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尊佛像是真品?!
他就知道!
祖上传下来的,怎么可能有假?
刚被扶站起来的男子闻言差点激动得再次腿软下跪。
“林大师!我……”
林风抬手制止男子的千恩万谢。
扭头朝刘向华笑道:“人有失手,马有失蹄。这尊佛像确实本就真假难辨,刘大师打眼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端的刘向华笑容早就僵在了脸上,一声冷哼后阴阳怪气道:“林主持可真是比我这有几十年的鉴宝经验的老家伙还要厉害啊!那我就洗耳恭听,好好学习学习,这佛像到底真在哪?”
评论区里面也是众说纷纭,各不相让。
“是啊,刘大师好歹也是有几十年经验的鉴宝老人了!这小林主持该不是太过急功近利,所以故意唱反调来炒作吧?”
“林主持故意炒作?呵呵,看过前面直播的朋友都知道林主持的实力完全是吊打刘向华!”
“得了吧!刘大师可是鼎鼎有名华老的徒弟!开始鉴宝的时候,你家小林还不知道在哪里夹尿布湿呢!”
“大家都别争了,还是先听听林主持怎么说吧!”
刘向华微微抬头傲视林风。本来以为是个好苗子,没想到!现在我倒要看看你要怎么圆!
林风不慌不忙将折扇叠好收放,慢吞吞拿过佛像放在镜头正中央,这才缓缓开口。
“刚才有说到,底部有陈旧的标签痕迹,但像最近才毁坏。”
“是你前段时间鉴宝之前磨掉的,对吗?”
林风瞅着男子问道。
男子双手纠缠着衣角,他之前也确实是有担心被说这是商品佛,这才将底部标签痕迹轻轻磨掉。但听到林风刚才肯定的回复曰真品无疑,男子还是鼓起勇气承认了。
“是……我磨的。”
“那真是可惜了!”
林风摇头叹气。
“如果你不磨掉那个标签,这尊佛像只会更值钱!”
男子惊愕的张大了嘴巴。
“这佛像的标签可和现代的标签有所不同。并非是为了贩卖。”
“明末清初之时,吐蕃赠予华夏的所有佛像,皆会贴有类似的标签。由吐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注,这是为了区分进贡年份。还有一个原因……”
林风顿了顿,喝了口茶。
“吐蕃离帝都相距甚远,一路上易生枝节,意外难料。”
“故意增添一点小小的‘瑕疵’,也是为了降低被洗劫一空的可能性。皇室贵胄与吐蕃在这一点上都是默默约定,心照不宣。”
“所以……”
“你磨掉的那个标签,恰恰更能证明这尊佛像的历史性和贵重性,没有标签的这个佛像至少跌价了三分之一!”
男子闻言久久地愣在原地,紧接着狠狠扇了自己几个耳光。
“不必。只是跌价,并不是一文不值。”林风抬手制止,这耳光掌掌响亮,听得林风都肉疼。
刘向华嗤笑,就这点能耐,还以为他能讲出什么花来。
“标签这一点我在看的时候也有考虑过,但是!这尊大日如来佛的其他两大致命缺陷,你又作何解释?”
面对刘向华的奚落,林风也并不恼。
“慌什么,真宝就是要慢慢地赏,慢慢地品。”
“现在我们来说一下佛像袈裟看似被人为刻意磨损造旧的部分。”
又听到人为磨损四字,男子连连摆手:“我没有,我没有磨了。”
看来刚才跌价对他的影响不小,已经敏感到这种程度了。
“我当然知道你没有,这个手法你想磨也磨不出来!”
“这种工艺已经极其少见,从明代开始萌芽,清代乾隆时期达到使用巅峰,一直延续到晚期民国。”
“看佛像的袈裟身上的簪花,多是整个宝相花朵纹,所以才会称得袈裟的边缘部分像被了磨损一半……”
“这种手法叫做……”
林风话还没有说完,本来垂首漫不经心摆弄手机的刘向华猛然抬头!
“旋覆半相法!”
他和林风异口同声说出,刘向华的嗓音已经有些哑然和颤抖。
居然是这样?!
当时自己怎么没有想到?
难道……鉴宝几十年的他真的,打眼了?!
想来刘向华已经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了,林风并没有理会他,自顾自地继续。
“因为这种手法,所以才会在袈裟边缘看到很多的半个宝相花朵纹。这种手法和底座的莲瓣处理相得益彰,花瓣并不封头,两者思想殊途同归,讲究的便是意境之感。”
“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此时无声胜有声’,予人以想象之余地,以无胜有。”
“以空白为载体,进而渲染出美而空简的艺术感,简单来说,这便是-----留白。”
已经有些网友察觉出刘向华脸色的端倪,一部分原先坚定支持刘向华的观众纷纷开始倒戈,还有一大半刘向华粉丝摇摆不定。
尽管心下已经有些不安,但刘向华依然极力否定这是真品。
“那它的内膛光滑无痕,润泽完好,这你又怎么说?”
林风没有立马回复,扭头朝后台吩咐道:“拿一个手电筒和打火机来。”
“这一尊佛像光用这种展示台灯是完全不够的,因为光束不够聚集,没有完美对焦到内膛。在鉴别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误差。”
林风让男子拿好手电筒,对准佛像内膛照射。
点燃打火机,火苗在离内膛内侧边缘似灼非灼,林风手法极具技巧,左燎右剽,上下煽摇。
不消片刻,原本滑通平整的内壁竟然缓慢均匀地浮现起一颗颗饱满圆润饱满的颗粒!
“这就是这尊大日如来佛神秘奇特之处。”
“民间闲散画本中将这个铸造方法一笔而过,因为在当时便极为罕见,而现在早已失传。”
“这就是,垫撑泥芯失蜡法!”
佛像的最后一道“缺陷”,林风全部解说完毕。
刘向华面色苍白如纸,张嘴却无言,一派颓然之状。
这些几近或已经失传的铸造手法工艺,他不是不知道,曾经华老要求他看的民俗野史中便有提到,但实在是太为罕见,他当时也只是草草过目。
没想到今天,竟然就栽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