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
大明自打先祖洪武帝建国以来,就养成每天三朝会的惯例。
后来建文登基这才正式改成每日一朝会,如今永乐称帝倒也延续了这一做派。
此时外面天色还有些蒙蒙亮。
殿内却早已大臣候立,文官武将分别站立,泾渭分明。
如今朝堂格局还是极为明显的。
最为显耀的自然就是靖难功臣,其中以道衍和尚姚广孝为文官,其余绝大多数都是武将。
这批人在朝堂的话语权最大,在朱棣心中的分量也是最重的。
只不过因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武将的关系,平时涉及到许多朝政问题时反倒显得没太多声音,而朱棣真正倚重的也仅仅只有姚广孝姚少师这一人!
第二批则是皇族势力,其一以皇长子朱高炽为首,其二以皇二子朱高煦以及皇三子朱高燧为首,这两派早就开始争夺太子储君的位子,各有自己的势力。
第三批则是建文旧臣,这些人虽然都是后来投靠朱棣的,但却大多都是些文官,如今天下大定,朱棣在大小事情依靠的反倒是这帮人。
当然朝堂虽说被这三股势力所把持着,但相互之间也并非完全壁垒分明,多少有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
不过这两天随着前段时间朱棣的止杀,原本人人自危的朝堂气氛倒也和缓许多。
今天的朱棣像往常一般早早地来到了奉天殿。
随着众多朝臣行完一拜三叩之礼,朝会便算是正式开始。
只是正当其中大臣准备启奏的时候,朱棣却朗声道:“今天早会我们就不讨论具体的事情了,今天就暂时先来议议这治国之道吧。”
“治国之道?”
众人听到这都是愣了愣。
今儿个这武夫怎么来了这个兴致?
文官集团大多都是建文旧臣,如今虽说都臣服于永乐,但多数心中还是颇为不服的。
那边的众多武将则都是翻翻白眼。
这治国之道干我何事?
朱棣看出他们的疑惑,便说道:“朕登基也有数月,一直以来也都算是勤勉有加,但整个朝政还是颇为繁杂,如若没有一项既定的治国之道,那将来又怎么能统领整个朝政呢?”
站在最前面的则是位身材极为臃肿的胖子,他年纪虽然才二十出头的模样,但体态发福,实在是有些不伦不类。
此人就是皇长子朱高炽。
朱高炽虽说身形胖的跟头猪没啥区别,不过性子温和,在朝臣尤其是众多建文旧臣当中口碑极好,此时亦是深表赞同道:“父皇,儿臣觉得这的确是该议议了。远的不说,就拿这许多建文旧策来说,究竟哪些国策需要遵循,哪些需要废弃总该有个标准?如果不能及时疏通规划,必将导致纷乱发生。”
“哼!”
站在他对面的则是位跟朱棣长得有些相似,身形也颇为伟岸的男子。
这人自然就是皇二子朱高煦。
朱高煦对太子之位一直都视如囊中之物,此时自然对自己大哥也颇为不待见的。
众多朝臣眼见连皇长子也都是连声附和自然也无反对的意思。
朱棣微笑着道:“各位都是朝堂重臣,也是我大明的股肱,今天在这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朕不会追究失言之责的。”
众多朝臣自然也都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要陛下仿照古尧舜,用人唯贤,有的说治国要似唐太宗善纳谏言,有的说则要像宋仁宗宽仁博爱。
朱棣满脸微笑,却也并未多加点评。
足足过了近小半个时辰。
朱棣这才微笑着道:“老大,你说说看。”
朱高炽身为皇长子,早在靖难时就留守后方建功有成,他略微沉吟,道:“启禀父皇,儿臣觉得之治国之道须得爱民如子。”
朱棣微微颔首,他虽说不喜欢这老大的性子,但这份心却还是深得他的赞赏,当下道:“爱民如子自然是的,不过这并非治国之道,而是为君之心。”
“儿臣那就不知道了。”
朱高炽退了下来。
“虚伪!”
刚说完那边的皇儿子朱高煦便小声嘀咕着。
朱棣又转向旁边,问道:“老二,你来说说看。”
朱高煦打仗勇猛非凡,颇有朱棣的风采,但在治国却实在是平平无奇,此时听到问起自己来,只得硬着头皮道:“这治国嘛无非就是选贤,让其各尽其职便是。”
“如何各尽其职?”
“这、这——”
朱高煦一时语塞。
朱棣摇摇头,又转向站在文官集团最前面的那位光头和尚,笑道:“少师,你觉得呢?”
这和尚便是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道衍和尚!
当然先前他刚被朱棣赐名姚广孝,封为少师。
作为靖难的策划者之一,姚少师的谋略政绩自然毋庸置疑,他对于朱棣也早已极为熟悉,眼见对方始终稳坐至尊位,便深知怕是已经有了答案,当下微笑道:“陛下雄才大略,想必早就有了治国之道,道衍洗耳恭听。”
“不错!”
朱棣早知道自己的心思瞒不过这亦师亦友的道衍,当下微笑着道:“先前某位贤才送给朕四个字。”
“敢问陛下是哪四个字?”
道衍和尚在这里的地位极其尊崇也就他能在这时开口。
朱棣微笑着道:“宽猛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