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一听刘瑁之言,知道天下人都厌恶李傕。
当然,或许也包括自己这位凉州人。
幸好,刘瑁似乎并不讨厌自己,他觉得有几分奇怪,这也是想来见一见刘瑁的原因。
毕竟,自己从未和刘瑁有交集,就是与他父亲刘焉,也从未见过面。
众人进入大帐,分宾主落座。
又简单寒暄几句之后,众人就说到如今的天下大乱,感慨万分。刘瑁突然笑着道:
“文和先生,如今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百里难闻鸡鸣,先生以为这天下大乱的主犯除了董卓还有谁?”
“这……”贾诩一听,觉得他这话问的奇怪。
天下人不都知道是董卓吗?还能有别人?
嗯,那肯定是李傕、郭汜了!
可是,如此浅白的事情,刘瑁既然开口问,倒是让他不好回答。
干脆换一个方向回他,让他找不到丝毫破绽,也不会显得自己浅薄无知。
“世人都说是董卓乱国,吾却认为是先皇昏庸。如果先皇是明君,自然不会有黄巾之祸,后来的这一切事情都不会发生……”贾诩把罪过都归咎于汉灵帝刘宏。
刘瑁一听,笑了笑轻轻说道:“嗯,先生之言也有些道理,先皇也有相当责任,不过他并不应承担主要责任。另外还有一位主犯,却很少有人知晓了!”
“哦?另外还有一位?李傕也不过是董卓的部下,似乎不能够单独提出来,在下实在疑惑,还请刘将军明示!”
黄权突然问道:“主公,那另外的一名主犯不是李傕,莫非还能有别人?”
旁边吴班也说道:“不是他还能有谁?若是没有此贼,关中也不会有数十万人丧生,吾恨不得亲自动手将他凌迟处死!”
刘瑁笑道:“你二人都猜错了,当然不是他,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文和先生!”
啊?贾诩?众人惊讶万分。
贾诩一听,也不由得一愣。
他可万万没想到,刘瑁居然把自己等同于董卓一样的主犯。
自己也不过是出谋划策而已,真正的主意可是董卓、李傕等人最终决定的。
因此他微微一笑:“刘将军过誉了,在下不过一谋士而已,最多只能算一从犯,不敢当主犯之责!”
他很大方的承认了自己应担的责任。
刘瑁摇摇头:“文和先生,要不是你给李傕、郭汜、牛辅等人献计杀回长安,何来关中大乱?关中今年因乱死亡数十万人,都是先生之过!”
关中原本只有几十万人,其中长安城不足二十万,董卓将首都由洛阳西迁长安,并迁徙洛阳军民百万,路上死了一两成。
今年这一场混战下来,估计七八成又都死掉或者逃亡了,关中剩不下几个人。
“这……既然刘将军如此说,在下也只有担下了,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在下总不能在人家手下混日子吧?”贾诩也不知道刘瑁从何而知这些机密事。
“董卓、李傕之乱均与先生脱不了关系,先生一人可乱国,这大才天下少有,先生应当想办法让天下重归安定才好!”
“刘将军,这也不能全怪在下,在下当初以为董卓、李傕可以辅佐,谁知这二人都靠不住……”贾诩表现得一脸无可奈何。
“莫非那段煨就靠得住?吾看先生跟着他,还不如直接跟着主上呢!先生做了这许多事,段煨肯定畏惧先生,你在他那里不会有好日子过的!”刘瑁突然又说道。
啊?此话一出,贾诩瞬间一个擎天霹雳!
这件事自己刚做出安排两日,刘瑁如何得知?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刘瑁知道贾诩后来的一切经历,此人虽然智谋超群,但他离开李傕之后跟着段煨、张绣等等凉州第二流的人物混,也不知是怎么想的。
后来被逼无奈才跟了曹操,这些选择与他的智谋相比很不匹配,让人难以理解。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
贾诩现在还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凉州谋士,又无多大背景,他只在凉州人当中知名,袁绍、曹操、袁术等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他,也或者是根本看不上他。
在那些人眼中,颍川文人才是帝国的顶梁柱,贾诩和人家相比,就如同萤火之虫与日月争辉。
既然这样,自己就要尝试说服他跟着自己,毕竟自己现在是一方诸侯,在大汉朝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见贾诩被自己镇住而无话可说,刘瑁趁机说道:“先生既然酿成大乱,就应该救赎,不应再让百姓深陷于水火。
吾身为汉室宗亲、益州牧,当扶汉安民、重兴汉室,先生既然不愿意跟着少主,是否考虑助吾成就一番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