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 屠龙之术(1 / 1)电瓶猎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去年中秋,唐龙随船出海,前往桃花岛,那时他只会三脚猫功夫,杨过也只是14岁少年。

今年夏季,唐龙随船归宋,他的实力大进,而杨过也已经满15岁了。

唐龙本身就是意志力极其坚定的人,桃花岛的悠闲生活,并没有消磨他的锐气。大宋不是什么炼狱,桃花岛也并非是真正的世外桃源,他这一来一往,并不因环境而喜悲。反倒是自己武功精进,智慧也增长,并且依然保持着朝正前方直行,让他颇为自豪。

在船上的时间,唐龙向郭靖请教功夫。郭靖没有藏私,不仅传了他拳、掌交锋细微之处的处理,还教他如何面对一般江湖突发情况。

杨过在一旁听着,也觉得受益匪浅。

眼看着就要上岸,唐龙有心教考杨过学识,就问他:“杨过,你读了几个月儒家经典,如果让你用一个字形容孔子,你用哪个字?”

“仁。”杨过说,“《论语.卫灵公》里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唐龙点点头。

孔子出生于奴隶制时期,当时的老百姓在掌权者眼里,地位也就和家禽家畜差不多。孔子在那个年代思想是超前的,他提出了“仁”,个人的仁义、仁德,上位者的仁慈、仁政等等,到现代都通用。

“那一个字概括孟子呢?”

“义。”杨过说,“《孟子.告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唐龙更喜欢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这是孟子关于仁政的核心观点,可惜古今中外掌权者支持这个的不多。

除了“民贵君轻”之外,唐龙最喜欢孟子的思想就是“舍生取义”,杨过的回答挺中规中矩。

“那你读了这么久的《四书五经》,朱熹的精髓,你读到了什么?”唐龙没再称“子”。

杨过没听出细节,说:“是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这太复杂了,你就记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够了。”

杨过表示受教。

唐龙说:“不过我觉得朱熹厉害的,还是他格物致知的观察法,以及他先知后行的主张。”

“唐大哥也格物吗?”

“曾经格过竹子。以前我想学习格物,一连七天在竹林里格竹,结果不但没能悟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病愈后我意识到,想借外物来领悟道理,怕是特别困难,于是我转变思路,经常思考自己的内心,以及老百姓的心之所向。对比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我把这称为心学。”

杨过身子一震。

“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无求无欲,人需要吃喝拉撒,人需要男欢女爱,这是“天理”,而贪得无厌的追求才是“人欲”。

不过,这些类似“勤俭节约”的内容,用来教导幼童还好,成年人还整天研究,就太过分了。

把“理学”演变成“心学”,等于进入了“唯心主义”领域。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占了一半,这就厉害了。

看到震住了杨过,唐龙再放大招,说:“朱熹说‘先知后行’,意思是让人多看、多学、多想,最后才去做。这看似稳妥,其实容易失去进取心,毕竟谁知道什么程度算是‘知’呢?所以应该知道一点的时候,就去尝试。总结阶段性的结果,去芜存菁、优化路线,继续去做。然后下一个阶段依然如此,永无止境。我把这称呼为‘知行合一’。”

杨过神情飞快变化。

唐龙继续说:“无论什么理论,你想要判断真伪,一个非常有效的检验方法,那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杨过脑子里“轰”的炸开。

“唐大哥,这些是你想出来的吗?”

“不然呢?你听过别人说这些?”

原先杨过就知道唐龙智慧不凡,但现在他才知道,还是小看了唐龙!

只凭“知行合一”、“实践”,唐龙绝对可以称为世界最顶尖智者!

杨过内心对唐龙顶礼膜拜!五体投地!

唐龙原先看小说和电视,只觉得三两行字过去,杨过一行就到了终南山。又或是电视剧3分钟过去,稍不留神就走过了那段路。然而需要亲自去走,他才发现行路难。

从上岸处到长安之南的终南山地界,直线距离是2600里(宋里和现代差不多)。

再加上古时候道路交通不行,需要七拐八拐的,至少要走3000到3500里路才能到终南山。

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路,那就得走林地。

有些地方要爬山,那就得上山下山。

此时黄河以北已经沦陷,黄河是个“几”字形,而终南山正好在“几”的里边,虽说处于北方,但却不是沦陷地。

郭靖确定的行走路线是这样的:先在大宋活动范围内走一千多里路,过黄河,再在蒙元势力内走几百里路,再过黄河,再走一阵就到终南山了。

唐龙看着地图,只觉得牙疼。

好在可以骑马,一匹马在吃饱喝足的情况下,日行百里问题不大。

在大宋境内三人赶路很轻松,累的是马。

唐龙初次骑马,磨得大腿有点疼,但他内功已经小有火候,自愈能力极强,两三天就缓了过来。

之后要过黄河,进入蒙古人地界,几人把马卖掉,换了一身带补丁的粗布麻衣。手里拿着长棍,不管是累了拄着,还是过林地打草惊蛇都用得着。

蒙古境内不比大宋,夜晚休息哪怕是有店住,郭靖和唐龙也是轮休,留一人守夜。

为了保证唐龙和杨过的体力,郭靖每日都会指点两人修炼一会儿内功。

就算做了这么多准备,三人到终南山下时,那造型也和乞丐差不多了。

前往全真教,途径一处“普光寺”,几人有些饿了,郭靖就让唐龙去讨些饭菜。

寺里几个僧人虽然冷漠,但还是给唐龙一篮子的大馒头。

几人坐在松树下吃馒头,一旁草木茂盛,半掩着一块石碑,露出“长春”二字。

郭靖神色一动,起身去拨开杂草,露出了石碑上的题诗。

“天苍苍兮临下土,胡为不救万灵苦。万灵日夜相凌迟,饮气吞声死无语。仰天大叫天不应,一物细琐枉劳形。安得大千复混沌,免教造物生精灵。”唐龙轻声念叨。

“什么意思?”杨过问。

郭靖说:“这是你祖师长春真人做的诗。他老人家见世人多灾多难,很是难过。你父亲是你丘祖师的得意弟子,看在你父亲份上,丘真人一定会好好教你武功。只要你认真学习,将来必有大成。”

杨过听他说起自己父亲,便问:“郭伯伯,有一件事我想问你很久了。”

“什么事?”

“我父亲是怎么死的?是不是被人害死的?”

郭靖沉默。

“是不是被你和郭伯母害死的?”

郭靖闻言大怒,狠狠地一掌拍到了石碑上,发出巨响!

……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