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西面500米是小黄镇的菜市场,因为国道217从小黄镇穿过,往东十几来里便是闻名中外的古刹风景区往北不足十里是闻名全省的工业重镇华夏城往西二十公里便是繁华的伊市区。小黄镇的人口流动量很大,菜市场最初形成于八十年代的初期,此时已经发展的初具规模,每天凌晨开始,四面八方的人都集中在这里进行蔬菜买卖和批发,一直到夜晚,菜市场里的人才逐渐散去。
每一天的早饭后,人们都能看见一个瘦弱的老太太提着一个塑料袋子,把菜市场里的菜摊儿转一遍,把散落在地上还能吃的菜帮子、菜叶子拾起来提走。后来,人们都知道那老太太就是小黄中心小学校长苏老二的娘。
娘把捡起来的菜叶子在学校里的自来水下面洗干净,然后全家享用。开始,苏老二和康素贞都以为是娘从菜市场里买回来的,后来他俩看见那小灶火门前的墙头上晾晒了越来越多的菜叶子,就想到了,一定是娘把菜市场里别人丢弃的菜叶子捡回来晾晒在墙头的。他俩在一起议论过这件事,也不觉得娘这样做有多丢人,两个人的意见是,娘乐意这样做就叫她这样做。
一个秋天的上午,苏老二正在办公,忽然听到学校的大门外有人喊他,他从办公室里出来,见大门外面有一个学生的家长在向他招手,一脸焦急的样子,他连忙走上前,那人说:“苏老师,你快点吧,你妈在菜市场摔倒了”。
苏老二急忙朝菜市场里跑,看见一群人围在那里,他连忙走上前,娘坐在那冰凉的水泥地上,一袋子的菜邦子,菜叶放在她的身边。
看见苏老二赶了过来,娘对他说:“脚崴住了,得坐在这里歇一会儿”。
苏老二蹲下身子问:“娘,哪里疼?”
娘用手拍了拍大腿的上端。
苏老二感觉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又问:“娘,你能立起来吗”?
娘说:“试了两回立不起来,歇一会儿都没事了”。
苏老二让娘坐在地上不要动,他急忙到乡卫生院叫来一个骨科医生,那医生询问了当时的情况和现状,对他说:“苏校长,这个部位不是崴住腿造成的,还是去市里的医院检查一下吧”。
苏老二租了一辆面包车,把娘送到了市里的骨科医院,经过医生检查,娘是“股骨颈骨折”,需要住院手术治疗。
康素贞立刻辞掉了街上门市的活计,在市骨科医院里陪娘做手术,娘已经80岁了,采取自然愈合的办法进行治疗显然是不现实的,医生与苏老二反复商量,最后在娘的股骨颈相应的地方插了三根比筷子细一点的螺纹钢针,把那根骨头固定了起来。
手术做得还算成功,娘在医院里住了半个月就出院回到了学校。
从此娘便不能直着身子走路了,凡是需要活动,她就得用手摁着一个马扎子把自己那瘦弱的身子支撑起来。苏老二的心里又多了一重阴影,凡是娘摁着那马扎子的身影映入他的眼帘,他就会想起娘那根骨头上插着的三根钢针,就像是扎在他的心里,他便有了一种不可言喻的疼痛,他觉得他对不起早逝的爹,他没有听爹的话照顾好自己的娘,这种心理的疼痛只有在他拼命上班工作的时候才能够得到暂时的忘却。
高天四季常流云,
含冰托雪泪水噙,
天下哺乳母子情,
归根结底断肠人。
学校往南二里有一座拨地而起,清秀神奇的孤山缑山,相传西王母姓缑,在此修炼,因此得名,为道教六十四福地之一。
其山势呈东西走向,长一公里,宽05公里,海拔308米,她落落大方地端坐在伏牛山北麓。相传周灵王的太子晋在此驾鹤飞向太空,她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神思和向往。山虽不大,因其道家渊学,所以多有鸿儒学士慕名而至,寻经研读,讲学论道。更有历代帝王将相自周灵王始,光武帝刘秀,女皇武则天,清帝乾隆等无不驾临缑山,在欣赏其旖旎风光及道教文化之余,欣然御笔,吟诗赋句,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光辉历史篇章。
缑山顶上,至今还留有唐朝武则天和清朝乾隆的御笔石碑,十分的可贵。石碑的前方建有仿汉唐风格的奶奶庙,无论远观或是近瞧都给人以厚重的文化底蕴。
“缑山书院”是史上最早的以“学”的形式出现的书院。此后的“缑阳高小”,不仅是早期教育基地,还是红色革命的先声,自早期的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这里走出了多位革命先驱,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奋斗终生,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壮举。为我中华民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解放大业作出了不朽贡献。
缑山在我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在滋润我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的繁衍生息中在哺育塑造我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在历朝历代的不断更迭洗礼中,她独树一帜,日臻完善,她永远不失其人文历史底蕴之厚重。她不仅是一座道教名山,历史文化名山,更是一座授业解惑的教育名山,尤其是在近代一百多年风雨飘摇,腥风血雨的苦难中国历史中,她培育出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直至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因此她又是一座英雄山!
站在缑山顶往南看六七里,便是伏牛山系的万安山脉往东看是万丈嵩岳往北看是绵延不断的伊洛两河,自古以来“缑山望月”都是人们心中美不胜收的豫西“八大美景”之一。
每当苏老二闲暇,或思想困惑纠结的时候,他都情不自禁地登上那缑山之顶,越是月夜、雪夜、风夜、雨夜的深夜时分,他越是有一种登顶的激情。那时,苏老二便认为那缑山就是为他一个人独有的,那山顶上的贤达,仁人志士,墨客骚人,甚至帝王将相们也是为他而存在的。他总是默默地站在他们的面前跟他们对话,向他们倾诉自己对这个人间、对爹娘的感恩,倾诉他心中无法解释,无法向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表白的困惑和爱恨情仇。
当他站在山顶,那顶上总是有风的,无论是冬天刺骨的风,夏天凉爽的风,春天和煦的风,夏天湿热的风,他都把自己的身子无遗地奉献给这个生他养他的大地,任凭那风像匕手一样刺他,或者像娘的手一样抚摸他,任凭那风像大海的波涛那样冲撞淹没他。那个时候,他总是对着这深情的土地敞开他的胸怀与天地共语,共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共语“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共语“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的谦逊共语“一生勤为本,万代诚做基”的处事原则共语“书藏黄金屋,书藏颜如玉”的实在共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浪漫更多共语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对娘的爱怜。
苏家屯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