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李世民准备亲征
“但是别人不知道啊,而且,或许他们想要的就是那股天书呢?”孙思邈道:“殿下你不会知道,你的出现对于那些已经陷入绝望的人来说,是多么强大的一幅补药,只是你之前要么就在天子身边,要么就在万军之中,他们无法对你下手,如今好不容易窥到了岭南防守的空虚,他们不可能放过这样好的机会的。”
“那就让他们来,尽管来吧,让本王看看,他们究竟有什么本事,竟然敢谋划到本王的头上。”李贞冷笑了起来,这群人的目的已经昭然若揭:“没想到,这年头,大胆的人还真是多啊,竟然为了所谓的成仙契机,竟然谋划到了我的头上。这东西别说我没有,就算我有,那也岂是他们所能染指的东西。”
李贞也想明白了,事情已经发生了,九尸迎宾之礼已经开始,第一个笑脸尸已经出现,那这个礼仪便再没有中断的可能性,既然如此,那自己就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等九尸全出现,接下来就该是正主出现的时候了,到时候自己再和他们好好的算账。
不过,李贞也不怕他们,这群人要真是这么强大,就不会窝在阴暗处,装神弄鬼了。
“就让我好好看看,他们究竟有什么资格,敢向本王发起挑战?”李贞嘴角的冷笑越发狰狞:“昭武九姓,本王还没有去找他们的麻烦,他们竟然敢找本王的晦气,好,真是好的很,等这件事情结束,就然后昭武九姓,为他们的愚蠢,陪葬吧。”
昭武九姓,是位于中亚的一处势力,一共有九个国家,这个势力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强大的实力,实际上这个势力也的确并不是很强。在诸侯林立的西域诸国中,昭武九姓集合起来的实力,也只能算是一流罢了,和之前没有被灭掉的高昌吐谷浑相比,尚且还差了一截。
然而也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势力集团,却一直都在做着一件贪心不足蛇吞象的事情他们竟然在谋划大唐。
更邪门的是,他们差一点就成功了。一百年后的安史之乱的两大头目,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昭武九姓中安国和史国的人。虽然安史之乱最终失败,但却流毒无穷,大唐盛世至此由盛转衰,为了剿灭安史之乱,大唐各地自行组建武装,为未来大唐末年藩镇并起,军阀割据,最终导致大唐灭亡,埋下了伏笔。
尽管自己已经来到了这个时代,引导着大唐走上了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未来已经被彻底改写。但是,自己改变的只是大唐的命运,却没有改变昭武九姓谋划大唐的计算,如果任由他们活下去,就算没有安禄山史思明,也会有康禄赏米思明或者曹禄山何思明出来继续霍乱大唐的。
所以无论是为了上一世的大唐复仇雪恨也好,或者是为了如今的大唐的未来未雨绸缪也罢,李贞都不会放过昭武九姓。
不只是昭武九姓,所有对大唐产生威胁或者攻击过大唐的势力,李贞都不会放过,而且已经动手。
第一个就是吐蕃,如今藏地已被大唐拿下,未来就再也不会出现吐蕃大军攻进长安,将长安城劫掠一空的事情了。
吐蕃只是第一个,然后是林邑,这个小国在历史上也曾经让大唐吃了不小的亏,甚至丢失了驩州之地。
这两个是已经解决的,而没有解决的对手中,还有昭武九姓、黑衣大食、高句丽、倭国、西突厥、契丹、新罗、百济……一个都逃不了。
不过现在李贞准备攻伐天竺,称霸南洋,所以北边的战事暂时顾不上。
但是根据李贞得到的消息,北方的那些异族或许用不着自己动手了或许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休养,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战争资源
也或许是高句丽前段时间在边境调集军马,给原本就已经混乱的大唐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又或者是受到了李贞打下南洋,为大唐开疆几千里,立下天大功劳的刺激
再或者是其他原因。
总之,李世民已经开始准备在来年开春,也就是贞观十七年,他大寿之后不多久,就御驾亲征挥军北上征服高句丽,以雪隋朝在高句丽失败的耻辱。
这件事被看的很重要,据说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大量的物资被运往了营州,一部分精锐也都秘密开拔,往营州方向运动。
为了保险起见,李靖也离开了长安,前往突厥都护府,率领突厥驻军呼应李世民。一旦战事不利,或者大唐与高句丽战事陷入了焦灼状态,那他就立刻挥军东进,从侧面给高句丽一个狠的。
还有登州舰队,随着海运的发展,李世民已经意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所以登州舰队也会参与这一场战争,护送河南道以及一部分河北道大军从海上出发,直接从高句丽背部捅刀子,最好能一战攻克平rang城。
然后大军立刻回师东进,干掉新罗同样是一个非常恶心的国家,和大唐打过几场仗,并且侵吞了大同江以南,原属于唐朝的汗乐浪、带方故土,逼降百济,统一高丽半岛。
这一战比历史上要提前了两年,不过虽然在时间上提前了两年,但如今的大唐却和历史上的大唐截然不同,历史上那一次留下了遗憾也只能算是遗憾,而不能算是失败,只能说是没有达到战略目标而已。历史上那一战大唐只损失了两千人,但收获的高句丽的首级就超过四万通常情况下,杀敌数量肯定是要超过斩首数量的,还打下了十几座城市,虽然最后都被破遗弃,但里面的人口大唐可一个也没有放过,抢了七万多高句丽人口回到了大唐。
所以无论怎么说,大唐都是赚了的,而且还是大赚特赚,如果这样的战争多来几次,高句丽早晚得崩溃。
而是事实太宗也是这么做的,在回到长安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多次派遣将领袭扰高句丽,打了一百多场小仗,逼得高句丽王不得不派遣他的儿子来长啊谢罪,这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