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太不是东吴最有权力的人,但是却是东吴最有权力之人,孙权的母亲。
其实,根据我穿越前对历史的了解,吴国太并非孙权的亲生母亲,而是孙权母亲的妹妹,孙权母亲去世的时候,要孙权以母亲之礼对待吴国太。
在这个讲究孝道的时代,孝道往往和忠义等国家治理之道结合起来,是以孙权对吴国太,也确实是将之当做亲生母亲。
之前我和赵云曾经商量过,如果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周瑜,将诸葛亮锦囊内的布条交给周瑜,然后怎么办?
可能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周瑜看了布条的内容,进而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同意暂时不进攻荆州,坐看荆州被刘备所得。
这就等同于暂时和刘备联盟,我和赵云自然可以安然无恙的离开。
但是还有一个结果,就是周瑜不为所动,坚持要取荆州,那我和赵云的安全,就彻底没了保障。
纵然赵云是万人敌,但是以一人之力敌一国之势,还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做最坏的打算,在周瑜拒绝我们提议的情况下,依旧保障我和赵云的安全。
但是如何保障,我和赵云却毫无办法。
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起了诸葛亮给的锦囊。
当初离开荆州,诸葛亮给了我和赵云三个锦囊。
第一个锦囊,我和赵云已经打开了。
里面的东西,明显是用来说服周瑜的。
第二个锦囊,我们还没有打开。
当我们打开第二个锦囊后,看到里面的东西,我和赵云便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确实是算无遗策。
第二个锦囊里,装着一封信,信是由刘备亲手写给吴国太的。
信中写到,刘备对吴国太的女儿,孙坚的妹妹孙尚香极其仰慕,有意迎娶孙尚香,祈求吴国太同意。若是吴国太同意,刘备愿意以荆州为聘礼,迎娶孙尚香。
这封信中的信息量极大。
首先,刘备愿意迎娶孙尚香,等同于刘备愿意成为东吴的女婿,成了东吴的女婿,刘备和东吴便等同于一家人,起码在道义上,彼此之间就没了相互攻伐的理由。
其次,刘备在信中说到,愿意以荆州为聘礼,但是如今荆州依旧在刘表手中。刘备所谓的以荆州为聘礼,前提是取得荆州,那取荆州的过程中,东吴自然就不好插手。
最后,也是对我和赵云而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安全有了保障。
在吴国太面前,无论吴国太是否愿意将孙尚香嫁给刘备,也无论周瑜是否同意我们的建议,不去攻伐荆州,我和赵云都是吴国太上门提亲的客人,周瑜如今和孙权之间明显有了关系裂缝,自然也就不敢轻易得罪吴国太了。
因此,在混入都督府之前,我和赵云就定了计划,趁乱带走周瑜,然后去吴国太府汇合。
因此,当赵云和甘宁战作一团的时候,我拉着周瑜,冲着吴国太府邸跑去。
周瑜作为东吴第一智囊,绝对不是庸人。
是以在随着我跑出都督府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我握着的手臂,低下在蕴藏着一股力量。
似乎随时,都有可能会反噬于我。
与其等着被周瑜质疑,不如主动解释。
所以我一边跑,一边说道“如今主公对都督有疑,都督不宜回驻地,且随我前去吴国太府,主公若是见都督脱离软禁后不去驻地,反而去吴国太府,自会以为主公是前去诉苦,对主公的疑心,也会解除”。
这几句话,倒不是诸葛亮锦囊中所写,而是我在分析周瑜如今面临的形式后,认定周瑜眼前最好的选择,确实是只能去吴国太府。
孙权铲除孙翊,其实就是手足相残。
软禁周瑜,其实就是担心周瑜这些孙策留下来的人,会不会和孙翊有所勾结。
这些事情,必然是瞒着吴国太的。
毕竟,对于吴国太这样一个老妇人而言,最看重的,莫过于便是家族兴旺了。
周瑜脱困后,前往吴国太府,在孙权看来,周瑜是前去告状了。
告状,总比直接回到驻地要好的多,因为回到驻地的周瑜,就有了反抗之力。而告状的周瑜,只有卖惨的能力。
这可以证明周瑜根本没有反抗的心,即使是受了委屈,也只是像小孩子一样告状。周瑜对于孙权的忠心,由此便得到了证明。
当我说完这些话后,周瑜手臂明显变得有些柔和。
似乎真正信任我了。
此时都督府大乱,陆续有城内的守军前往都督府,期间有一些守军认出了周瑜,但都在周瑜颇有威慑力的眼神震慑下,假装没有看到一般,擦肩而过。
眼看孙国太的府门已经近在眼前的时候,我正要敲门,突然府门打开。
一个书童打扮的少年走了出来,直接冲着我身后的周瑜做了个辑,说道“都督,老夫人已经同意了您的觐见”。
说完,毕恭毕敬的站在了周瑜身后。
从气质来看,和周瑜颇为相似。
似乎是周瑜的书童。
书童狠狠地瞪着我,我这才发现自己还握着周瑜的手臂,连忙松手。
看这情况,周瑜似乎早就预料到了今晚都督府会大乱,提前派自己的书童来吴国太府请求觐见了。
孙国太府,本就是周瑜为自己选择的避难之处,本就是周瑜为自己选择的和孙权和解的缓冲之地。
周瑜,果然不容小觑。
只是不知道这书童,是如何从戒备森严的都督府里溜出来的。
不过既然有周瑜支招,想必这也不是什么难事。
吴国太府府门打开,周瑜却不急着进去,而是好整以暇的看着我。
眼神颇为玩味。
“你和都督府内的那个人,是一伙的吧”。
周瑜突然开口。
我感觉一股股杀机,从四面涌来。
我心中突然无比后悔。
还是轻视了周瑜啊。
自从来到东吴,从掩盖身份,到顺势混入都督府,一切都十分顺利。
加上我依靠穿越前的记忆,对于这个世界的局势判断,让我有了一个错觉。
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
却忽略了周瑜,岂是凡夫俗子可比?
那可是和诸葛亮一时瑜亮的人物。
诸葛亮行事算无遗策,周瑜又怎么会差了?
诸葛亮的身边,一直有陈到暗中保护,周瑜岂会没有安排?
想到来的路上那些士兵看向周瑜和我时惊恐的眼神,慌不择路的离去,真的是在害怕周瑜的眼神吗?
我的眼角,已经能够看见周围影影绰绰的人影,只等周瑜一声令下,就要取我性命。
想必这些人,才是周瑜安全的最大保障,才是路上那些士兵恐惧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