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九十八章 步辇图(1 / 1)苏大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没有任何的讲解,甚至是连这副古画的名字都没有介绍。

主持人简单干脆的直接宣布十分钟计时开始,而十分钟以后正式竞价。

这样直接粗暴的拍卖会,林风还真的是第一次遇见。

不过,台下的其他宾客显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第一时间和身边的人小声讨论起来,频频朝台上的古画投去志在必得的目光。

就连穆云康也有些意动。

因为这第一幅拍品就是华夏非常著名的画作,唐朝阎立本大师所做的《步辇图》。

只要是扫一眼,就可以直观的看到台上那一副绢本设色的《步辇图》,长约有一百三十厘米,宽约四十厘米。

整副作品没有过多的场景渲染,更多的笔触则是放在了人物的描绘之上,构图非常的简洁明了。

《步辇图》的画面上分布着两组人物十分鲜明,左边是前来拜访的使者一行人,而右边唐太宗与抬着步撵的侍女一行人。

坐在步撵之上的唐太宗在这副作品之中被勾勒出其雍容华贵、气定神闲充分展现了繁华大唐时期,一代君王的风范与威仪。

与此同时,围绕在皇帝的周围是神情自若,姿态万千的侍女们,这些侍女的身姿体态透着纤弱与娇俏的美丽动人,与中间的太宗形成对比,愈发凸显出太宗的壮硕与凝定。

画作之上还细细勾勒出了与步辇配套的大扇与华盖,这些细节的工具都是为了突显了君王气势,强调画面的重点。

再看左边的三个人物,最前方和最后站着的两个人,皆是手握笏板,只是一人身穿红衣,一人身穿白袍。

中间的那位,神态谦恭,持重有礼,身上穿着一件类似网状的花袍,可以看出其矫健的性格中带着质朴粗犷,作者甚至还勾勒出了此人额头及眼角的皱纹,细节之处彰显了此人的聪明才智和丰富阅历。

其实,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很清楚,这副作品不仅仅是在绘画技艺上达到了一种巅峰,更是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幅作品真正的类别应该是历史故事人物画,它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参拜,共同商议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婚事。

文成公主和亲的历史故事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属于当时重大的外交事宜,所以才被唐太宗吩咐技师给详细的记录了下来。

所以,这一副《步辇图》具有着双重的意义,价格不可估量。

第一件拍品就是这种等级的宝物,全场的的气氛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热烈起来。

穆云康平日里最喜爱收藏这样的传世之作,十分钟还没有过去一般,他就已经想着要拿出多少钱来竞拍了。

只是,脑海中的记忆突然出现林风断言那一副《祭侄文稿》是赝品的一幕,穆云康的目光下意识对准林风,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句。

“林风,你觉得这副《步辇图》如何,倘若我想竞拍,出价多少才值得?”

“阎立本大师创作的《步辇图》整体画面设色典雅绚丽,勾勒人物线条流畅,圆润有劲,构图错落有致的同时更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堪成国宝级别的作品。

然而,台上的这一副却并不是真品。”

林风言之凿凿的说着,眸光清正,毫不迟疑。

一开始的点评和赞美体现出了林风深厚的知识底蕴,随后做出判断的语气更是沉稳果断,让人忍不住生出一种信服的感觉。

可是,穆云康又看了看台上的画作,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有什么地方是不对劲的。

憋着一口气,穆云康继续追问林风其中的原由。

“什么!你小子不会是看错了吧?这幅画笔触细腻,构图简洁,线条圆转流畅且干练有韧,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本身拥有的纯熟的绘画技巧,你又是从何断定它不是真品?”

林风对于穆云康的质问还是那副泰然自若的姿态,眼神一敛,穿过台上的那一副画作,整理好脑海里的思绪,对着穆云康娓娓道来。

“相信前辈也是非常清楚的,鉴别古画从来都不是看它与真品的相似程度,而是要从作品背后的故事背景,作者的人物性格和绘画习惯,以及那个历史时期真实的社会细节来看。

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毋庸置疑,只是《步辇图》在色彩上其实是以红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这是为了凸显其中热闹欢愉,一片祥和的气氛。

同时画面里的红色却又不多,由此才可以通过对比,表现出皇帝一身黄色尊贵。

可是台上的这副画作就看不出这种细节的极致巧妙之感,使用的红色太亮,难免有些喧宾夺主了。”

林风注意到穆云康神色松动了,便紧接着指出下一点破绽。

“阎立本这位大师最擅长工笔,他笔下的人物的神态描绘传神有力,更因为,在唐宋时,画师都是站立作画,所以下笔的角度和力度极为特殊,使得他的作品局部晕染笔触,却又极具立体感。

而台上的这一副,虽然可以看出色彩浓重与醇静交织的感觉,却总有一种扁平的视觉效果,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在笔触的不成熟之下反而会显得杂乱无章,让人烦躁。”

林风这样一通细致入微的分析,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就连一旁对此了解不深的叶晓彤也能够看出来林风所说的几点不同。

穆云康就更是收住了一开始的怀疑,开始思考林风的阐述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就是这么一思虑,穆云康再向台上投入视线的时候,就没有了最初的激动和欣喜,而是多了几分理智和清醒。

传世画作的出现,难免会让心仪之人忽略一些细枝末节的不对劲。

但是,只要有人伸出手轻轻的拨开云雾,真相立刻就会暴露出来。

“所以,台上的这幅《步辇图》形似而神不同,技巧成熟却不够细致还原,应该是明清年间的仿作,虽然也有些价值,却与真品相差甚远,没有收藏的必要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