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勘测勘测
省专业勘测队到了陈家涧,全幅武装,安装通风设备,进行通风处理后,才戴着防护面罩和头灯,下到溶洞里面。
郑畏被邀请,也全幅武装地下去看看。
勘测队队长跟郑畏说:“第一次看到的溶洞,跟后面开发好的,绝对是两个样子。”
“原生态的溶洞,一点也不美丽,全是洁白的钟乳石,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氧化得灰扑扑的。”
郑畏边听,边留意脚下,地表也凝结着钟乳,滑得很。
队员都用绳互相连接着,手中拿着丁字镐,探着脚下的路,对不便通行的地方,进行先期处理。
当他们在前面敲掉突出来的钟乳石时,郑畏刚开始还有些心疼,后来发现越往里走越多的钟乳石,密密麻麻的,就没有感觉了。
探测工作极其困难,有水的地方,不明深浅,没行走。
攀爬着,下下,左拐右弯。
大部分地方钟乳石太拥挤,成团成堆的,没处下脚。
队长跟郑畏科普起来,南方水量大,钟乳石被溶化掉得多,洞穴就阔大。北方水量小,钟乳石被溶化得少,洞穴小。
开发利用价值不如南方的漂亮,只有一条暗河曲曲弯弯地流过去,淘洗出来的空间狭窄细长。
很多地方,只能容纳下一人通过。
郑畏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如果如同桂林那些地方的溶洞就好了。
总算是钟乳石的造型还算千奇百怪。
郑畏身为美术生,造型想象力很丰富,发现形象还能说得维妙维肖,非常随便地跟队长侃了数处象形景观。
队长极认真地观察一会,便在手机记录下来。
“初次印象最重要,有些景观转几次找到感觉,往往不如第一次形成的印象逼真。”
探测工作进行了五六天,勘测队对每处石钟乳都需要测量,水流和空间全部勘测出具体数据,空气中的含氧量都需要测量。
他们还取了不少标本,回去再具体测量。
第一天,郑畏陪着进了一次洞,次日便让王大力陪着了。
郑畏对陈家涧的保护性开发,还念着山里宙宇。
溶洞之中没有人迹活动,肯定不会有石佛造像之类。
郑畏叫王大龙,一起去寻找庙宇旧址。王大龙忙着他的编织事业,就找了村里一位早年在庙里打过杂的老汉,陪郑畏进山寻庙。
看来,挣钱让王大龙更痴迷,怪不得他对村支书的职务都不留恋。
人贵有自知之明,干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才会让人更有感就感。
郑畏有些喜欢王大龙的自知之明,与老汉一起进了山。
老汉手持拐棍,腰弯得有些厉害,爬山却是好手。
在前面走得飞快,郑畏跟在后面,感到有些吃累。
郑畏背着陶罐和干粮、水,防备着寻庙时间长了,不便下山吃饭。
山间的道路,全是借着溪流冲击出来的沟谷修建的。
说是修建,只是陡峭的地方,凿出些简易台阶。在水流较宽的地方,铺设了些石块。
老汉姓金,他祖是修建宙宇的。他小时候跟着学了些活计,后来就没有用处了,留在庙里干些杂务。
再后来,庙不存在了,连杂务也没的干了,在村里干些泥瓦匠谋生。
操劳一生,腰肌劳损,落下个弯腰的毛病。
郑畏在休息的间隙,教着他试着撞腰,在树干慢慢找到腰肌部位,从轻到重,竟然有效,直腰时不那么痛了。
坚持下去,肯定有改善。郑畏把办法教给他,剩下的就看他自己的坚持了。
为了增强他的信心,郑畏还让他趴在一块巨石,用胳膊肘给按推了一阵。
轻松一时,也让金老汉自己感到走路更轻快起来。
小半天的时间,两人找到旧庙址。
果然是一干二净,长满杂草的平整地面,除了当初整理出的地基地槽还留有痕迹外,只有当初的大殿石台。
人工生生凿出来的平整石台,寸草不生,除了些落叶外,风一吹,面光溜溜的。
有些人迹罕至啊。
如此平整的石台,绝好的野炊场地,可未见烧灼痕迹。
郑畏内心感叹,这庙宇选址真是避世,消失在大山之中,驴友都难发现。
他与金老汉坐在石台,野餐了一顿,然后动手清理掉长出的杂树,留下地槽里的杂草。
忙活了大半天,才看到整个庙宇的轮廓。
如果把地槽里的杂草,看成地基,更非常清晰标注出如处庙宇的建筑轮廓。
杂草是地槽里积攒的杂质腐化后当成基肥才长成的。
至于杂乱树木,全是从岩缝里冒出来的,瘦弱不堪。
郑畏认真地拍了全貌图和各个部分建筑的地基图。
用随身携带的纸笔,根据金老现场讲述,描绘出当初庙宇的形制。
当他画完,金老汉激动地指点着,连说:“就是这样子,就这样子。”
收获还是蛮大的。
庙宇的建筑不够辉煌,却是五脏齐全,该有的向处殿和禅房之类的,一样不少。
据金老汉回忆,当初香火旺盛时,庙里住着三十多个和尚。
他还带着郑畏找到当初和尚吃水凿出的水井。
离庙不远的一处山窝里,生生凿出一口水井。水井里居然还有水。
郑畏感叹古人说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诚不欺我。
金老汉用手摸着井壁,有些怀念旧时光。
他饮用这井里的水长大成人,还有些感情的。
他用手中的拐棍,把井边的一处低洼地的落叶拨开,露出石底来。
“这里是蓄水池,专门打出井水来,用来洗衣服或者浇菜。”
金老汉说完,爬出蓄水池,向稍远的低洼地走去。
郑畏赶紧跟,顺着老汉的指引,看到一块长满不知名杂草的地方。
“这儿是和尚们种菜的地方,还种些药草之类的。”
金老汉在杂草丛中,找到当年种植留下来的菜和药材植株。
他小心地从面采集了些种子,让郑畏看看。
郑畏接过来,分类用纸包了,标注金老汉说的名字,放进自己的背包里。
金老汉也顺手把一些种子放进自己的口袋里,杂混一处。
郑畏给他纸,他不要。“我自己就辨别出来了。”
那些当年的菜,长得有些疯狂,植株庞大。
自然生长,自然老掉,然后再发新芽,再长到最大,老去,再生发。
数十年我循环往复,植株早就变异,跟现在种植的菜药不同样子了。
郑畏拍下照片,心里想着回去改良一下看看,说不定会有新品种现世。
凡是能够留下来自然生长的菜药,都已经适应了环境,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其中的成分也肯定有了变化。
如果改良后,这些药草是不是会有更大的药效呢。
郑畏执念不是一般的重,凡事都想着改良成能够让老百姓发家致富的优良品种。
单明看到郑畏带回的种子,直接无语,标注着的菜名和药材名字,都是四空见惯的品种,怎么能改良成高品质、附加值高的品种呢?
单明直接跟郑畏商议到:“我们还是成立个种苗研究所吧。再这样下去,你鼓捣出来的这些优良品种,就会被人质疑了。”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郑畏隐约有些感觉,自己靠陶罐改良品种,时间久了,肯定会让人生疑。
成立种苗研究所好,师出有名。
单明刚刚申报了副教授研究员,还被聘为东山农业大学的客座副教授。
如果再招几位硕士研究生,聘请两位教授什么的,这研究所就算名符其实了。
现成的人选,自己手头就有。
白师叔就是极好的人选,还能给他的研究成果增加些课题。
他的研究课题,还能申请研究基金。
郑畏想到此节,不由对自己鄙视起来,怎么如毕东风一样,钻到钱眼里了。
资金不是问题,问题是师出有名。
级不给研究基金,出来的研究成果,他们也不会感兴趣。
再说了,那可是百万或数十万的数额啊。
蚊子再小,也是肉。
说干就干,郑畏的心思被金老汉采集的种子给扯得有些远。
庙宇重建,才是当务之急。
种苗研究所,自己打给白师叔电话,让单明去忙活吧。
研究员们好沟通。
自己这位兼职研究员,还是省省的好。
研究些古文化,还与美术专业沾边。
术业有专攻。
郑畏突然想到一位高中同学,好象考进了省博物馆,研究的就是古建筑。
电话要过去,说明情况。
然后把图片发过去,研究研究吧,少不了麻烦老同学,到时专程去拜访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