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震没有细算,只抛出了这四个字。
没错,饶是强大的秦国,要想解决水患,也需举全国之力。
这不是与他国交战,还可用计谋,用策略。
修渠,那是实打实的该是多少,就是多少,完全打不得商量。
和他们所料不差……吕不韦担忧道,“若是倾国之力修渠,岂不是要征兵才可?”
赵震颔首,“不错,秦国的青壮年大多在军营,若没有军队参与,渠,难以修成。”
“六国趁此来犯,怎么办?”吕不韦道。
他知道修渠乃是秦国百年大计,但六国前来滋扰,干预他秦国修渠,那岂不是内忧外患,腹背受敌?
赵震不懂这下,他看向了嬴政。
嬴政道,“修渠之事虽让秦国无兵可出,但六国也不敢主动招惹秦国,如今秦赵伐魏,赵魏之间已生嫌隙,燕齐两国也与韩楚并不同心,六国合纵已然无望。”
“兵法云,善伐谋,张子曰,善伐交,值此时,正是我秦国与各国外交结好之时,只要向他们许诺秦国修渠,意在为百姓谋福祉,不愿再对外征伐,六国就算有心破坏,也无一国敢率先出兵。”
纵使秦国要举国修渠,无法腾出兵力攻伐他国,但若是他国来犯,秦国也是有力量来抵挡的。
只要不是六国合纵攻秦,秦国一概不惧。
吕不韦颔首,“如此,那修渠之事便可进行了,只是,谁来修渠呢?”
赵震对这个熟,“巴蜀乃天府之国,秦吞并之后,巴蜀为我秦国强大,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五年前蜀郡太守李冰极其子修筑了一条名为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此工程竣工后,使得秦国肥沃之地剧增。”
“关中修渠之事,臣举荐他们父子俩。”
李冰啊,嬴政熟。
后世还给李冰修了庙,奉为神明!
虽然知道关中之渠乃是赵国一位名为郑国的人修建的,但此时嬴政怎么可能亲自点明此人。
且不说他是如何认识的,单单是自己给他背书,那效果差多了。
李冰乃当世水利大家,他肯定认识这位郑国,由他开口,名人背书,信服力度比他可强太多了。
“既然如此,那就去蜀郡拜会一下太守大人!”嬴政道。
旋即,三人继续乘着马车赶往了蜀郡太守李冰的府邸。
然而等到他们三人登门时,却被其子告知李冰病倒,卧榻不起,难以拜见他们三位。
吕不韦与赵震皆是愁眉,唯有嬴政面无表情。
李冰年过耄耋,在战国这个四五十岁都已经算是长寿的时代,八十多岁可谓是活神仙在世。
这样的老人就算是平日里保养的特别好,也总有病痛缠身,这是难以避免的。
嬴政来之前早有心理准备。
“李公子,太守大人既然身体有恙,不知公子可否修建此渠?”吕不韦问。
李二郎苦笑,“并非在下不愿意,实在是父亲年迈,恐有不测,倘若我这个做儿子的不在身边,何人照顾我父亲?”
“不过在下敢保证,只要我父亲病情有所好转,我一定与父亲为秦王修渠,此利国利民之大事,父亲决计不会推辞。”
这……
吕不韦看了眼嬴政,很明显,他是不愿等待的。
水渠早一日修好,秦国便早一日强大,时机可是不等人的!
嬴政没有理会吕不韦,而是看向了李冰的儿子李二郎,“李公子,你父子二人皆是水利大家,七国之中,可有与你二人实力相当的人?”
如今这个时代,水利大家本就稀少,且闻名的也并不多,大多数人都渴望功成名就,学的也都是兵法,治国、理政之道。
嬴政问到这个问题,李二郎立刻脱口而出一个人的名字,“郑国,han国人士,此人曾与我父论过水利学说,我父曾评价他乃当世水利工程之奇才,奈何han国弱小,土地稀少,并无水患,无法让他施展才华,倘若公子要尽快修建关中水渠,在下愿推举此人。”
赵震急忙问道,“此人在han国何处?”
李二郎接着道,“在han国为官,一介小吏,并未得到韩王重用,公子只要派人前去打探,定能知道此人在何处。”
嬴政知道,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于是拱手道,“多谢公子,若是秦国能顺利修成关中水渠,定不忘公子推举贤能之恩。”
李二郎受宠若惊,“公子言重了,能为关中百姓谋福祉,是我父平生之愿,公子不必挂怀!”
就在这时,吕不韦的门客拎来了一个包袱,吕不韦立刻接过,然后塞给了李二郎。
吕不韦笑道,“公子,这里面都是一些药性温和的补品,老人家身体虚,不宜多吃,每日喝粥时掺一点就够了,虽然太守大人没办法为秦国修渠,但秦国也不会忘了太守大人的恩情。”
李二郎心中一暖,“多谢先生盛情,若是修渠有任何难处,尽管吩咐,二郎定当竭尽全力!”
“一定,一定,如此,我们就告辞了!”吕不韦拱手道。
李二郎深深地看了眼三人,拱手九十度作揖,“恭送公子、先生、赵大人!”
嬴政三人回礼后,便乘了马车,离开了蜀郡。
此行探查了关中一带的水患和废地,同时也从李二郎的口中得知了郑国的下落,接下来,就需要将这个计划,面呈给秦王了。
嬴政不自觉地看了眼吕不韦,虽然后世对他评价褒贬不一,但至少在嬴政看来,只要这货不贪念权势,倒也的确是个妙人。
不过,就算吕不韦贪念权势,他也有把握压制他。
权臣、忠臣、奸臣、小人,凡可用者,皆尽其用,这便是嬴政的掌权之道!
元旦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1月1日到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