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三章 调研(1 / 1)苹果炒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在几个人在八大幌大快朵颐的时候,辽北省政府大院的一个小会议室里正在举行一个座谈会,参加人员比不多,只有二十几个人,但都不是普通人。

主持座谈会的是辽北省主管经济的领导陈守志,参会的人员除了相关单位外还有沈城的几家大型企业负责人,不过他们不是主角,两位来自首都天城的经济学家才是这次会议的主角。

副领导陈守志做开场讲话。

“今天这次座谈会主要目的是首都专家调研咱们辽北省的物价情况,今年以来,全国的物价都有很大幅度上涨,咱们辽北省做为国家最主要的物资产出城市,在物价控制方面承担着很大责任。

前一段时间国家实行价格闯关,希望能实现价格并轨,但现在看来有些操之过急,好在国家及时调整方针,现在物价已经稳定下来,不过根本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这次首都来了两位专家,吴敬荷教授和黎宁教授,大家想必也认识这两位教授,下面请吴教授先说一说。”

在场的所有人热烈鼓掌,这可是吴敬荷教授呀,大名鼎鼎,是国家最有名的经济学家,改革开放有很多经济政策都出自他的手笔。

吴敬荷笑着摆了摆手,他年纪也快六十了,戴着一副眼镜,头发半白,目光炯炯有神。

“陈领导,各位领导,谢谢大家能来参加这次座谈会,我先说一下这次座谈会的目的吧,刚才陈领导也说了,前一阶段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同时价格并轨也不成功,好在及时调整,物价上涨的趋势逐渐平缓下来。

当然,这不算什么,改革路上免不了遇到问题,这是正常的,遇到问题我们就得想办法解决,改革开放的大趋势绝对不能动摇。

这一次我和黎宁二人就是受国家委托,到咱们辽北省调研,主要是看看咱们省的物资供求,市场稳定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大宗商品,钢材、水泥、粮食以及农副产品的供应情况。

大家不要有压力,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畅所欲言,我们只有掌握了最真实的材料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

吴敬荷说完,旁边的黎宁接口道:我们这次来先是以座谈会的形式讨论,然后还要到下面调研,关键是数据准确,所以还得请各位领导言无不尽。

两人说完,陈守志就开始点名。

“吴教授,那就先请咱们省的计经委主任钱国光发言,老钱,你先汇报一下。”

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点了点头开始汇报工作。

钱国光说完,机械工业厅的主管领导发言,然后是物资运销局、财政厅的各位主管领导。

部门领导讲讲完后是几家主要企业负责人,什么沈北机床厂、辽北煤炭供销社等等。

吴敬荷与黎宁两人也不吭声,就是拿笔不停的记着,不时的皱下眉头,有时又微微点了点头。

足足一个半小时,众人的发言才结束。

陈守志喝了口茶水,一边抽着烟一边说道。

“吴教授,黎教授,这就是我们辽北过去半年的经济情况,总得来说供应还算稳定,起码企业生产没有受到影响,毕竟我们辽北省工业最强,如果我们挺不住,其他兄弟省份就更不行了。”

吴敬荷笑着点了点头道。

“陈领导说得是,咱们辽北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特别是煤炭、电力和制造业,几乎占了国家的三分之一,做为我们国家的长子,为弟弟妹妹们可是做了榜样,值得其他所有省份学习。”

吴敬荷的话让陈守志很受用,不过还得谦虚一下:“吴教授客气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国家还很穷,我们这个长子不撑起来谁来撑?难道让南方那些小兄弟顶上去?他们想顶也没劲呀!是不是?”

这话不是谦虚,更像是得意,其实也没错,辽北省就是国家的长子,这些年为国家工业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黎宁笑了笑道:“陈领导,咱们辽北的贡献却是非常大,特别是一五时期,国家一百五十六的大项目咱们辽北就占了一大半,为新中国的工业奠定了雄厚基础。

不过,这几年南方省份也后来居上,比如江淮省,经济总量已经跑到咱们辽北前面去了,还有粤省,自八二年开始就超过了辽北,这些兄弟省份奔跑的速度不慢呀!”

陈守志听了摆了摆手道:“黎教授,淮南和粤省的确发展很快,但他们有些投机取巧了,国家还得是以发展工业为主,毕竟咱们的目标是工业现代化强国嘛,就得干一些扎扎实实的事情。

另外南方一些地区提出的口号也有问题,什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什么话?完全不符合国情,咱们国家能说这样的话吗?

发展经济很好,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嘛,我举双手支持,但总要符合我们自己的国情,不要搞外国那一套,这样不好,对不对?”

黎宁马上道:“陈领导,国家发展工业当然没错,但是第三产业不能没有,而且要大力扶持,因为支撑市场经济就是第三产业,也只有第三产业才能带来资金,拥有资金,才能更好的发展工业,这是相互扶持的关系!”

陈守志也不甘示弱。

“工业就不能带来资金了?我看未必,煤炭、钢铁、石油,这些都可以出口换外汇,未必比第三产业差,再说了,光搞第三产业能成为工业化强国吗?不要舍本逐末。”

黎宁刚要再反驳,吴敬荷拦住了他。

“陈领导说得没错,工业是强国基础,也是立国根基,至于南方搞第三产业也没错,因为他们搞不了工业嘛,还得交给辽北这样的强省来做,发挥特长优势嘛,对不对?咱们都没有错。”

吴敬荷的话终止了这场争论。

接下来吴敬荷又针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询问,相关人员给予了解答,虽然没有让他满意,可也只能先如此了。

此时已经到了上午十一点半,吴敬荷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记录后道:“陈领导,咱们上午的座谈会就到此为止,下午我们去下面调研,先去咱们省的物资供销部门。”

陈守志马上点头:“两位教授放心,我都已经准备好了,周有发,你要全力配合两位教授,他们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知道吗?”

一位中年男子立刻点头答应。

陈守志接着说道:“两位教授,一会儿咱们到食堂吃饭,然后再去招待所休息休息,下午一点左右车辆会在招待所门口等你们,然后我让办公室主任小杜陪着二位,有什么事情你们就吩咐他去做。”

吴敬荷点头答应。

座谈会结束,其他人纷纷离开,陈守志陪着两人往外走,此时赵传文从人群中走了过来。

“老吴!”

吴敬荷一看就乐了。

“老赵,哈,你也来了?刚才怎么没看到你?”

“我在后面坐着,你当时看不到了,这次要在沈北待多长时间?”

“差不多三天吧,然后还得去其他两个省份,争取在半个月内初步把北方三省的数据调查一下,怎么?你这总编辑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呀?”

吴敬荷和赵传文是大学同学,学的都是经济,不过两人天赋不同。

吴敬荷对经济有着独到见解,最终成为了国家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对改革开放都提出过很多指导性建议。

赵传文天赋没有对方高,只成为了一名经济日报社的编辑。

当然,两人的私人关系很好,有时也通信,只是吴敬荷工作太忙,见面的机会很少很少,算起来已经三年没有见面了。

“老吴,你和黎教授先去调研,晚上一班我等你,到时候一起吃饭,另外我这里还有一个好东西,你看到后一定会喜欢的!!”

“老赵,什么好东西?”

“哈,晚上吃饭时我再给你看,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好,晚上咱们两个得喝一杯!”

下午五点左右,赵传文和王耀武准时在省政府招待所门前等候,很快一辆小面包车就从远处驶来,停在了门前。

车上下来三个人,吴敬荷、黎宁和那位办公室周主任。

周有发跟二人打招呼。

“吴教授,黎教授,今天就到这了,明天上午八点半我来这里接两位,到时候我们去下家。”

吴敬荷与黎宁连连感谢。

“好好,那就有劳周主任了,我们明天见!”

周有发上车,和司机一起开车离去。

赵传文和王耀武走了过来。

“老吴,这位是王耀武,我们报社的副总编辑,以后还要接我的摊子,到时候还得向你请教呀。”

吴敬荷哈哈笑道:“我也快六十了,你退休我不退休?”

赵传文摇头:“你是国家的智囊,是真正的人老成精,别说六十,就是干到八十也没问题。”

“八十?我能不能活到八十都是问题,快被底下的人给气死了!”

“怎么?发现什么问题了?”

“当然有问题,还不小嘞,唉,这次并轨真是可惜,没有把两种经济形式彻底融合,这就是隐患,结构性的大问题呀!还真是难办!”

“好了,这些问题一会儿再说,你们先洗一洗脸,然后咱们到饭店吃饭,“薛家饭店”,做的菜非常好,老吴你不是最喜欢市场经济吗?私人饭店就是市场经济,我们沈城也有私人饭店,出现虽然没有南方那么早,但味道绝对比南方好,还有你最喜欢的沈城老白干。”

吴敬荷一听到沈城老白干立刻来了精神,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

“你们两人等我们一会儿!”

吴敬荷与黎宁两人进了招待所,五分钟就收拾完毕,四个人向饭店走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