只有加了棚子,内部的温度才会上去。否则的话,这些蔬菜都会冻死。这到是和宫里的暖棚有些像,只是太过简陋了些!”

李贤和紧随的晏殊对视了一样,然后笑了笑,又指向了远处的一条水渠:“殿下能看得出这么多,很好!不妨再往那边去看看!”

顺着田间的小道,赵祯又往前去了一段距离,但很快被一条水渠给拦住了。

“先生,这是灌溉之所用吧?也不知这条水渠,通向何处?难道是汴河之畔?”

赵祯捡起了旁边的木棍,试探了下深浅,喃喃道。

这次是身着便衣的晏殊出列解答:“好叫殿下知道,此水渠,乃是自景德年来,官家即令人开始修建的,通向正是汴河,不仅可以用来灌溉,这四通八达的水渠,更可以用来防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