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汉去的时候还有些忐忑,回来时就是纯然的高兴了。孙儿不过虚岁四岁,在族长这里也是最小的学生,结果昭儿一天学都没上,已经能背出那《千字文》,这不是聪明是什么。
“明天你去趟县里,买好拜师礼,以后昭儿就去族长那里上学。”叶老汉在晚饭时对叶庭说道。
这个消息直接震住叶升叶庭两兄弟,他们在族长找来时就想过要不要把侄子(儿子)送进私塾,却没想到爹动作这么快。
“爹,”大嫂刘氏忍不住出声,“大虎、大河比昭儿年纪还大都没上过私塾,凭什么就他读书。再说咱家也不是什么富裕人家,昭儿这才四岁,孩子小贪玩也学不到什么东西,这读书就是个无底洞啊。”
叶升拉了拉妻子,小声道:“别说了。”
果然,叶老汉拍了桌子,“凭什么,就凭昭儿没去读书都能被族长找来,就凭昭儿聪明,他坐的住,你看大虎大河能吗?”
叶老汉平时在家不声不响,但在关键时刻还是说话顶事的,他看向大儿子一家,将刘氏说的不敢顶嘴。
沉默一会儿,叶老汉语气软了下来,“我知道你们觉得我不公平,昭儿才四岁就把他送进私塾,大虎大河却读不了书。可家里不富裕,但凡有一点办法我都不想让你们跟田地打一辈子交道。咱家昭儿明显是个有出息的,族长找到家里愿意及减免他的学费,我们家就连一点笔墨钱都不出?现在不把他供出来,你们以后就真的当一辈子农民啊!族长说了昭儿的聪明百里难挑一,把他供出来,他爬出去以后才能把你们也拉出去。”
刘氏还是不服气,她能不知道侄子聪明吗,但他们家才是长子,怎么好事轮到了二房。
“四岁是不是太小了,”刘氏转向叶昭,哄孩子一样说道,“昭儿,你听婶婶说,你要是去上学一天都要坐在椅子上上课,不能动,学不好还会被夫子拿戒尺打手板,一打就肿了连筷子都拿不住。”
叶昭还没说话,大虎大河就被吓住了,两兄弟本来还在羡慕叶昭,现在却是一脸庆幸,读书还是没有他们好。
若是大虎再大几岁,或许就不这样想了。
叶家虽不富裕,也稍有些积蓄,没让大虎这些孩子们下过地,顶多捡些柴火、薅点野菜,平日在村里玩,没经受过现实“毒打”,早就静不下心了。
刘氏显然不知道自己的一番话没劝退侄子,直接吓住了儿子,不然只怕会欲哭无泪。
叶老汉却是看到了两个孙子听到“戒尺”抖了一下,心里叹了口气。
大儿媳妇不平,他何尝没想过把大房的孙子送到私塾,他们老两口日后可是要和大儿子住在一起的。但家里不富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两个孙子贪玩,咬牙送去私塾又能怎样,还不如先把昭儿供出来,让他拉扯一把兄弟。
刘氏的话没吓到叶昭,叶老汉很欣慰,小孙子是个沉稳的。
“族长家的孩子会说话以后就开始读书了,昭儿四岁已经不早了,他早读出来家里压力越小。”叶老汉这话已经是一锤定音,不会改变主意了。
张春花知道叶昭读书大嫂会不高兴,扯着儿子说道:“昭儿是我唯一的儿子,爹娘、大哥大嫂放心,昭儿但凡以后赚了钱有出息,一定先补给家里。”
叶昭很清醒的认识到现在是宗族社会,科举一事说的轻巧,但在普通人家想要供出一位只怕要集全家乃至全族之力。叶朔身为族长,对叶氏的孩子少收一部分束脩,想的也是叶氏一族的发展。
“爷奶,叔叔婶婶,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取得功名的。”叶昭的眼神满是真诚,王氏都不得不承认叶昭是家里最沉稳,最有希望的人。
一件大事终于办好,叶昭忍不住松了口气。他现在年龄太小,即使有什么能改变家里境况的方法,大人也不信,他迫切需要借读书给自己的方法找到出路,提高家里的话语权。
“宿主厉害,真正开启科举副本,放烟花,放烟花。”0762比叶昭还要激动,这个世界憋屈了这么久,总算有进展了。
华西村的私塾也就是叶朔所开,叶朔是秀才,在十里八村已经是厉害人物,私塾水平在县里都是不错的。村里的私塾夫子只要是童生就能开,这种就是最差的学校,老师水平不高,学费不高,教的不过是识字算数。华西村的私塾是难得的,开在村里有秀才当老师,连县里家庭不富裕的学生都愿意来这读书。
可以说,叶昭很幸运,在本村就有私塾,否则每天还要走一个多时辰上学,他现在年纪又小,说不定还要家里接送,王氏只会更不同意。
准备好拜师礼物,约好良日至私塾行拜师礼。
叶昭行三拜礼,跪敬茶,向叶朔赠送六礼束脩,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和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叶朔还一拜礼,礼成,师生相称。叶朔将早就准备好的《论语》、龙眼干(象征开窍生智)、芹菜和葱(象征聪明)回赠。
然后就是拜孔夫子,拜祖先。
古人最是尊师重教,一套礼仪下来,叶昭终于正式成为叶朔的学生。
叶朔怜惜叶昭家境不好,免去二两的银子,即使这样,这拜师的六礼和笔墨纸也花费不少银钱。
自此,叶昭在梁朝的科举之路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