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相客气了!徐州北海毗邻,自当守望相助,既然黄巾余孽围攻北海城,陶某自然当来援!”
陶武轻笑了一声,向孔融拱了拱手道,
“都说北海相乃是孔子二十世孙,才学过人,学识渊博,今日得见,果然一代大儒风采,不坠先祖之名!”
“陶州牧过奖了!在下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才导致治下群贼乱舞,黄巾围城,还得倚仗你带兵来救援我,实在愧对先人了。”
孔融有些惭愧道。
“这也不是大人的错,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大人本来就是一介文人,教书授业,理政治民,才是大人擅长的地方,来此剿贼实在是明珠放错地方。
昔日董卓害怕你的谏言,想要杀你,又忌惮你的名声地位,才把你派到这黄巾猖獗的北海做官,不过是借刀杀人罢了。”
陶武宽慰道,
“大人不必懊恼,如今黄巾贼寇被尽数剿灭,北海境内正是百废待兴之际,正是大人一展才能,抚民安境的好机会。”
孔融闻言,精神一振,开口道:
“言之有理,陶州牧快随我进城去,让你一直在城门外站立,是孔某失礼了。”
边说边拉着陶武的衣袖向城内走去。
“大人是天下名士,又是长辈,叫我的字号,博陵即可。”
“好!那孔某就托大了,博陵,随我进城去,我已安排人备好酒宴,为你庆功!”
……
酒宴后。
孔融的书房。
酒足饭饱的陶武,喝了口茶说道:
“孔大人,如今黄巾军虽然没了,但是又有一个新问题要摆在你面前了。”
“什么问题?”
孔融有些疑惑的问道。
“就是这几万降兵的安置问题,今日他们虽然迫于我军威势放下武器投降了。
但如果安置不当,让他们吃不饱饭,穿不衣服,没有房屋可以居住,那么他们迟早还会再拿起武器的。”
“博陵此言有理,这几万降兵的安置确实是个大问题,不知博陵有何想法?”
孔融听到后,认真思索了一番,又开口问陶武。
“简单!召集北海所有富户捐钱捐粮,为这群降兵搭建房屋,准备过冬的粮食和衣服。
明年春天再给他们借给他们种子,耕牛,减免三年赋税。
如此一来,他们能安居下来,就不会再想着造反了。
到时他们必然感谢孔大人你的活命之恩。
而北海又多了几万安居乐业的百姓,到时都是大人你之功劳!”
孔融闻言,有些心动,他本就有济世救民之心,如今大好的机会摆在面前,哪还舍得拒绝,当即排板道:
“好!就听博陵之言,明日我就召集北海所有富户官衙议事,让他们出钱出粮,到时博陵有空也可以来看一看。”
……
第二天一早,陶武穿了一件白色长袍,腰挂佩剑,领着赵云前往北海府衙。
等陶武进入府衙时,
府衙里已经吵成了一锅粥。
“不行!这群乱贼刚围完城,想要杀我们,现在竟然要我们给他们钱粮,岂不是笑话!”
一个满头白发,手拄一支雕花拐的老头颤颤巍巍的说道。
“对!都是一群想造反的刁民,饿死,冻死他们得了,管他们死活。”
旁边一个肥头大耳,身穿绸衣,看着像个商人的中年男子也接茬道。
府衙里,你一言,我一语,大家七嘴八舌,乱乱哄哄,但是意见都很整齐,就一个。
不给!
孔融站在主位,面色阴沉,一言不发。
刚刚他费遍了口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可这群人就是不愿意出钱出粮。
看见陶武走了进来,孔融仿佛看见救星一般,眼神一亮,起身迎接,欣喜道:
“博陵,你可算来了!大家现在都说这些黄巾降兵是贼寇,不愿意给他们,你看如何是好!”
“我有好办法。”
陶武闻言,微微一笑,也不着急解释,直接向主位走去。
孔融有些心急,但还是按耐住心情
没有追问,而是跟在后面。
待走到台,轻咳一声,说道:
“大家且安静一下,陶某有话想问大家,大家当真不愿出钱出粮吗?”
台下众人闻言,纷乱声渐渐小了下来,大家互相对视了几眼,最后还是刚刚反对的最凶的那个穿绸衣,肥头大耳的中年富商开口道:
“大人,我等不是不愿,近几年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田地里收成也不好,养活自己一家老小尚且困难,家里的妻儿老母都饿的瘦骨嶙峋了,哪还有余量接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