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 杨士奇(1 / 1)黄诗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郑寅被带到了刑部大牢直接关押了起来,锦衣卫现在的诏狱明面上已经封锁,只在背地里替太祖干些私活的时候才能用上,一般人贩都是直接关押在刑部的监牢。

郑寅身穿官府,所以锦衣卫并没有给他戴上枷锁,他躺在地上唯一哪张破烂的草席上,空气中残留着阴冷有些发霉的味道。

青雀妹妹这时候肯定已经上达天听,告了御状,所以郑寅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处境。

青雀妹妹被封“德贞郡主”的圣旨虽然还没有收到,但是太祖的口谕却是实打实的。

君无戏言,出口即是圣旨。

当街欺辱郡主可是重罪,以太祖的规矩,这样的罪行足以诛九族了,别说没打死,就是打死了也是便宜了他。

何况郑寅还是被冤枉抓进来,郑寅想了半天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最近一直在太子府安分守己,也没得罪啥人啊!

这个时代冤假错案数不胜数,郑寅不太清楚这样冤案的流程,太祖对于这样的事情驾轻就熟,熟悉的很,他老人家办的铁案没几件不是冤案的。

在这个皇权至上的年代,是非黑白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

那位中年人却是没有幸免,被连累牵扯了进来,带着枷锁居然神情坦然,坐在一边小声的安慰幼女。

小姑娘眼中惊恐又带着好奇,四处的观看这黑漆漆的小房子,不敢出声。

她的视线落在这个身穿官袍的老爷身上时,郑寅向她做了一个鬼脸,逗弄着她。

小姑娘吓了一跳,赶紧别过头去搂住父亲的腰来寻找安全感,又仗着胆子转头偷偷的看着郑寅。

郑寅向她露出了一个善意以示友好的笑容。

笑容是会传染的,小姑娘也露出一个羞涩的笑容。

笑容是人内心情绪的一种基本的在外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祖先在古代生活时,经常会遇到那种非常混乱的争斗,而“笑”这一种行为,会表达一种“这并不是很严重、需要丧命的争斗”的信号——你看啊,还有人在笑呢。

著名诗人施皮特勒曾经说过:“微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的确,微笑是一种世界共同的语言,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许许多多美好的内涵——宽容、关切、热情。

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不仅是一种表请和神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个人的乐观、淳朴和与人为喜的美好心灵。

在这样的环境里,也许只需要一个微笑,就可以传递你友好的态度,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中年男人脸上的慈爱笑容一闪即逝,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他没有想到今天的事情会闹到如此地步,现在也不知是感谢这位小大人的仗义相救,还是埋怨他多此一举。

现在闹出了人命官司,只叹命运不公,听天由命吧。

郑寅看着中年男人,笑道:“宠辱抄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我还以为老兄一直处事坦然自若,原来是装的。”

郑寅这个13装的满满的文雅气息十足,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中年男子还以为这位小大人,小小年纪是靠着家里的关系,蒙阴祖上才混了个官身,没想到他出口成章,也是读书人,肃然起敬。

他小小年纪处事不惊不慌,竟还能作出如此佳句,还真是人不可貌相,让人钦佩,以后必定是栋梁之才。

哎......可惜了!

“在下受教了,这里谢过大人刚才出手相救。”

郑寅摇摇头,说道:“我可没救得了你,反倒是连累你了,怎么你不怪我,反而还谢上我了。”

中年男子露出歉意的表情,说道:“刚才在下却是有些责怪大人之意。”

郑寅笑笑,说道:“你这人有意思,这么诚实干嘛,我还是比较喜欢让人感激的。”

中年男子一脸窘相,呐呐无言。

郑寅笑道:“开个玩笑,对了,还没请教兄台如何称呼。”

中年男人恭敬回答道:“在下杨寓,字士奇。”

郑寅吃了一惊,坐起身来,瞪大了眼睛仔细的观看起他的相貌。

郑寅知道他年幼时,家庭贫寒,父亲早逝,其母改嫁,杨士奇随继父罗性曾改姓罗,罗性不重视杨士奇,但是杨士奇的一个举动改变了罗性对他的看法。

一次罗家在祭祖,杨士奇突然想起了自己和父母颠沛流离的生活,而父亲却死在了看似没有尽头的征途上。他知道,罗性是不可能在桌上摆上杨士奇父亲的神位的。

于是,他撮土铸成一个神牌,然后跪拜。这一切都被罗性看在了眼里。罗性对杨士奇说,他以后必成大器,不必跟自己姓罗了。

后来,罗性因罪充军。杨士奇的生活又变得严酷起来。

建文元年,朝廷准备修撰《明太祖实录》,从社会上征集文人参加。因学行出众,杨士奇由王叔英引荐,以布衣身份进入翰林院,充当了编纂官。

朱棣经过靖难之役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为了保证政局的稳定,将杨士奇等人由翰林院选入内阁,参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时杨士奇被晋升为翰林院侍讲,正式开始了从政的生涯。

后来,朱棣选拔他为辅助皇太子的官僚,于是他和朱高炽结下了难得的师友之缘。

不久,杨士奇晋升为左中允。永乐五年再次升任左谕德,辅助左春坊大学士承担太子的文件往还及学习的有关事务,同时兼任翰林院侍讲,承担为皇帝讲读经史的任务。朱棣由于对《周易》情有独钟,所以对杨士奇格外尊宠。

他曾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他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

郑寅没有想到无意之中,竟然提前了五年结实了这位大明重臣,他不像方孝孺、黄子澄、景清之流的大儒,读书教学还可以,治国就不行了,要不然朱允炆也不会败给了朱棣。

郑寅可是知道这哥们可是能文能武,三随朱棣、朱瞻基远征蒙古,可谓是治国有方,治世能臣,顿时客气起来。

“在下郑寅,字伯虎,长幼有序,以后叫我表字即可。”

杨士奇连忙说道:“不敢......不敢......”

郑寅面露不悦,说道:“有什么不敢的,士奇兄可是瞧不起在下么?”

杨士奇虽然不知他为何突然如此热情,倒也爽快,点头说道:“士奇与伯虎也是一见如故,既然伯虎贤弟瞧得起,那就恭敬不如从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