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场疯狂的折腾,舒云鹏真的累趴了。看最新章节百度搜索品书许韵之虽然年长了些,但她的耐力还真不错,好在她知道舒云鹏是因为情绪激动所为,所以很体谅他,适可而止了。
近距离伽马暴可能灭绝任何比微生物更加复杂的生命形式。由此,两位天文学家声称,只有在大爆炸发生50亿年之后,只有在10的星系当中,才有可能出现类似地球上这样的复杂生命。
宇宙或许比先前人们想象的要更加孤单。两位天体物理学家声称,在可观测宇宙预计约1000亿个星系当中,仅有十分之一能够供养类似地球上这样的复杂生命。而在其他任何地方,被称为伽马暴的恒星爆炸会经常性地清除任何比微生物更加复杂的生命形式。两位科学家说,这些的爆炸还使得宇宙在大爆炸后数十亿年的时间里,无法演化出任何复杂的生命。
科学家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伽马暴有没有可能近距离击中地球。这种现象是1967年被设计用来监测核武器试验的人造卫星发现的,目前大约每天能够检测到一例。伽马暴可以分为两类。短伽马暴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两秒钟它们很可能是两颗中子星或者黑洞合二为一的时候发生的。长伽马暴可以持续数十秒钟,是大质量恒星耗尽燃料后坍缩爆炸时发生的。长伽马暴比短伽马暴更罕见,但释放的能量要高大约100倍。长伽马暴在短时间内发出的伽马射线,可以比全宇宙都要明亮。
持续数秒的高能辐射本身,并不会消灭附近一颗行星上的生命。相反,如果伽马暴距离足够近,它产生的伽马射线就有可能触发一连串化学反应,摧毁这颗行星大气中的臭氧层。没有了这把保护伞,这颗行星的“太阳”发出的致命紫外线就将直射行星地表,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足以导致一场大灭绝。
这样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在即将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一篇论文中,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理论天体物理学家斯维皮兰和西班牙巴塞罗纳大学的理论天体物理学家保罗希梅内斯探讨了这一灾难性的场景。
天体物理学家一度认为,伽马暴在星系中气体正迅速坍缩形成恒星的区域里最为常见。但最近的数据显示,实际情况要复杂许多:长伽马暴主要发生在“金属丰度”较低的恒星形成区域所谓“金属丰度”,是指比氢和氦更重的所有元素在物质原子中所占的比例。
利用我们银河系中的平均金属丰度和恒星的大致分布,皮兰和希梅内斯估算了银河系内两类伽马暴的发生几率。他们发现,能量更高的长伽马暴可以说是真正的杀手,地球在过去10亿年间暴露在一场致命伽马暴中的几率约为50。皮兰指出,一些天体物理学家已经提出,可能正是伽马暴导致了奥陶纪大灭绝这场发生地45亿年前的全球灾变,消灭了地球上80的生物物种。
接下来,这两位科学家估算了银河系不同区域内一颗行星被伽马暴“炙烤”的情形。他们发现,由于银河系中心恒星密度极高,距离银心6500光年以内的行星在过去10亿年间遭受致命伽马暴袭击的几率高达95以上。他们总结说,复杂生命通常只可能生存于大型星系的外围。
其他星系的情况更不乐观。与银河系相比,大多数星系都更金属丰度也更低。因此,两位科学家指出,90的星系里长伽马暴都太多,导致生命无法持续。不仅如此,在大爆炸后大约50亿年之内,所有星系都是如此,因此长伽马暴会导致宇宙中不可能存在任何生命。
90的星系都是不毛之地吗?美国沃西本恩大学的物理学家布莱恩托马斯评论道,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太过。他指出,皮兰和希梅内斯所说的伽马射线照射确实会造成不小的破坏,但不太可能消灭所有的微生物。“细菌和低等生命当然有可能从这样的事件中存活下来,”皮兰承认,“但对于更复杂的生命来说,伽马射线照射确实就像按下了重启按钮。你必须一切重头开始。”
皮兰说,他们的分析对于在其他行星上搜寻生命可能具有现实意义。几十年来,研究所的科学家一直在用射电望远镜,搜寻遥远恒星周围的行星上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发出的信号。不过,的科学家主要搜寻的都是银河系中心的方向,因为那里的恒星更加密集。而那里正是伽马射线导致智慧生命无法生存的区域。皮兰说,“或许我们应该朝完全相反的方向去寻找。”
“差不多了,”她看到他喘得很急,体谅地说:“别把别人的错误当成惩罚自己的理由,那样真的不好!”
在宇宙生成的前10亿年里,基本上就没有有一定浓度的重元素区,当时第一代恒星刚出来,就说当时氢多背景热,生成都是大质量短寿的蓝色恒星,活个三四十亿年也是没问题的。
这就跳到了100亿年前,第一代恒星死了,抛出了大量的物质,星云形成成为可能,第二代恒星在这些星云里孕育,转啊转,转出了原始星盘,再转,第二代恒星诞生,这过程少说10亿年。
这些星二代里,有些“幸运儿”恰好生成于重元素比较富集的地方。哎,身边就带了个小尾巴,这个小尾巴身子板不错位置还挺好,也许就会产生生命,这个生命也许会进化出“智慧”,也没啥意义,周围太空旷,第一代恒星产生的重物质总量还是太少,那时一个恒星能有一个行星已是难能可贵,然后周围可能几十万光年都没个能落脚的地方,文明直接困死。
第二代恒星死亡,就是至少50亿年后的事情了,这时的宇宙,经过了两代的恒星,气体云里的重物质含量已是初见规模,为第三代恒星附带更多的行星数量和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
然后,距今50亿年前在银河系某个悬臂,一颗中等大小的恒星诞生了
所以说,人类也许是宇宙里最早的那波文明也说不定。
“谢谢”
但是很遗憾的一点是,具有未来色彩的技术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领域。正如有人所说,目前我们很可能处在一种技术进步的假象中,技术的飞速发展掩盖了其他领域技术进步的缓慢。举个例子,航天技术进步十分缓慢,处于60年代的水平。对我们生活极其重要的材料技术和能源技术,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我现在工作的发电厂的火力发电技术和技术相比进展缓慢,没有突破。发电系统早就在设想一种新的发电机,叫等离子发电,它的发电效率很高,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直研制到现在,没有任何突破。其他的能源技术,比如核聚变,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了,到现在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资金,但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据说最长的核聚变持续了几十秒,投入的能量比产出的能量还多。唯独行业技术的发展,提前跨入了未来,这就是2013年我们面对的现实。遗憾的是这种现实没有被很多人认识到。
“不用谢!”她微笑着说:“男人经不起连番折腾,这是自然给予的限制。如果你不是因为气急了乱发泄,我可饶不了你!”
大概总结一下宇宙的时间都去哪了
从宇宙大爆炸到诞生第一批恒星需要10亿年左右,第一批恒星1030亿年寿命,等第一批恒星死亡之后才有第一批少量重元素。
此时是100亿年前了,第二批恒星诞生,由于有了第一批重元素,才开始可能有了极其少量类地行星,但此时宇宙中的类地行星极其罕见。第二代恒星大部分寿命4050亿年左右,等第二代恒星死亡,重元素才相对而言丰富起来。
此时已经是50亿年前了,就在这一波,太阳,地球,诞生了。
她一边说,一边下床准备去浴室,舒云鹏叫住了她:“她走时带武器了没有?”
人世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