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5节 新年新政策(1 / 1)飞星骑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日理万机的忙碌让夏华几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转眼间,公元西元154年到来了。元旦这天,夏华以摄政王的身份向全国颁布了四项意义非凡的重大政策:

第一,停止使用原先的“天历”,改用“东元东历”。东元东历,即黄帝纪年法。黄帝,乃华夏之先祖,其诞生于公元西元前2717年,黄帝之诞生,即华夏文明之开端,东元东历黄帝纪年法以黄帝诞生之年为初始元年,即公元西元前2717年为东元1年,今年按照公元西元历法为153年,换为东历为东元4570年。在使用东历的同时,继续通用中国传统的农历法。西方人制定的公元历法公历必须更改称谓为“西元”,因为所谓“公元”只是西方通用而已,并不符合东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岂能称之为“公”?夏华之所以制定东历、推广东元历法,共出于四个原因,首先,冯云山制定的“天历”并不科学,使用“天历”存在诸多方面的不便和差错,必须将其废止其次,在废止“天历”后,不能照搬西方人的公元历法西元历法,因为中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传统,在使用历法上,中国要有自己的历法,不能邯郸学步地成为西方的附庸另外,西方人使用“西元历法”,中国人使用“东元历法”,实则涵盖了东西方平等独立、东西方分庭抗礼的深层含义。中国人使用的历法称之为“东历”,这是理所当然的名称,东方文明几千年来都以华夏文明为尊、为源泉、为领头羊,华夏四周诸国如日本、高丽、越南、暹罗、缅甸等,其本土文明无一不是深受华夏文明的熏陶沛泽,无一不是华夏文明的衍生分支,可以说,中国就是东方,东方就是中国,中国的历法就是东方的历法,将其取名“东历东元”自然天经地义最后,废止“天历”、使用“东历”也是为了进一步地淡化拜上帝会的宗教色彩,温和地、悄然地恢复华夏传统文化,为夏华以后彻底地“改朝换代”、更变“太平天国”国号打下文化基础

第二,太平军的军队称号由原先“太平天军”、“天军”改为“华夏军”,“圣兵”改为“华夏兵”。夏华这么做,自然是为了继续淡化拜上帝会的宗教色彩,所谓的“天军”“圣兵”具有过于浓重的神话含义,洪秀全、夏华等人都是血肉之躯的凡人,太平天国也是人间国度,广泛地使用“天”字未免显得过于神化。不过,废止“太平天军”、“天军”、“圣兵”称号后,改为什么称号,让夏华头疼了好一阵子。一个国家的军队,自然以该国的国号为基础而定名,但夏华目前还不能废除“太平天国”称号,想来想去,他还是老老实实地采用了中国古称“华夏”一词,定名“华夏军”、“华夏兵”,正好他的名字“夏华”反过来就是“华夏”,也算是暗合天意。把太平军改名为华夏军,也是夏华消除军队内部派系山头的一项措施,从此以后,没有什么天王军、东王军、西王军、南王军、北王军、秦王军、汉王军、唐王军、明王军和隋王军捻军的称谓了,军队只有一个名字华夏军。“华夏军”是华夏的军队,也是夏华的军队。华夏军是为了复兴华夏、实现夏华心中的那个伟大梦想而战的文明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

太平军以前是没有明文规定的军规军纪军法的,洪秀全的“天条”既是太平天国民众的最高民法也是太平军的最高军法,如今,太平军成为华夏军了,夏华自然要推陈出新。为了能够彻底地改掉原旧式军队的种种陋习,夏华特地亲自制定了“华夏军的五大军规和三大信念”,由宪兵部队对军人进行严格执法,负责维护军队的纪律和风气。华夏军的五大军规是:

一、华夏军在任何时候都不得将枪口对准本国人民,不得以任何方式伤害本国人民

二、华夏军必须坚决服从上级指挥,不得擅自行动,不得违背命令,不得抗命不遵

三、华夏军各级官兵不得沾染任何玷污军人荣誉的不良癖好主要是吸鸦片和赌博

四、华夏军在与外敌交战时,不得投降叛变,必须战至弹尽粮绝阵亡身死,若不幸被俘,不得向敌方泄露任何己方的情报机密

五、华夏军任何部队在撤退时必须带走全部的伤员、带走全部的阵亡官兵的遗体或遗物,如果没有执行,该部官兵一律被处罚在撤退时,武器装备若无法带走,必须彻底地毁坏掉。

华夏军的三大信念是:忠诚、荣誉、责任。

对于夏华制定的“华夏军五大军规和三大信念”,华夏军各级将领军官都深表赞同并且称赞不已,赞叹“大明王真乃神人也”。

夏华又亲自制定了华夏军的军旗、军徽、军歌此时还不太适合制定国旗、国徽、国歌,另外,华夏军实际上已经分为陆海军了,但给陆海军分别制定军旗、军徽、军歌还没有必要。

华夏军的军旗就是先前明王军的军旗,即长宽比例为三比二的矩形旗帜,四角四点交叉两条斜线把长方形分成上下左右四个三角形区域,四个区域按照上下左右顺序依次涂以白、绿、红、黑四色,被称为“四色军旗”或“铁血军旗”。四种颜色各有各的代表含义,其中,白色代表着纯洁的血统和信念,绿色代表着养育华夏儿女的华夏大地以及华夏民族的希望和生机,红色代表着忠诚的鲜血,黑色代表着现代化工业的钢铁和跟钢铁一样坚固的、坚定的、坚硬的、坚强的精神。

华夏军的军徽是一枚硬币大的圆形金属片,由左上、右下、右上、左下四个等距点交叉两条斜线把圆面分为上下左右四个90的扇形,跟军旗一样依次涂以白、绿、红、黑四色,用于军人们将其佩戴在钢盔上、军帽上、军装胸口前等处。

夏华干的第三件事是:将天京南京改名为“东京”。

废止“天京”这个名称,自然是因为这个名称里存在一个神话色彩实在太重的“天”字,这跟夏华废除“天历”、“天军”等名称是一样的道理,不过,按照常理,天京既然不再是“天京”,就应该恢复原先的“南京”名字,但夏华经过再三思考后,决定把天京南京改名为“东京”。在后世,提到“东京”,别说中国人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那是日本国的首都,但是,中国人忘了,“东京”这个名字并不是日本人首创的,“东京”这个名字更不是日本人独家的。东京,其实是中国的古地名。早在东汉时,洛阳便是全世界第一座明确地被称为“东京”的城市曹魏时,曹氏故乡谯城被称为“东京”北周、隋朝、唐朝时,洛阳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成为“东京”五代和北宋时,汴梁是“东京”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个“东京”。毫无疑问,东京是中国的。至于日本的“东京”,其原名叫“江户”,在西元123年时被部分日本高层提议改名“东京”,在西元16年即明治nn登基第二年,江户被正式改名为“东京”。很显然,“东京”这个名字是日本抄袭中国的。眼下是西元154年,夏华既然拥有时间优势,自然可以抢在日本人前面重新使用“东京”这个本就是中国的地名。

夏华为什么要把“南京天京”改名“东京”?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南京已经不适合再叫“南”京了。只要看中国地图就一目了然,南京处于中国中部、东部,根本不“南”,南京之所以当初被取名“南”京,因为几千年来、直至数百年前,中国的经济、文化核心等一直都是中原地区,大致上就是河南省、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等地,至于两湖、两广、浙闽赣等地,开发程度很低,游离于华夏核心边缘,那时候,南京的位置确实很“南”,位于华夏传统地区的南部边缘地带,所以被称为“南京”是恰如其分的,但现在,华夏文明已经完全覆盖了南京之南的两湖、两广、浙闽赣等地,南京已经不“南”了,它变成了华东地区的中心枢纽重镇。真正的最“南”的大城市,已经变成了广州其次,华夏是东方之主,华夏之都即东方之都,华夏的首都便是整个东方的中心,自然而然,“东京”一词实至名归。

根据夏华颁布的公告:

南京天京改名为“东京”又被称为“皇都”、“帝京”

西安长安改名为“西京”虽然西京还在清政府控制区内

广州改名为“南京”虽然南京还在清政府控制区内

北京北平仍然还是“北京”虽然北京还在清政府控制区内

如此,四京在地理位置上正好处于华夏现代本土区域的东西南北四方,辐射了整个华夏现代本土区域。另外还有一个“中京”,是武汉的非正式称呼。

夏华颁布的第四项重大政策是:全面创办现代化教育体系。

众所周知,教育是根本,是头等大事,是立国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最高度地重视教育,对其投入最大限度的资源。在这件事上,夏华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因为发动明治维新而让日本开始走上富强道路的明治nn在刚刚展开明治维新时就立下了一句荡气回肠的誓言:“朕要让北海道山里在冬天靠啃萝卜充饥的佃农的小女儿都能读完小学”。这句话的解读意思是:我要让日本国内最穷的地方北海道最穷的人家佃农的最小的女儿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前提下,连女孩子并且还是最小的女孩子都能,更何况是男孩子呢都能读完小学。由于明治nn的明治维新,日本走上富强道路,也走上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道路。那么,日本在海外抢到的第一笔财富是哪笔?并不是在西元195年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豪夺到的那两亿两白银,而是在西元174年,日军第一次侵略n,最终向清政府勒索50万两白银后撤兵。这笔50万两白银是日本对外掠夺到的“第一桶金”。得到这笔50万两白银后,日本政府将其全部地、100地用于了日本的教育事业,没有分一两银子给军队。不得不说,以明治nn为首的日本高层确实具有着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远目光。明治nn做到的事,夏华自然也能做到,并且会做得更好。重视教育,这是后世常识,夏华一直都是重视教育的,然而,先前由于洪秀全这个“最大障碍物”的存在,夏华没办法光明正大地按照自己意愿行事,如今,大权在握的他终于可以彻底地放开手脚大干了。

夏华以后世新中国的教育制度为基础,结合眼下时代的现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中国现代教育大纲”。这套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史无前例的教育大纲严格设定教育分为幼学教育三年、小学教育六年、中学教育六年、大学教育三年,明文严令在夏华治下境内的年满四周岁的孩童不分男女除非有智力残疾或较重的生理残疾必须上学接受现代化正规教育,孩童的父母家人长辈倘若抗拒阻扰,官府可以动用武力进行强制性执行。幼学、小学、中学完全免费,官府免除学生的全部学杂费,并且,学校向学生提供饭食和住宿,费用全部由官府提供,同时严禁学校通过任何手段、任何名义、任何理由向学生收取费用,学校开支、教师工资等全部由官府提供另外设立奖学金制度,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会获得官府的奖金。

夏华制定的现代教育大纲课程如下:

幼学教育三年,设立国文、数学、生活这三门必修科目

小学教育六年,设立国文、数学、历史、体育这四门必修科目

中学教育六年,分为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设立国文、历史、体育这三门必修科目,在中学一年级时设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地理、天文、、艺术分为绘画、音乐、歌唱、舞蹈等子科目这九门选修科目和古典国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日语这七门中外选修语言科目。学生在完成中学一年级学科后,必须在以上十六门选修科目中选修至少两科作为接下来中学二年级至六年级和大学的必修科目。大学里增加更多的选修科目,学生们可以再选择其它的选修科目。体育课程丰富多彩,会包括骑马、长跑、短跑、跳高、跳远、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棒球、武术、游泳、射击等众多选修项目,从小就增强中国孩子们的体质。

在中学六年教育结束后,教育部于每年6月6日这天举行全国各地联合同时同卷高考。夏华设计的高考制度解决了后世新中国高考存在的那种“一纸定江山”缺陷,办法也很简单:每个高三学生在高考时要考六门或六门以上的必修文化科目和体育,每门必修文化科目都由教育部的专家们出三份试卷。这样,每个考生的每门必修文化科目会考三份试卷,每门科目自然会有三个得分。考生这门必修文化科目的单科成绩,在这三个得分里选出最高分来计算。如此,就能大大减少考生由于高考失常、其它原因而没有考出正常水平结果遗憾终身的情况。

夏华制定的这套现代教育大纲无疑是十分科学的、合理的、理想的,但想将其化为现实,离不开两样东西:大笔的银子、大批的教育人才。银子,夏华勒紧裤带外加使用歪门邪道和砸锅卖铁的办法,还是勉强可以凑足的这也是夏华必须裁军的原因之一,养太多军队必然极度烧钱,就没钱干其它的大事了,至于教育人才,可以慢慢来。比如,国文科目可以以传统儒学为基础,中国此时什么都缺,唯独不缺从小到大钻研四书五经、孔孟经典的儒生,呼吁、号召、聘请大批品学合格的儒生担任学校里的国文老师,无疑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至于其它科目,特别是理科,只能通过聘请外教来解决了,好在,这件事倒不是特别地着急,夏华的教育大纲分为幼学教育三年、小学教育六年、中学教育六年、大学教育三年,在眼下,他只要搞好幼学、小学就可以了,连中学都可以缓一缓,更加别说大学了所以夏华没有创办中国第一座、第一批大学,此时,夏华可以让成千上万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这些孩子就是中国的第一批受到现代化教育的幼学生和小学生,等这些孩子读完小学,也是好几年后的事情了,这段好几年的时间差,正好可以让夏华慢慢地搞起中学的教育体系。

另外,为了加速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也为了促进客观使用便利,夏华下令全面地推广现代计量单位,比如,长度单位使用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面积单位使用平方毫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平方公里,体积单位使用立方毫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立方千米,容积单位则使用毫升、升等,质量单位使用毫克、克、千克公斤、吨等,时间全面地采取现代的二十四小时制度,以秒、分分钟、时小时、日天、周星期、月、年、年代、世纪为时间单位,温度单位采取摄氏度同时,不完全废除传统的中式计量法,但对两者进行规范性通用规定,比如,规定1两等于50克,规定1斤等于10两、500克、05公斤等。不仅如此,夏华还下令全面地推广b数字和有利于汉语学习、普及、使用的标点符号以及汉语拼音这套汉语拼音自然是他抄袭的后世新中国制定和颁布的现代汉语拼音。

不过,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夏华暂时没有下令推广简体字、白话文,仍然使用繁体字、文言文。

东元4570年西元154年的元旦,夏华忙得不可开交,不过,他在这天也收到一个喜讯:他再次当爹了,赵萍给他生下了一个女儿。只是,这个女儿有点早产,天京变乱期间,赵萍弟弟赵空军为保护夏华而身亡,赵萍因此而悲伤不已,郁郁寡欢了很长时间,使得腹中胎儿受到影响而比预产期提前出生了,好在母女平安。

喜不自禁的夏华连忙赶去看望赵萍和自己的女儿,给女儿取名为“夏明妧”。在给儿女取名这件事上,夏华费了很大心思,他的儿女肯定跟他一起姓夏,至于接下来的名,他研究很长时间后,创立了夏家的“辈分排行”,即三个字的姓名的中间字,共有十二个字,为“明仁信孝智义,方国兴和家荣”,这十二个字的意思是“明白仁信孝智义五个美德,才能国家兴盛和家族繁荣”。所谓的“仁信孝智义”,是夏华大力提倡的“中华文明精神的新五德”,与传统的“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稍有不同,去掉了“礼”,增加了“孝”,但没有“忠”,因为“忠”就是“信”的一种,在宣誓效忠后言而有信,便是“忠”,“不忠”就是“不守信”。按照这个辈分排行,夏华自己除外,他的子女的姓名的中间字都是“明”,到他的孙子孙女那代,姓名的中间字都是“仁”,因此,他给女儿取名为“夏明妧”正好这一天也是元旦,至于夏秀明,已经被他改名为“夏明乾”夏华打算用属于中国传统哲学的道家卦的个单字以此给自己儿子们取名,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如果儿子数量超过个,只能到时候再说。二十多天后,傅善祥给夏华生下一个健康的儿子,是夏华的第二个儿子,被取名为“夏明坤”。

“哎哟哟,我的小天使啊”房间里,抱着夏明妧的夏华笑得合不拢嘴。赵萍躺在床上,脸色发白、面带微笑地看着喜笑颜开的夏华。洪宣娇、傅善祥、周秀英、李素贞、左孝琪等女子都在,众女子也喜气洋洋。洪宣娇看着夏华,半真半假地嗔怒道:“我记得我生明乾时,你这个死鬼却在外地,根本不在我身边,怎么二妹生明妧时,你立刻就飞也似地赶过来了?”

夏华无奈地道:“又来了!你生明乾时我不是正在扬州打仗么?打完仗后不是也就立刻飞也似地赶回来了吗?”

洪宣娇一边撇嘴一边抚摸着腹部:“我下次生孩子时,你必须陪在我身边!”洪宣娇已经再次有了身孕,天京变乱后,她和夏华破镜重圆、和好如初,然后整天跟夏华形影不离,每晚都缠着夏华,强迫夏华把欠交一年的“公粮”给结结实实地补齐了,搞得夏华苦不堪言。

“知道啦,一定陪!”夏华不得不承诺。

敲门声响起,门外有人报告道:“两千岁!属下有事向您汇报!”

夏华把夏明妧交给赵萍,走出门外,来人是钱江。钱江当初在扬州被苏三娘俘虏,继而落入夏华手中,经过夏华一番“教导”后,他跟焦亮一样对夏华心服口服,从此死心塌地地追随效忠夏华。钱江是金融方面的人才,在夏华手下自然负责金融方面的事务。

“恭贺两千岁喜得千金。”钱江毕恭毕敬地向夏华行礼。

“嗯。”夏华点点头,“有什么事吗?”

钱江取出两张纸,呈递给夏华:“两千岁,您看这两样东西。”

夏华接过那两张纸,念着上面的字:“大清宝钞、户部官票?这是纸币?银票?”

“是的!”钱江兴奋地道,“这是清政府刚刚发行的官方纸币,即银票!”

“嗬,铁树开花啊!”夏华顿时惊奇起来,“清政府居然发行银票了!稀奇稀奇真稀奇啊!”他啧啧不已。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种纸币银票是中国北宋时期发行的“交子”和南宋时期发行的“会子”,从宋朝后,元朝、明朝都有该朝的纸币,但清朝前期和中期是没有的。清政府对纸币的发行是持以非常谨慎、非常保守的态度,认为纸币只能作为一时的权宜之计,不宜作为国家的正式货币。清朝建立于西元1635年,到眼下的西元154年,两百多年来,清政府没有发行纸币银票。后世很多清朝剧都犯下了这个穿帮错误,最典型的就是金老名著鹿鼎记,男主角韦小宝出手阔绰、挥金如土,动不动就甩出一大叠银票,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康熙时期的清朝根本不存在银票,韦小宝从哪里弄到银票进行四处挥霍?直到眼下的咸丰时期,清政府才正式地发行了第一批两种官方纸币银票,即夏华现在手里拿着的“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

“这个满清立国开朝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说明了一件事”钱江目光炯炯,“清政府的财力已经濒临枯竭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