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博同鸠摩智一齐出手,将李不负双腿拉住,抛在藏经阁中,想要他去挡一挡扫地僧,好为二人争取到逃跑的时间。
而李不负本在奔逃,实在没有防备到二人竟在这种关键时刻乍起动手,将他出卖。
“好,索性咱们都一不做,二不休!”
李不负勉强立起,却也不去对付扫地僧,而是手臂抬起,双指并出,施展了“无相劫指”,两指气劲迸出,分别朝着慕容博和鸠摩智身后袭去。
二人甚是熟谙这门“无相劫指”,是以均察觉到后方有指劲袭来,暗暗叫骂之余,慕容博向后一拂袖,将气劲化去而鸠摩智奔走更急,硬生生地挨了这一指,身形却愈加远了。
扫地僧叹息道:“小施主,这无相劫指,取的是劫来无相之意,大劫来时,无形无相。身在劫中,五蕴皆迷!”
“小施主的内力虽强,然而在无相劫指上的造诣,恐怕是远远不及那位慕容施主的。”
李不负暗暗一惊,心知这老和尚又说准了。
他本不擅长指法,更不懂得什么佛理,这“无相劫指”用出来无声无色,静如水纹,他只觉得这是一门偷袭人的好武功,却未曾深研下去。
可此时容不得李不负想那么多,他转身而道:“那二人唆使我来藏经阁中盗取少林至宝易筋经,他二人才是罪孽深重之人,还请前辈明鉴!”
扫地僧笑而不语。
李不负又道:“晚辈此时已觉悔恨,请前辈容许晚辈出去,必将二人追回,让他们在前辈面前好好陈述罪状,交还经书,悔过念佛,方表晚辈诚心。”
扫地僧还是微笑看着李不负,并不说话。
他像是将李不负的一切小心思都看穿了,但是他既不点破,也不认同,只是微笑。
李不负躬身行礼,半晌之后,见扫地僧还是没有开口。
他最后不禁悻悻说道:“前辈有何指教,还望明示。”
扫地僧终于说道:“我见小施主与我佛颇有缘分,是以独将小施主留下。那位吐蕃国师,身份尊贵,是万万留下不得的至于慕容施主么唉,他在藏经阁中呆了也约莫有三十年了,要留他,亦不在这一时半会儿的。”
这下子李不负是真的感到惊讶了。
他心里觉得自己无名无份,也非佛门子弟,扫地僧要留的“那位施主”,要么是鸠摩智,要么是慕容博,怎么也不可能轮得到自己头上,可没想到真的就是自己。
但李不负转念一思,觉得好像也是如此以扫地僧展露出的深不可测的武学修为来看,他要留下鸠摩智和慕容博两人,也不过是一举手,一抬足之间的事情。他既任由两个“盗经贼”离去,那多半是另有吩咐要寻自己了。
李不负踌躇再三,还是问道:“敢问前辈寻晚辈来,有何赐教?”
扫地僧转身而行,入了藏经阁深处,道:“你随我来。”
李不负随着扫地僧往藏经阁深处而走,藏经阁中本来僧人不多,唯有扫地老僧算是常驻之人,行至深处,更是不见人踪,唯有一层又一层的佛书,有的经书上甚至已布上灰尘,久无翻动。
行到一处角落,旁边有一小凳,又有数张残纸垫在下面,上面依稀见得一些文字。
扫地僧将残纸取出,抖落其灰,缓缓细观,叹道:“我已有许久未曾在上面写过什么了。”
李不负好奇地朝着白纸望去,只见白纸的前面写着四句话,墨迹早干: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扫地僧缓缓将这四句佛偈念出,对着李不负问道:“你可知这是谁前朝哪位高僧而作?”
李不负道:“我隐约听过这首偈子,但是谁写的,可不知道了。”
扫地僧向他解释道:“这是神秀大师所作,与之相关的另一首偈,你应当是听过的了。”
李不负渐渐察觉到面前这老僧似乎对自己没什么恶意,只是跟自己谈佛论经,于是也稍稍放下心来,道:“前辈请讲。”
扫地僧道:“另一首偈是慧能大师所写,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李不负恍然道:“哦,是了,这首我的确听过的,它很出名。”
扫地僧道:“这二偈,第一帖讲的是渐修之功,第二帖讲的却是顿悟之妙。神秀、慧能亦都是两位佛门高僧,他们原本都在弘忍大师座下学佛,后来分道扬镳,各在南北。”
李不负听了半天,也没猜出扫地僧到底要讲什么,于是便问道:“前辈所指,究竟何意?”
扫地僧笑着看了他一眼,道:“如今的年轻晚辈,总是如此了。听佛事听得并不太耐烦,而谈论武学,便兴致勃勃,要深究到底。”
李不负面上微露尬色,垂头不语。
扫地僧正色道:“然而武学之中,本有佛理。尤其是少林武学,须得修习上乘佛法,才可修习上乘武学,否则武功越深,魔障越重,伤人伤己,大是不妙。”
他所说的几句话中,隐约囊括着一样武学至理在其中,引得李不负仔细思考,但思考片刻后,又似全无所得。
扫地僧接着道:“是以方才那两首偈中,同样包含着武学之道。”
他不再询问李不负,紧接着便道:“武学之道,向来在于渐进,若急功近利,执着求成,反是欲速而不达,有走火入魔之忧。”
李不负点头,这是天下武林人人都懂得的道理。
“然而参透菩提,打破明镜,一朝顿悟,立地成佛。此法直指本性,又从何讲起?难道世上真有人可在一朝一夕之间,由全无武功之人,境界突然便晋升陆地神仙么?”
李不负随着他的言语,慢慢入了深思当中。
扫地僧却忽不再谈此点,转而说道:“武者修行,本是为了强身健体,长命百岁。若修行有成,参透某门武学之妙,便可凝意。”
他说的是武者的“凝意之境”。
“而后内外功均至高处,圆融一体,便为武学宗师,由此可开宗立派,创下武学,与后人参悟。”
这是“宗师境界”。
扫地僧道:“宗师之上,内功可通任督二脉,唤作水火既济。道佛两家,于此有各自说辞,其实倒不必太过计较。”
“内功再往上行,便是入神坐照之境,内观自身,玄妙无方。若是内功修为到了这种境界,那么学任何武学,也都是信手拈来,随意可成了。”
扫地僧忽道:“可渐进之道,几乎可算是到此而止,这等境界之武者,再修炼上数十年,也未必能有寸进。要想再往上一重,抵达神人境界,那便是千难万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