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梁山伯的行礼,说话之人,未曾从牛车内现身。
反倒是又说道:“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此诗看似简朴,却郎朗口,景真情趣,却不知此诗何名?”
听着这话,梁山伯心中暗想。
此诗乃是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笔下。
此人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
王建擅长写乐府诗,与张籍友善,在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人将其称之为张王乐府。
他在唐时虽不出名,但却写下名篇十余,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
这些人各个都是心高气傲之辈,王建能与他们交往,自然也是诗词名家,文坛大儒。
不过车中这人却真是好大的派头,却不知对方是何身份?
心中这般想。
梁山泊心思一转,旋即笑道:“不过随口所赋,倒是未曾起名。”
这句话似乎是将车内之人镇住,竟是一时间沉默下来。
“少年郎真是才俊不凡,不知可否留下墨宝一副?且将这首诗留下?”
过了片刻,车内老者这才开口道。
“敢不从命?”
梁山伯轻笑一声,应答下来。
但旋即却看着周遭,道:“只是这笔墨……”
“无妨!”
“此乃小事!”
听着梁山伯愿意留下墨宝,车内老者显然是心情畅快,径直道:“来人,笔墨纸砚!”
话音落下。
梁山伯这才见着,原来牛车之后还跟着几个仆人和侍女——可先前说话时,他竟是没有看到半点踪影和声息。
显然是家规森严。
而此刻。
这几名仆人和侍女,先是在地铺下一张苇席,随后放置案几软榻,又分别摆笔墨纸砚。
梁山伯看的分明。
案几乃是红木所铸,金丝包边,软榻乃是以好的云丝锦制成,柔软透气。
而笔墨纸砚更是来头不小。
建安白马制的狼毫笔,非名士而难得一见。
墨是最为乘的松烟墨,墨化开后,有着淡淡清香逸散。
纸是紫纸,此纸乃是以藤皮为原料制造,纸张质量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痕。
砚是一方银砚。
外表为圆形,有十二足。
这种多柱足的砚又称为辟雍砚,乃是此时达官贵人和世家名流所用,民间根本就难得一见。
此刻摆在面前的这文房四友,可谓是此时代最为乘顶尖之物。
光是这四样,便价值万钱,足以是寻常百姓一家五口数年的口粮。
“公子,请。”
就在梁山伯欣赏着笔墨纸砚时,这时,仆人已经将墨研好,旋即将狼毫笔放置在笔山,对着梁山伯拱手说道。
梁山伯也没有丝毫怯场,当场便跪坐在案几之,抬手握住白马笔。
笔一入手,便觉手一沉。
他沉心定神,旋即一气呵成,将诗写在纸。
最后又留下自己的名款。
所用的字体,自然是自己最为擅长的瘦金体。
见着梁山伯写完,旁边的仆人行了一礼,随后双手捧起诗文,送入牛车内。
但却久久不见回应。
在东晋时期,书法便等于人的通行证。
见字如面。
字不好,无论你名声多好,人家看到你的字首先便看低三分。
梁山伯虽对自己的瘦金体很有信心,但此刻没见回应,心里还是不免有些惴惴不安。
他倒不是为这老者的态度而忐忑,主要是瘦金体在这世未曾出现过,虽后世十分风靡,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
但万一此世的人欣赏不来这种美感呢?
难道瘦金体要在这东晋折戟沉沙不成?
就在梁山伯脑海中思绪纷飞时,难以知晓过去多久之后,车厢内终于传来一声叹息。
却听着那老者道:“今日本以为只能见着一妙诗,可未曾想竟还能见着此等书法……诗妙,书更妙矣!”
“敢问小友,却不知此书何人所创?”
闻言,梁山伯终于放下心来。
他轻声说道:“此乃学生观古今碑文,自己捉摸而出,实在难登大雅之堂,还望长者勿怪!”
“自创书法?”
闻听此言,车厢内那人似乎颇为动容。
良久之后。
他竟是从车厢内走出。
而直到现在,梁山泊这才见着后者真容。
却见此人看起来约莫不惑之年,身着葛衣大袖,头戴金冠,大袖飘飘,卓然不凡。
尤其是眼眸流转间,有着威严气度,颇为不俗。
而在其下车后,紧随其后更是又下来一位老者,同样是丰神俊朗,极具风度。
只不过相比较前者而言,身形略微有些消瘦。
此时,二人下车后,本想说话,可在看到梁山泊相貌后,竟一时间愣在原地,怔怔无言。
许久后,这才回过神来,对着梁山伯道:“真是英雄少年。”
“长者谬赞。”
梁山伯拱手行了一礼,笑着说道。
站在前头的老者此时却摆了摆手。
他看着梁山伯,道:“今日得小友此诗一首、书一幅,幸甚至哉。”
“既蒙赠诗书,老夫也不能不有所表示……“
说到这里,他左右看看,似乎一时间找不到可以赠与的物品,随后竟是一把将腰间所悬挂的玉佩拽下,递给梁山伯。
“这……”
梁山伯看着这玉佩,有些犹豫。
文人士子腰间所挂玉佩,乃是君子之礼,寓意君子不器之意。
是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
而眼前这玉佩,不仅玉质精美,外表看去更是细腻润滑,显然是老者喜爱之物,经常把玩。
两人初次相遇,梁山伯又怎能拿这样的玉佩?
似乎是看到梁山伯的犹豫,老者竟是一把将玉佩递到梁山伯的手,随后道:“且收好。”
“长者赐,不敢辞!”
老者明显已经是打定了注意,梁山伯也只能将其收下。
只不过。
“此玉佩珍而重之,山伯不敢就这么承接……”
他看着玉佩刻着山川密林,山林深处有着浓烟霭霭,而在近处,有着一条入山小道。
小路,则是留下一行足迹,似乎代表着行人已经进入山中。
想了想,梁山伯直接走到案几软榻前,提笔道:“且留诗一首,聊做回赠!”
说罢。
他摊开白纸一张,提起豪笔,略作沉吟,便直接落笔——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声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
——回赠竹桥友人,梁山伯。
……
洋洋洒洒一诗写成。
搁笔。
梁山伯对着老者拱手一礼,随后这才将玉佩收下,悬挂在自己腰间。
他在写诗时,老者便凑过来观看。
见着梁山伯写完,老者先是一愣,随后看到他这般做派,顿时大笑。
随后拱手一礼,即登牛车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