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烧船(1 / 1)流小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我和赵云来到渡口,坐上往荆州而去的小舟时,战争的气氛,已经十分强烈了。

上一次来东吴,往来的船只数量少,游客也少。

大多都是一些商贾。

但是这一次,往来的船只明显增多,很多权贵和富裕人家,纷纷乘船从荆州往东吴跑。

从行人的言谈之中,显然荆州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这是从荆州往东吴而去,前去避难去了。

望着熙熙攘攘的船只都往东吴走,只有我们往荆州走,是以我和赵云的小舟,竟然只有我们两个人。

我心中不由有些疑惑。

打仗,打的是资源,是谋略,但同时打的也是信念。

拥有必胜信念的军队,自然就可以取胜。

但是如今看来,这些荆州人民纷纷逃亡东吴。

由此可见在民间看来,荆州大战,刘备是胜不过曹操的。

从行人的口中,依稀能够听见曹操凶狠、屠城之类的言语。

曹操是否曾经屠过城,我遍寻穿越前的记忆,也有些记不清楚。

倒是赵云,信誓旦旦的说,曹操确实屠城了。

据赵云说,曹操屠城,屠的是徐州城。

当初,曹操攻打孔融的徐州城,刘备还曾率军援助孔融,但是最终不敌曹操。

曹操破城之后,确实有屠城之举。

赵云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当初救援徐州的时候,赵云便跟着刘备一起前去了。

也就是那时候,赵云认识了太史慈。

当赵云说到这儿的时候,我突然很好奇赵云和太史慈、甘宁彼此之间的武功强弱。

在我的再三打听下,赵云对三人的武功进行了点评。

如赵云所说,他和太史慈,论武功他强国太史慈,但是太史慈精通弓箭,因此两者伯仲之间。

至于甘宁,赵云用“陆战他不如我,水战我不如他”进行了总结。

想必论实打实的武功,甘宁是不如赵云了。

耳闻着逃亡百姓一句句讨论着曹军的强悍,以及对刘备的担忧,我对刘备在民间的声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看来,曹军屠城,固然可以杀人,但是同时,也失了民心。

但是同时,我也有些不解。

以诸葛亮的聪慧,怎么会不明白大战前夕,士气的重要性。

百姓如此不看好这场战争,士兵又怎能看好战争?

缺乏士气的荆州士兵,如何和曹军抗衡?

要知道,刘备刚刚取得荆州,这些荆州士兵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打磨,这本就是不利因素了,再加上很低的士气,岂不是一击就溃?

就在我这样想的时候,赵云戳了戳我,我顺着赵云的目光看去,果然看见一些百姓之中,夹杂着一些荆州士兵。

显然是逃兵了。

莫非,是诸葛亮在取得荆州后,忙着稳定局势,是以忽略了这一点?

不对啊,诸葛亮算无遗策,怎么会犯这么幼稚的错误?

这样想的时候,我下意识的摸了摸我平时装诸葛亮送我锦囊的地方,这一摸,我突然一顿。

赵云看着我手摸得地方,似乎也想起了什么。

锦囊。

此次来东吴之前,诸葛亮给了我三个锦囊。

第一个锦囊,用来说服周瑜;第二个锦囊,是送给吴国太提亲的。

那么,第三个锦囊中装的是什么?

莫非,我和赵云错过了什么,漏掉了诸葛亮的什么计划?

想到这儿,我赶紧打开第三个锦囊。

第三个锦囊,画着一幅画。

一个威武雄壮的将军,率领着几百人的士兵,正在忙着将一处江边的沉船凿穿。

远处,影影绰绰的身影,似乎是敌军将至。

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这是什么意思?

我有些不解。

赵云也摇了摇头。

想到我才是军师,赵云只是一员武将,解读这幅画的人,应该是我,而非赵云。我便放弃了从赵云口中得到答案的幻想,低头思索起来。

诸葛亮不会无缘无故的画这么一副画给我,肯定是有所深意。

沉船,大江,追兵。

当一个人全神贯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会将一些关键要素提炼出来。

当我提炼出这些要素的时候,一个穿越前的成语,浮现在了我的脑海。

“破釜沉舟”。

我喃喃着。

赵云不解的看着我,在他们这个时代,显然还没有这个成语。

此时,我正在全身心的思考诸葛亮的画外之意,生怕赵云打断我的思路。

因此,我挥了挥手,打断了赵云的询问。

破釜沉舟,讲的是项羽背水一战,以弱胜强的故事。

莫非诸葛亮是在暗示我,他也要背水一战?

只是,这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诸葛亮的画外之意,绝非只是传达自己背水一战信念。

那么,背水一战,需要我做什么?

我陷入了沉思。

背水一战,最关键的是要将退路截断。

荆州如今的退路在哪里?

就在于通往东吴的这条江上。

如果要依靠这条江背水一战,就必须要把渡江的渡口封闭。

就这样,我按照穿越前上大学时,学到的反推法,一点点的推敲着诸葛亮的意图。

最后,当我再次抬起头的时候,我和赵云已经快要度过江水,抵达荆州的领土了。

荆州通往东吴的渡口门户,就是江夏。

我看着赵云,问道。

“子龙,以你个人之力,可否将岸边这些舟船摧毁”?

赵云一愣。

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转身望着岸边的舟船。

这些舟船,数量极大,但是并非军船,而是民间所用的商船。

逃亡的百姓,就是乘着这些商船,逃亡东吴的。

江夏的士兵,沿岸往来巡逻,维持秩序,看起来不过几十人。

从江夏士兵的态度来看,似乎刘备他们并不禁制百姓前去东吴。

但是已经琢磨透了诸葛亮锦囊意思的我,自然明白其中道理。

刘备他们是不想这些百姓逃亡东吴的,这不仅有损于军队士气,同时,也无意中减少了后期补充兵力的来源。

但是刘备他们新得荆州,正是需要稳固局势,笼络人心的时候,若是这时候强行将这些百姓绑在一条船上,难免会导致荆州反噬。

因此,明面上,刘备他们只能畅通前往东吴的船只,放任百姓离去。

而暗地里,诸葛亮则希望我和赵云能够将这些民间的船只摧毁。

一旦摧毁了这些船只,无疑可以在江夏引起骚乱。

届时,江夏就可以将渡口封闭,这就断绝了百姓逃往东吴的通道。

而刘备他们,也不用因此得罪百姓。

当我将这些说给赵云听的时候,赵云疑惑的神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狠厉之色。

“我张龙,张虎,回来啦”!

刚刚登上岸,赵云一声大吼,就冲着巡逻的江夏士兵杀了过去。

载我们的船夫,一听这句话,吓的掉头划船就跑。

连船钱也不要了。

既然诸葛亮不希望摧毁船只和刘备有所关联,又恰好我和赵云在东吴的掩饰身份是张龙、张虎这两个悍匪。

是以我和赵云依旧用这两个身份行事。

赵云虽然只有一人,但是却冲出了千军万马的威视。

江夏拿下巡逻的士兵,被赵云一个人冲散阵型,纷纷溃逃。

百姓则尖叫着,拼命往后退。

看来,张龙和张虎这两个悍匪,在荆州还是颇有些威慑力的。

我好整以暇的走向陈列船只的地方,心中突然有些犯难。

这么些船,怎么摧毁呢?

一个个去凿,以我和赵云两个人的力量,不知要干到何时,用火烧?却又不知该如何点火?

就在这时,几个溃逃的江夏士兵边逃边喊。

“大胆贼子,此处存有军中火箭,尔等怎敢造次”。

听闻此言,我不由有些想笑。

这简直就是生怕我和赵云不知道怎么毁掉船只,可以提醒我们了。

想必这些话,是诸葛亮提前安排下来的。

顺着这几个逃亡的士兵的目光,我和赵云找到了一堆隐藏在小木屋里面的火箭。

点上火,我们宛如游戏的童子,冲着岸边的船就是一顿乱射。

一时之间,火光大起,

当我和赵云将岸边的船都点燃后,江夏城内,一队士兵井然有序的围了过来,为首的人,正是刘琦。

“大胆贼子,胆敢如此造次,快给我乱箭射死”。

刘琦似乎不认识我和赵云,冲着身边的士兵下令。

我心中一惊。

妈呀,难道我理解错诸葛亮的意思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