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锦囊后,我和赵云面面相觑。
锦囊里,没有写任何关于我们如何开展行动的话语,只是在一张布条上,对北方局势进行了论述。
或者说,只是单纯的对司马懿出山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话里话外,说如果司马懿真的和曹操联手,那么天下归曹指日可待。
最后,在布条的结尾,仿佛写着诸葛亮的疑惑。
曹操究竟为什么敢让司马懿出山领兵,并且将后方交给司马懿?
提出这个问题后,诸葛亮在纸条的最后面,写了一个典故。
典故很简单,了解三国故事的人应该都很清楚。
写的是当年曹操和袁绍大战的时候,孙策本计划从江东袭击曹操后方,曹军惶恐,郭嘉却说,孙策依靠个人勇武出名,最终却也将因为过于依靠个人勇武,死于刺杀之下。不久后,孙策当真被人刺杀,随后孙权继位。
写完这个典故后,诸葛亮最后写了一句话“司马懿乃冢虎,郭嘉乃鬼才。冢乃鬼之居所,有鬼在,冢虎毕竟可居他处,难以虎啸山林”。
言下之意,似乎说曹操之所以大胆使用司马懿,是因为郭嘉的存在。
但是我清晰的记得,按照历史记载,郭嘉在曹操和袁绍大战后期,就已经死了。
我问询的看着赵云。
赵云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莫非,郭嘉是和吕布一样,金蝉脱壳”?
赵云一拍大腿问道。
我心中一动,但是随即疑惑更深。
吕布之所以借死金蝉脱壳,无非是因为败于曹操,又不愿为曹操效力,所以借死遁入暗处,为鬼谷门效力。
但是郭嘉似乎没有这个必要,他一直都是曹操信赖的左膀右臂。
且不论郭嘉是否活着,诸葛亮在锦囊里,写这个布条是干什么呢?
我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眉头。
赵云则一脸信任的看着我,等待我给出接下来行动的指示。
或许在他看来,我和诸葛亮同为谋士,看完锦囊,必然会有茅塞顿开的觉悟。
我只好苦笑了一下,陷入了沉思。
锦囊所论述的,其实就是北方的局势,而我和赵云如今身居江东,北方与我们相距甚远。
显然,这内容,不是给我们看的。
而是希望借我们之手,转呈给江东的某位大佬去看。
会是哪位大佬呢?
我心中迅速闪过目前能够左右江东局势的几个人。
江东最重要的人自然是孙权。诸葛亮锦囊中说到了孙策的死因,暗示孙策是被郭嘉谋划刺杀的,这么说,孙权自然和郭嘉是死仇,若是给孙权看,能不能激起孙权的复仇之心?从而和曹操为敌?
我摇了摇头。
从东吴最近发生的事情来看,孙翊遇刺消失,虽然明面上说是宗帅干的,但是从周瑜等东吴官员闭门不出的态度来看,好像是孙权假借宗帅之名干的,那些往来巡查的官差,也似乎不是针对外部威胁,而是在监视东吴官员。
能够杀自己亲弟弟的人,又怎么会为了一个已死的兄长与曹操为敌?哪怕孙权的权力,都来自于这个兄长的传承。
既然孙权不行,东吴剩下几个大佬,就只有张昭、周瑜和鲁肃了。
张昭是文臣之首,但是似乎更擅长的是治理内政,对于军事并无精通之处,如今乃是涉及天下局势的军政大事,自然不会是想通过张昭做什么。
所以,张昭可以排除了。
至于周瑜,乃是东吴大都督,总领东吴兵马,是军届第一大佬。按理说,应该是给周瑜看的,但是周瑜如今闭门不出,显然是因为孙翊遇刺的事情,或者不想惹祸上身,或者别有筹算。不管如何,总归想见周瑜,是很难的了。
而鲁肃,如今在东吴可谓是当红大佬。
鲁肃本是周瑜推荐给孙权的,却迅速博得孙权的喜爱,如今孙翊遇刺,东吴的重臣全都隐蔽不出,倒是鲁肃频繁出入,显然是在替孙权推动着孙翊之事发展。
按照鲁肃如今颇受孙权信任来看,如果能说服鲁肃,恐怕会对我们在东吴的活动大有帮助。
到底是周瑜,还是鲁肃,我一时之间,拿不定了主意。
就在这时,我想起了出山前,和诸葛亮的一次对话。
当时,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样的谋士,才算是顶级的谋士。
诸葛亮给出了六个字的答案“谋天,谋地,谋人”。
所谓谋天,就是明辨天时,顺势而为;所谓谋地,就是掌握地利,因势导利;所谓谋人,就是算尽人心。
如今我在东吴,诸葛亮锦囊中的事情,便是天时,至于地利,暂时用不到,剩下的,就是人心了。
周瑜的心里是怎么想的,鲁肃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我在脑海里一遍遍翻阅出发前诸葛亮给的东吴资料中,关于周瑜和鲁肃的行事和论断。
其中,也不乏借助穿越前的记忆,对这二人的心思进行揣摩。
周瑜无疑是大才,当初周瑜随着孙策南征北战,最终帮助孙策占据江东,其军事才能,堪称一绝。正因为这样的经历,周瑜自身对于筹划天下有着强烈的信念,一直以来都是东吴北进派的代表,当初曹操和袁绍大战,也是周瑜出谋划策,让孙策背上偷袭曹操,但是最终孙策被刺杀,这件事只好搁置。
至于鲁肃,鲁肃虽然是周瑜推荐给孙权的,但是理念与周瑜却截然不同。穿越前记忆中的鲁肃,是个老好人,但是如今看来,鲁肃能在孙权麾下成为当红之人,绝非一个老好人的形象就能概括的。我记得在诸葛亮给的资料里,曾经提及鲁肃关于天下的论断。鲁肃是东吴“二分天下”的提出者,即依靠长江天险,固守东吴防线,和北方二分天下。二分天下,即意味着不参与天下争斗,等到其他势力斗的差不多了,在伺机和最后的胜出者决战。
从战略来看,鲁肃的战略,无疑对于刘备取荆州更加有帮助。毕竟,按照鲁肃的战略,在北方未定的时候,东吴只需要积蓄力量,不用参与这种争斗。
那么,莫非诸葛亮的锦囊中的资料,是希望我交给鲁肃?让鲁肃劝说孙权?以鲁肃如今的地位来看,这也这能有成功的可能性。
就在我下了这也的判断,准备告诉赵云的时候,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
不对,鲁肃既然是“二分天下”战略的提出者,那么,无论我给不给他布条,他都不会主动干预荆州局势,给布条的意义不大。
这么一想,我瞬间就明确了诸葛亮的想法。
布条只能给一个人,周瑜。
无论当前局势如何,周瑜,始终都是真正能左右东吴局势的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