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8章 这就是差距(1 / 1)共赏清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臣不胜惶恐,一切但凭陛下吩咐。”

黄琼的话到底还是有几分真心的,不过在大汉混了这么久,他要是全信了才真是个憨憨。

这些老狐狸,说起话来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动听,还不是自知理亏,委婉地逃避责任罢了。

你当真因为此事治他个失察之罪试试看,分分钟变脸跟你卖惨。

等到你犯了错,或者与他们意见相左时,他们的舌头立马就化作了刀剑,恨不得砍你一万刀才罢休。

“太尉不必在意,我亲政不久,又年轻经验不足,许多事情还要仰仗你们这些老成持重的国之重臣。”

两人各怀目的,互相吹捧了几句,这才转入正题。

“如今敌暗我明,局势动荡不定,不知陛下准备如何破局?”

刘志叹了口气,“我也正为此苦恼不堪,关键是无法确定背后到底是何人操纵,行事十分被动。”

他如此说,也表明了对黄琼的信任,将他排除在嫌疑人之外了。

“朝中有能力兴风作浪的,为数不多,怕就怕不是一两个臣子的问题,而是几股势力的利益联合。”

黄琼不愧是玩了一辈子权术的老臣,很快就意识到了关键点,而刘志却是在证据充足的情况下,才肯定这一点的。

这,就是差距。

“太尉所言极是,不知有何良策?”

刘志最大的优点,是颇有自知之明,从不会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内逞强,于是立刻虚心请教。

“陛下的当务之急,是要取得地方的控制权,如若真的天下大乱,再想拨乱反正,其实那么容易的事情。”

此言十分中肯务实,刘志听得频频点头,黄琼受到鼓励,继续侃侃而谈。

“至于京师之中,陛下只要牢牢握住了兵权,其他的甚至可以放纵不理,只有待水搅浑了,才好摸鱼。”

在对待京师的态度,两人的意见却是不谋而合,中国历史无数次政变宫变,没有一次能够光凭舆论就把皇帝赶下台的。

“嗯,太尉说的在理,如今宫中侍卫我基本都换了,只是执金吾和卫尉那边还有些问题。

城门校尉处正好到了轮换士卒的当口,我准备趁机换自己信得过的人。”

至于羽林军和司隶校尉的情况,都是明摆着的,用不着特别提起。

黄琼低头寻思片刻,这才提出了看法。

“执金吾其实好办,卫士大多都是征召的百姓,陛下只要想办法换掉其统领即可。

难就难在卫尉和光禄勋那边了,世家子弟太多,且位置十分重要,不可不防啊。”

东汉时卫尉与光禄勋掌宫省禁卫,所不同的是,一个负责宫外门的守卫,另一个却负责宫内门的守卫。

光禄勋还负责皇帝出行侍从,充当仪仗队,着名的虎贲军,羽林军和期门军都属于光禄勋所属。

这些位置都十分重要,一旦有事,可以直接切断皇城和外面的联系,将其他的几路人马拦截在外。

虽然他调开了羽林军,虎贲军也安排去了广成苑,宫殿内门的值守全部换成了御前侍卫,但充当仪仗军的期门却无法换掉。

而且宫内的侍卫数量比之卫尉还是有差距的,若是出其不意,胜算仍然很大。

虽然如今卫尉的首领张彪算是他的心腹,但底下却派系林立,毕竟不是他一手带起来的人,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改变。

可形势却不等人呐,谁也说不好那些人会不会突然发难,发动宫廷政变。

“为今之计,还是只有在宫内作文章了,多调派高手保护,准备替身迷惑对手,修筑隐蔽的藏身之所等等。”

额,这些措施听起来好狗血的样子,倒像是那些沙雕宫廷剧里的常用情节。

刘志有些无奈,莫非那些狗血剧情还真是有历史基础的?

不过仔细想想,招数虽然有些烂大街,但胜在直接有效,什么狡兔三窟,真假难辨,故布疑阵……

管他的,只要能保住性命就好了,有命在一切都有可能,死了,就真的万事皆空了。

所以,他不会傻到拒绝这些建议,只会把他们发挥到极致。

话说密室什么的感觉有些不靠谱啊,搞不好那些人比自己还熟悉宫廷,别到时候被人来了个瓮中捉鳖就搞笑了。

还不如修条密道呢,一有动静就直接跑路,外面有龙鳞卫,司隶校尉和城门校尉的兵马,反而比宫中还安全。

何况他要是化个装,一入街市便如鱼游大海,再想把他找出来,那就难了。

对,就这么办,哪怕这次用不,也要防着以后,平日无事也方便出宫微服出游,岂不是两全其美。

刘志心中合计着,脸却并未表现出来,这种保命的绝招也不可能轻易的透露出去。

“果然还是太尉想得周到,不过卫尉那边,还请多费点心了。”

在东汉时期,三公分管九卿,而对应太尉的三卿,刚好是太常,光禄勋和卫尉。

所以黄琼是有权对他们的属下进行人事调整的,只要刻意为之,就能打乱他们的部分力量分布。

“臣明白,定会做得不动声色的。”

黄琼办事老道,滴水不漏,他还是很放心的。

两人又商谈了一会儿,最后决定先故布疑阵,蒙蔽那些人的眼睛。

当天下午,京城高层中开始秘密流传着一则小道消息,陛下和太尉闹翻了。

据说皇帝这次一意孤行,根本听不进太尉的苦劝,两人大吵了一架,不欢而散。

有宫中内侍亲眼目睹陛下摔了最心爱的云纹白玉佩,还扬言要给太尉好看。

而太尉也是怒气冲冲地走出了宫门,听说脸色黑得可以刮下二两墨汁。

太尉是三公之首,与帝王的关系既是相辅相成,同时也是相互制衡,二人之间的决裂,也预示着朝堂势力的倾斜。

当晚就有人进了太尉府,义愤填膺地建议黄琼联名书,逼迫陛下向外廷公卿低头。

黄琼虽然没有一口答应,但语气却颇为软弱,甚至还暗示对方,自己虽然不可能参与,但若有人书,他也不会反对。

在他的默许之下,一场针对皇帝的风暴,开始迅速升温。

而皇帝刘志正兴致勃勃地躲在合欢殿中,与自己的的宠妃软语温存,似乎全然不知危险已经步步逼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