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属于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四十岁之前基本是吃喝玩乐的浪荡子。
如果不是他老爹去世被泼窝在长安守孝,就不会遇到那个骂他的长安高官,不遇到那个长安高官,哥舒翰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将。
自他发奋努力从军之后,在西北陇右立下了赫赫功劳。正是他这超强的能力,吸引了当时的新任安西节度使王忠嗣的目光。
王忠嗣不但仗打的好,眼光也很独到。他上任之后就听说军中有个近五十岁的蕃将叫哥舒翰,勇猛过人还很爱读书,经常夜读春秋
三国时期的关羽就喜欢读春秋,其忠义之名流传千古。这么一想哥舒翰应该也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
不过想归想,一个人值不值得重用不能靠传闻,更不能靠表面,还是得考察考察才行。
所以,王忠嗣与哥舒翰见了一面,期间并未表现出多么的欣赏,只是很平常的鼓励几句,然后提拔哥舒翰做了衙将。职位不高,但属于王忠嗣的日常亲近官员范围。不难看出,王忠嗣这么做是为了把哥舒翰放在身边多加观察。
接下来的日子王忠嗣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特别看待,只是静静地留意着哥舒翰的日常行为。
后来发现哥舒翰此人的确如传闻那样,性情豪爽、仗义疏财,对朋友讲义气、对士卒有爱心,确实不是那种虚伪做作的人。
于是,王忠嗣很高兴的提拔哥舒翰为军使,以军职和文职换算,相当于后世的市级领导。从此以后,哥舒翰开始了真正的辉煌之路。
不过哥舒翰虽勇,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意气用事、不计后果。之前因为王忠嗣的事情与李隆基讨价还价就是最大的体现。
最初王忠嗣发现他这个缺点还是在哥舒翰擅杀副将的时候。当时如果不是王忠嗣强硬对抗安思顺、力保哥舒翰,哥舒翰早就被砍头了。
王忠嗣不是那种盲目护犊子的人,所以他在保下哥舒翰以后,准备好好跟他谈一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统帅,绝不能意气用事,必须认清自己的缺点,且这些缺点必须改掉。
可惜,王忠嗣刚把哥舒翰叫到跟前训斥了几句,还没说到正题上呢外面就传来急报:吐蕃人打来了。
当时为了争夺石堡城,吐蕃的大军已经集结完毕,正在向苦拔海进军。
战局紧张,思想政治教育还没完成,哥舒翰就带兵迎敌去了。那时的哥舒翰肯定想不到,这一去,是他和王忠嗣的永别。
情报上说吐蕃军正在向苦拔海进军,其实唐军被骗了。
当哥舒翰带领大军极速前进、赶到苦拔海以北,准备占领有利地势的时候才发现,吐蕃军早已在必经之路的一座高山上设下埋伏各而且全是骑兵!
唐军惊愕之下连忙结阵,但是所有人心里都清楚:山势平坦、居高临下,一旦吐蕃军发起冲锋,借助地形优势和冲击力,山下的阵型很容易就会被冲散。到那个时候只怕万余大军就得任人宰杀了
然而
山下的阵型已经结了许久,却迟迟不见吐蕃人往下冲
同时大家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主将哥舒翰不见了!
“难道看到情况不妙,将军自己跑了?”
“不会吧,我们将军不会是那种人的!”
“将军呢!快去找!”
副将正准备吩咐手下人去寻,就在这时
山腰处传来震天的马蹄声和喊杀声!
直到这时大家才发现,主将哥舒翰的确没有逃走,而是自己扛着一杆长枪杀向山腰,只见哥舒翰手提长枪似杀神一般,利用一处狭窄些的小道与吐蕃军战在了一起!
具体情形就不提了,反正最后哥舒翰凭一己之力堵住了要冲锋而下的吐蕃骑兵,把唐军从覆灭的边缘救了回来。
事后,他的手下将领既感动又生气,同时还很惭愧让一个主帅只身冒险挽救危局,是多么危险的事情!万一主帅被人杀了,这仗都不用打就得输。
反正不管怎么样,就这样,哥舒翰一战成名!连李隆基都听说了他的事迹。要不是李林甫故意阻拦,哥舒翰早就被李隆基调回长安重用了。
即便如此也不错,哥舒翰被任命为安西节度副使、关西兵马使、河源军军使。地位直线上升,与安禄山手下史思明相似。
可惜
苦拔海一战成就了哥舒翰的威名,却没能挽回李隆基对王忠嗣的信任。就在哥舒翰返回安西的途中,节度使王忠嗣与安禄山政争失败,被消去官职。
而安西的节度使,暂时由新立大功的哥舒翰代理。
王忠嗣的离开让哥舒翰一时间难以接受,差点兵变,好在最终理智占了上风,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
很快,哥舒翰从愤懑中走出来,决心在代理节度使职务期间干一票大的!最终将目光放在了一个叫积石军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青海某地。
积石军是唐军在青海最重要的屯田区域之一,但是由于距离吐蕃边境不是很远,所以每年的丰收季节都会有大批的吐蕃军前来抢收麦田。
当地守军曾经多次进行防御出击,可每次都失败面对来去如风的吐蕃骑兵,这些守军着实吃了不少亏。
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每年都被敌人给抢去,真是奇耻大辱!哥舒翰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决定解决这个多年的难题。
哥舒翰召集手下将领开了一个针对性的军事会议,然后便开始着手准备。
首先、派大将王难得率领一军埋伏在积石军附近吐蕃军的必经之路上,做好进攻或者拦截败军的准备
第二、命守军如往年一样,一旦与吐蕃军交战就佯装败退,麻痹敌人、诱敌深入
第三、哥舒翰亲自做前锋,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计划完毕、只等贼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
终于,又等到一年丰收季!
今时同往年一样,吐蕃军为了抢收如约而至,而且,这一次来了五六千名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