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翰林画院,赵佶的心理感受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唯美。
画院座落于绿化之中,每栋画舍的房子都是画家们亲手设计的,建筑风格迥异,却又完全融入画室周围的环境。
赵佶有一种行走在花园的感觉。
画院太大,画家们又都宅在画室里,赵佶一路走过来,就没有遇到过一个人。
赵佶想起北宋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张大画家就是供职翰林画院的,便让一个内侍去问问张大画家在干什么,如果有空,赵佶想顺道和大画家见个面。
得到的回答却是,张大画家这些日子一直闭门作画,概不见客。
当然,没人知道这个客人其实是他们的官家。
赵佶走进宋徽宗的画室。
没有半点皇家的气息,和大多数画家一样,东西随手摆放,整个画室显得有些凌乱,书桌上,有一幅画到一半的画,画面正中一枝苍松,枝叶茂密,凌霄花攀援而上,树侧翠竹数支。
松下,道袍人端坐抚琴,左侧一朝服纱帽人凝神恭听,一童子立于侧,亦为琴声所吸引。
赵佶就想起来了,这是后世收藏于故宫的《听琴图》,是宋徽宗所作。
眼前这幅画中右侧少了另一个听琴人。
明明自己对绘画一窍不通,赵佶却有了作画的冲动,拿起画笔来的那一刻,赵佶就觉得自己就是宋徽宗本宗。
下笔如有神助,红袍黑帽人物跃然纸上。
完画。
眼前的《听琴图》和流传后世的《听琴图》别无二样。
“陛下,好画啊。”身后有由衷的赞美声。
是陈禾。
窗前的树影已斜,陈禾一定是站了很久。
“陈爱卿来了。”赵佶也觉得两腿有些酸,自己坐下,也给陈禾赐了座。
等陈禾坐下,赵佶笑道:“陈爱卿既说这是一幅好画,那爱卿就给这幅画题个词吧。”
给官家的画题字,那得是多得官家亲近和信任,是多大的荣宠啊。
就算陈禾是个钢铁直男,从不拍马溜顺,此情此景,也是激动得不行,说话也变得语句不连贯,并且词不达意:“陛下,臣、臣才疏学浅,臣怕是不能……”
明明是很高兴,很想题词的好不好。
“爱卿就不要谦虚了,朕很喜欢爱卿的词。”赵佶随口就吟了一首陈禾的词:“大江北去。未到沧溟终不住。淮水东流。日夜朝宗亦未休。香炉烟袅。浓淡卷舒终不老。寸碧千钟。人醉华胥月色中。”
“微臣登不了大雅之堂雕虫小技竟然入了陛下的眼?”陈禾一个小小的言官,官级上等同于小小的七品县令,原本不大有机会在官家面前露脸,因为扯碎宋徽宗袖子那一谏,宋徽宗破例让他与大臣们一起上朝。
在来画院的一路上,陈禾还在想,这一趟画院之行,也不知是祸是福,身为言官,就当不计生死。
陈禾怎么也没有想到,官家竟然给了自己这么大一个惊喜。
赵佶微微一笑:“朕知道你好些词作呢,要不要都背给你听?”
这就是穿越者的优势。
“不、不,臣不敢。”陈禾这回话是说利索了。
陈禾心里的高兴又多了几分,自己作的那些词,官家不但都知道,还都会背?
难道自己才是大宋词坛第一人?
“作词不是件容易的事,小迪子,把朕的画卷好,给陈爱卿拿回去慢慢题词。”一幅画拉近了君臣关系,赵佶也高兴。
把官家的画带回家,大宋能有几人?
陈禾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掐掐掌心,生疼。
“昨天早朝朕说朝臣之间不得相互诋毁,若有弹劾,必须有真凭实据,这事爱卿怎么看?”赵佶转上了正题。
“臣觉得这种弹劾,其实就是党争,陛下是要消除党争。臣以为陛下这是英明之举。朝臣应该齐心协力,众人一心的辅佐陛下治理天下。”消除党争一直是的观点,而昨晚将这个观点说出来,竟然被众人嘲笑,现在官家说起这个话题,陈禾显然是很激动的。
赵佶心中大感安慰,自己没有看错人。
赵佶便又问:“爱卿以为如何才能消除党争呢?”
“求同存异。”陈禾只说了四个字。
简简单单四个字却让赵佶瞠目结舌:这不是后人说的话吗,陈禾怎么会有如此高的见识和胸襟?
不过,境界虽高,事实却证明,元佑党和元丰党求同存异是不可能的。
“从元丰年间变法开始至今,爱卿可曾见过两派求过同?”
陈禾很坦率:“没有。”
“爱卿有什么办法让他们求同存异?”
“臣……没有。”陈禾这才发现,自己一直在说要消除党争,却没有进一步想过如何消除党争。
想起昨晚众人对自己的不屑,陈禾又说:“他们心胸狭隘,放不下一已之见。”
赵佶将谈话进一步深入下去:“朕知道,爱卿是不赞成变法的,朕想知道,爱卿为何就不赞成呢?”
已经感受到官家诚意和善意,陈禾便畅所欲言了:“陛下,青苗法就是与民争利。”
由于官吏的私心,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确实出现农民也没有得到实惠,地主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又被降低的情况。
赵佶便说:“爱卿所言不假。如果把修改一下青苗法,青苗法让各方都能得到看得见的好处,爱卿以为青苗法如何?”
“自然是个好法,可变法者们从没有想过要改,而且保甲法也曾经导致洛阳农户自断只手的情况。”
赵佶:“……”
陈禾“……”
……
君臣就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深刻的交谈,陈禾全面了解了新的变法思想。
“陛下,如果是这样的变法,臣赞同。”陈禾由变法的反对派,变成了积极的支持者。
赵佶之所以在陈禾身上花这么长的时候,是想让陈禾变成一点星火,燎原开来,将元佑党人分化。
陈禾真就没有辜负赵佶的一片苦心,谈话结束便表示:“陛下,真要是如此变法,会有很多人赞成,任伯雨就是其中的一个。”
“爱卿,朕要你去颍州见苏辙,让他来汴京。”赵佶下一个要说动的人却是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