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朱元璋播下的种子,开花结果之后,变成的更多种子,撒去天涯海角,小皇帝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他反而开怀得很!
这是来一场大清洗,大迁徙,大移民!
大明少了这些蛀虫……这些蛀虫杀不得,碰不得,惹不得,只要少了这些蛀虫,不说吏治之后朗朗乾坤,至起码风气要好许多,大明的财政也会多上许多。
最不济,总会有人出头!
把王琼搞定了,小皇帝暂时也没有和内阁大佬商议的心思,而是去了后宫,好好休息了几日。
至于几日到底是几日,乃是小皇帝的私密事,实在是描述不得。
等他某天躲入御书房,再一次喝起虎鞭人参汤之后,才觉得奇怪:“朕广播雨露,也没见少了谁……怎么现在,一个有动静的肚子都没有?”
好在小皇帝还年轻,现在不过是正德四年,他也不到十九岁,正值年轻力壮,火力超级猛的时候,也懒得想太多。
等刘瑾把代王、晋王、刘健、李东阳、杨廷和、焦芳、王鏊、韩文、张懋……等几个大佬安排了位置之后,习惯性往阴影处一站,众人都觉得少了些什么,又发现不了少了什么。
这种感觉,让几个文臣很是惆怅。
刘健拱拱手,道:“陛下,朝廷商税日趋增加,现在除了珠宝、瓷器、茶叶、玉石、古玩、丝绸……除了粮食之外,其它项逐步开始增收。”
“倒是各地……”
小皇帝摆摆手,道:“朕知晓了,各地有怨言,就由刘公处理罢,朕信得过刘公。”
刘健的脸,立即黑了!
这个事情,光是刘健一个人,他错非是做孤臣,又或者做权臣……否则,他还真没有能力去处理。
小皇帝这是抛了一个天大的难题给刘健!
可小皇帝借着喝茶低头的功夫,眼眉乱闪,心里暗暗琢磨……这个事情,不把你们拖下水,让朕这个皇帝出面,要尔等何用!
刘健满脸苦色,和李东阳对望一眼,见小皇帝表情坚定,不容拒绝,二人皆是心下一黯,头大起来。
李东阳也起身,拱手道:“启禀陛下……”
但天字第一号狗腿子,的确是合格的,在这个时候,焦芳立即截断了李东阳的话,抢先道:“陛下,今日唤吾等,可有吩咐?”
就这么一句话,让李东阳恼怒成羞,虎躯一震,差一点就要和焦芳干起来。
“唉……”小皇帝心里叹息,知道是再躲不过去,便阻止道:“李师傅还请道来。”
李东阳瞪了焦芳一眼之后,才开始继续讲话。
说白了,这个事情其实叫做自由心证。
因为,大明虽然一直不曾收商税,但什么车马费、过路费、杂费、保管费……一直不老少。
唯有小皇帝朱厚照,借着驿站成熟的通道,以及遍布天下的水路,或者说他作为皇帝老子天然的权威,才没有人敢勒索他的小可爱。
可其它商人,哪里有这么幸运!
打个比方,比如老王从乡下收货之后,要拿来京师卖,这里面就涉及到官道、县城等层层关卡。
从乡下进入官道,保不定某个卫所便要来捞一笔,他们只需随意派几个小兵,放几个路障,便能阻拦大路商队,令其不敢逾越。
只有老老实实给了钱,才能消停。到了县城之后,看门的兵丁,惯例又是一笔。
尤其以看门的大头兵,这里最为重要,以他们苦哈哈的薪酬……那几十文钱还能被称为薪酬的话,若是没有了这份收入,几乎就是喝西北风的下场。
朱厚照当年派何长生做生意,雁门关的大头兵,就为了一笔好处,让彼时还不是小皇帝的朱厚照,吃了一记闷亏。
关键是,县城之后,还不算完。
到了府城,铁定又是一笔到了京师,看门的大头兵仍然要敲上一笔。
原本,商贾们给得也安心。
只要缴纳了保护费,进了城之后,再不会有人找麻烦。
可现在开始收商税……一些人就找起了借口,过路费,恰好是最好的借口。
这些人也振振有词:“商税吾等愿意缴纳,可西城口的兵油子,东城的泼皮,南城巡逻的,北城抽检的……老爷们是不是也该帮忙管理一下。”
“否则,这么点微末利润,都被人勒索了,谁还敢做生意?”
刘健现在就被各种说客弄得脑壳发昏!
他最早,收了小皇帝两千万商税,兴高采烈,觉得人生之最高成就,莫过于此。
也下了老大决心,哪怕拼了不做这个官,少活一二十年,也要将收商税这项大业进行到底。
可现实,给了他老大一记闷棍!
关键是,刘健首辅大人听闻商贾哭诉之后,见人家一脸鼻涕一脸泪,也觉得很有道理。
虽然,他仍然觉得商税应该收,却觉得此等小吏,也该收拾。
当初他要收商税,无数人跑来说情,恳请刘公手下留情,商税实乃不仁之政,手工业已然濒临倒闭云云……
可当他想要收拾这些小吏……发现事情更大条了!
一堆官员跑来陈情不说,光是奏则,就差点把刘健给埋了。
关键是,上书的官员们说的也合情合理,这些小吏既没什么收入,也没多少义务……严重的直接就说,断了这些人的财路,大家会不会造反?
这个事情,直接把刘健难住了。
是以,他明明知晓小皇帝今日找大家来商议藩王之事,却在第一时间就把难题抛出来。
因为,他实在拖不了了!
可看着刘健愁眉苦脸,小皇帝心中却是冷笑不断,哪怕上辈子刘瑾收商税,干得都比刘健漂亮!
虽然他上辈子,商贸并没有这么发达,刘瑾的手段也极其粗暴……可小皇帝心中悲哀地想,刘公您好歹也是当朝首辅大人,收商税之前就不会去搞个调研?
就你和李东阳、谢迁、杨廷和几个老家伙,揪着胡子躲在房间商议一番,就能把真正的现状弄清楚了?
朕都比你们清楚!
那什么哭诉的商队……这群王八蛋,有哪个不是一批次,弄几万两银子,或者弄几十万、上百万两银子的货物?
一次性给个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算个屁啊!
至起码,他们给了银子之后,可曾有泼皮找过他们麻烦?
至于那些拉单帮的,有几个商贾是跨县城交易的?
他们的货物能拉那么远?
再说,官吏们靠这个养家糊口?
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你以为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