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七章 朝堂诡辩(1 / 1)韦小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陛下,臣方宾也认同刘大人,我大明人才济济,怎么能让一个乡野小民在此放肆?”

陈远冷着反驳:“方大人,我是山野小民,可是太祖爷曾经坐在这大厅的最上方,难道大人忘了,太祖爷的出身微末,难道大人以为,太祖爷也不配出现在在这里?”

“你,你强词夺理!”方宾嘴唇哆嗦。没想到,陈远给他扣上不尊重太祖爷的帽子,这罪谁吃得起。

“大胆刁民,朝堂是什么地方,内阁首辅,尚书大人,学富五车,胸藏乾坤,岂能让你随意侮辱。”王导出列怒骂陈远,“陛下,臣弹劾陈远,以下犯上,巧舌如簧,藐视朝廷,请陛下降罪。”

蹇义忙拉住王导,打圆场:“王大人,山野小民,不知礼节,所谓不知者不怪,宰相肚里能撑船,东里,你说是不是。”

杨士奇对陈远原有些高看一眼,今天确实被他气着了,蹇义的面子又不能不给,陈远名义上是蹇义的门生呢。冷哼一声,别过脸。

朱棣淡淡道:“陈远,你可知罪?”

王导听见陛下有责备陈远的意思,心暗喜。

“草民知罪。”陈远低头。

朱高燧忍不住道:“父皇,他们说不过陈远,还说什么学富五车呢,我看浪得虚名,就用礼仪压人,王导,陛下还在上面还未发话,你们就忙着数列陈远的罪名,陈远是我叫上来的,有没有失礼,难道陛下看不到吗?”

这话把王导他们吓一跳,他们指责陈远殿上失仪,藐视朝廷,朱高燧就反说他们藐视皇帝,都扑通拜倒:“臣等心系朝堂,不能让朝廷脸面有失,心急之下出言,请陛下恕罪。”

朱棣微带怒气道:“你们把国土都扔了,朝廷还有脸面吗?”

刘观、王导等人匍匐更低,连连扣头:“请陛下恕罪,臣等,也是为了大明长久,忠心耿耿啊。”

朱棣不理他们,眼神厌烦,对陈远道:“陈远,你既然知罪,那就拿出章程来,说好了,免罪,说不好,数罪并罚。”

“谢皇上。”陈远道,“草民以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大明毕竟地大物博,安南狭小,我们的军费在安南捉襟见肘,安南何尝不是强弩之末,臣以为,大军一到,不出一月,就可生擒黎利。”

朱棣领军多年,深深认同陈远的意见,这也是他不肯放弃安南的原因。皱眉道:“可是,目前府,拿不出钱啊!”

陈远道:“陛下,其实不难。”

“哦?”

“草民有上下种解决的办法。”

“说说。”

陈远面向那些大臣,有的正气凌人,有的傲然自若,有的瘦瘦高高,有的肥耳大肚、圆圆滚滚,道:“刚才刘大人王大人都说了,他们对大明心耿耿,陛下,大明现在有难题了。是该他们表忠心的时候了。陛下,去安南的军队,两万精锐即可,军费十万两足够,上策就是,列为大人,一人捐上一千,就差不多够了吧。”

“放肆!”

“胡说八道!”

“臣两袖清风,哪来的钱!”

陈远的话音刚落,大臣们就炸开了锅,刚才他怼大学士,还有人眼观鼻,鼻观心,不做表态。现在可不同了,大家义愤填膺,纷纷指责陈远。

看着所谓的“心耿耿”的大臣们,朱棣脸色很难看。蹇义暗叹,退之啊,锋芒毕露,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朱高燧有些傻眼,陈远开始不是跟他这样说的啊。

陈远的上策,朱棣有些心动。

“陛下,臣上个月老母去世,连棺材都买不起啊,臣愧对列祖列宗。”一个大臣在朝堂上大哭起来。

另一个见状,也抹眼泪:“陛下,臣一家十六口,现在都是借粮吃饭了。”

还有一个在大庭广众撩起里面的衣服,哭诉:“陛下,您看,臣的衣服都穿了五年了,尚没钱换新的。”

我靠,陈远大跌眼镜,这些家伙,肚子圆滚滚的,脸色红润,好意思说断粮了?还有,老母去世,老兄,你应该回乡丁忧吧。

明朝的俸禄是很低的,所以即使朱元璋用了很残酷的办法治贪,剥皮塞草,还是治不住那些人。因为不贪就活不下去,总也有人是不知足、不自主的。

朱棣沉眉望着朝堂上的大臣,道:“说说策。”

“陛下,安南绝不可放弃。其他重要项目也不能停止,现在上有钱的,只有商人。臣的策就是,不如给商人一些优惠,只要他们捐钱,适当提高他们的地位,降低他们的税收,军费足够!”

见皇上没有采纳陈远的上策,大臣们松了口气,又见陈远说出重商的话,满朝皆惊,刘观道:“陛下,万万不可,自古以来,商人多狡诈之徒。如果放纵商人,则百姓不思耕种,都去偷奸耍滑,则大明危矣。”

刘观又是第一个反驳,但是,这次,没有得到几个人的附和。大臣们都不是傻子,陈远的上策是大臣捐献,策提高商人地位,对于他们来说,后者容易接受多了。如果再反驳,皇上生气,大家都捐一千两,哭都来不及。

“陛下,我们大明的商业,好像就一个装了半瓶水的瓶子。”

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陈远说的是什么意思。

陈远立刻道:“陛下,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最繁华的,只有更加繁华的,大唐璀璨化,为什么能够臣服四海,咱们大明的光芒,为什么世界都知道,就是因为交流,因为商业,如果大家都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不沟通,双方怎么会认同,可能连语言都不通。请问,一方县令如何治理治下互不往来的人。这就体现了商业的重要,是商人把物品从多余的地方卖到了不足的地方,是他们把各地域紧密交流。因此,才形成了我统一的大明化。现在,这个瓶子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远远没有达到鼎盛,而且草民深信在吾皇的治武功下,大明一定会比现在繁华千万倍,载入史册,流芳千古。”

大臣们听得目瞪口呆,第一次听到这样稀奇的理论。乍一听,他们还反驳不了。

朱棣好大喜功,陈远的话有很多的恭维成分,心里高兴,道:“少在这里糊弄朕,照你的话说,商人不但对大明无过,还有功,朕还得赏他们不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