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五四章 从不同的角度观史(1 / 1)苍山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吴老十拉着官婉儿进去了,留下满眼感叹的吴宁和太平公主。

“真的了。”太平不无唏嘘,“老十连冰山一样的官小婉都能镇住?”

“呵呵。”吴宁干笑一声,“这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这世任何一个成功都非偶然。”吴宁凝重道:“要么需要非人的天赋,要么得付出非人的努力。”

“嗯。”太平似有所感,认真思考着吴宁的话。

“确实。”点头认可,“老十这年在才学的变化确实很大,想来付出甚多吧!正是因为他饱读经典,纵览群书,在关键时刻方能临危不乱,急智化解。”

“这么说来”太平抬起头,“吴启能化险为夷,实非偶然啊!“

“说什么呢?”吴宁一翻白眼,“我是说,长的帅很重要!”

“”太平差点没闪着腰。

“滚!”

二人又在门口等了约莫一刻钟的工夫,官婉儿和吴启才从宅子里出来。

官小婉果然换了一身仙气十足,连太平都有点妒忌的漂亮衣裙。

“官仙子,以后常来哈。”

吴启臭不要脸地站在门前相送,而官婉儿则是轻飘飘地一拂,“多谢公子厚赠!婉儿尚有圣命在身,先走一步了。”

“”

太平这个腻歪,你个老女人!装什么嫩?

那边官婉儿与吴启辞别,转向太平与吴宁。脸色一板,“时辰不早,二位随我速速回宫吧!”

说着话,还有意无意地白了太平一眼。

你个老女人,磨蹭什么呢?

吴宁有一旁看的暗自摇头,俗话说,两个帅哥凑一块儿,一定会成为基友而两个n到一块儿,只能成为仇敌,

唉,段子手诚不欺我啊!

话不多说,待三人进到皇宫,却被宫人告知,女皇陛下于阳宫接见。

吴宁闻罢,不由心生疑问:不太正常呢?

首先,是刚刚吴启那一出,让吴宁和太平都暂时忽略了武则天是派官婉儿去诏见于他的事实。

其次,不是年,也不是节的,又不是吴宁自己要求,去的哪门子阳宫?

然而,有疑惑也没办法,武则天已经在阳宫等着了,吴老九也不能说不去吧?

移步阳宫,还是那座高楼,还是那个远望山林的位置。

不同的是,次是吴宁自己要来的,是为了让武则天看看城外的变化。

而这一次,则是武则天要来的,至于什么目的,吴老暂时还真猜不出来。

“微臣参见陛下!”

“”

武则天没动静。

吴老九一皱眉,微微抬首偷瞄一眼。

好吧,武则天正盯着官婉儿那身广袖流仙裙出神呢。

估计老太太也在纳闷儿,怎么出趟宫,传个旨,衣裙都换了呢?

似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官小婉,又好好瞅了瞅吴宁。

心说,你俩不会背着朕有事儿吧!?

“微臣,参见陛下。”吴宁又告了一声。

“哦哦。”

武则天回过神来,搭眼一瞅太平,“太平怎么也来了?”

太平一拂,刚要回话,官小婉却是抢先一步。

“回陛下,臣妾传旨穆子究,正好殿下也在宅,与穆先生同来了。”

“嗯?”

刚缓过来点的老太太又是一怔,什么情况?

坊间传太平和穆子究关系暧昧,难不成,还真暧昧了?

你们俩是不是也有事儿啊?

按理说,这种事儿武则天是不会关心的,甚至多想一分都是多余。

毕竟行下效,武老太太自己的生活作风问题不太端正,加从李唐开始,皇室对于这种事儿不当是回事儿。

所以,大家都是女人嘛,都有需求嘛,很正常。

可是,太平、官婉儿,再加一个已经人尽皆知的李裹儿,都和这个穆子究不清不楚,那有点儿

武老太太恶趣味地心想,有工夫得和太平,还有李裹儿她们敲打一二了。俊俏有才的男人那么多,何必盯着一个穆子究?他那个弟弟穆子期,我看不错嘛!

吴老九要是知道武则天心里想的是什么,非哭出来不可。妈哒,武周朝没男权啊?

“陛下?”

“嗯?”

太平一声轻唤,老太太再次从出神之回魂,这才想起正事来。

登时露出笑颜,“哎呀,你看,年岁大了,要常常走神了,子究莫要在意。”

“”

吴老九一阵无语,老太太有点客气。

只见武则天一指阳宫下的山间景色,“自次子究在此说出那番话,朕时常来此一观。想到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片青山绿水,每每都心怀大悦啊!”

“”

吴老九更是无语:废话有点多,客气的有点过

“对了,子究回京之后,休养的可还好?”

“劳陛下挂念,休养的很好。”

“哦。”武则天煞有其事地点头,“那好,那好啊!”

“先生大才,若是劳累过度,真乃朕之罪过啊!”

“”

吴宁都快哭了,心说:您老能不这样儿吗?我怎么凉飕飕的呢?能说正事儿吗?

“这”

好吧,吴老九说都不话了。

武老太太完全是在唠家常,把吴宁别扭得啊,心吐槽,不两个事儿吗?我都知道了,不是那四千万亩地的事儿吗?

说出来!说出来我给你出招不得了?

算了,您不说是吧?那我说吧!

“其实,也不能一味地歇着。”

“哦?”武则天好像很有兴趣,“那做了些什么?”

“闲暇之余,看些古籍,只当温故知新。”

“难得呢。”老太太好像很欣慰的样子,点头赞许,“难得先生才学满腹还不忘进学。”

“那先生在看什么古籍?”

“战国策”

“巧了!”武则天眼前一亮,“朕对前秦百家之学也向往非常,想不到先生也有此心。”

“陛下圣明。”

战国策记载的是周朝至战国这段时期的历史。

一来,前秦百家本来有无穷魅力,引后人向往。

二来,战国策非一人所著,乃多人陆续编纂而成,又非官修史籍,所以相对较客观公正。

武则天如果也喜欢战国策,那说明她识货。

当然了,武老太太今天不正常,有点太过客气。

她是真喜欢,还是在这忽悠,谁也说不准。

至于为什么在这儿绕,不论吴宁说什么,老太太是不露半句。

吴宁也没办法,只好陪她扯闲篇儿。

“先生怎么看战国诸雄?”

经过慢来的相互吹捧,武则天终于更进一步,开始学术讨论了。

对于老太太之问,吴宁淡笑。

“回禀陛下,这个问题,微臣不知无如作答。”

“这这有什么不知道如何作答?”武则天摊手,“想说什么说什么,子究不必拘谨。”

“非是拘谨。”吴宁认真道,“乃是各人所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对前人之事的理解也不同。”

“子究一家之言,难服百家之众,说出来也无甚大用。”

“哦?”武则天挑眉,觉得新鲜,还没人这么说过的。

“何意?”

“臣打个方。”吴宁诚然道,“有士,专攻儒道。”

“自然而然,他看前史的角度必从理教而出。分析前人功过,也是发于礼,止于礼。”

“之乎礼教之眼光,那战国诸雄,乃至秦皇之功过,那必定是bn于民,过大于功。”

“可是,若换一法家之人,看战国史事,那秦王可能没有错,甚至功大于过。”

“若换陛下呢?可能角度又会生变,秦皇已经不是功过之辨,而是完全的功过千秋。”

“”

武则天一边听,一边点头,吴宁说的没错,确实如此。

但秦一统来说,儒家大骂嬴政暴虐之君。

可是,换了法家呢?秦国重法治国,改新弊政,这本来没有错,治国本应该如此。

而身为帝王的角度,正因为嬴政以暴虐之政治世,才能统一天下度量衡,才能车同轨、书同,才能把分崩离析的原大地疏导成一个统一化的大帝国。

其实,这和后世的人看历史是同一个道理。

有人的从化的角度看历史,他觉得是这样的。

有的人呢,从军事的角度看历史,又觉得前面那个说的不对。

有的人又从气候、地理的角度看历史,觉得前两个说的都不对。

而你说不定又什么时候,又蹦出一个葩的视角,把乱遭遭的历史再解释一遍。

“子究的意思联明白了。”

武则天被吴宁的新颖想法所引导,顺着他的话头说道:“好像,秦之一统,若让黑齿常之来说原因,他一定告诉朕,那是因为秦之军事天下第一。”

“秦弓秦弩天下无敌的缘故喽!”

“正是如此。”吴宁深意为意,“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

“陛下问臣战国之见,那臣又怎敢把个人己见,拿来迷惑陛下呢?”

“哦??”武则天一怔。

听吴宁这意思,他不是不想答,而是他的答案真的和别人不同?

至少,她提到秦军之强的时候,吴宁并没有表现出同意的神态。

于是,武则天真的好了,想听听吴宁的个人已见,到底是什么不同。

“那子究先生对于战国之局有何高见?”

她却没发现,不知不觉,她已经把为什么叫吴宁来放到一边了,而是掉进了吴宁的谈话陷阱之,顺着吴宁的思路在聊。

“这”吴宁一阵犹豫,好像是不太想说的样子。

“没关系。”武则天含笑鼓励,“但说无妨!”

“好吧!”吴宁为难点头,“若有误谬,陛下原谅。”

“其实,微臣观秦之一统六国,以往和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相同的。”

“一来,秦皇韬武略,远胜六国之君。”

“二来,秦国名臣辈出,良将如云。”

“三来,秦之军械远胜六国。”

“此三点尽归于秦,乃天命所赐也!”

“可是”吴宁话锋一转,“近观前史,臣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那是怎么回事?”武则天被吴宁之言吸引,不自觉地问出了声。

“陛下您看,论韬武略,战国七雄哪个不是明君辈出,英明一世?”

“再说名臣良将。大秦确实诸雄能臣多一些,可是,细数下来,商鞅、吕不韦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张仪是魏国人。这些人都非秦人。”

“而再说军械,那更加的谬误了。”

吴宁道:“秦地地处关,本不盛产金铁。所以秦械被逼无奈,只能以青铜为器。”

“算后来超于铁器,那也是无铁之局下,大力开发铜器的结果。”

武则天一想:“”

对哈,让穆子究这么一说,颇有几分道理。秦国好像什么都不占,那它怎么一统六国了呢?

“那依子究之言,秦国到底凭借的是什么?”

“先不急。”说到关键的地方,吴老九这个nrn不说了,“陛下莫急,咱们再往前看。”

“往前看?”

老太太这个百爪挠心啊,心说,我这等结果呢,怎么又往前看了呢?

“看哪儿?”

“看逐鹿之战!”

得,这一往前,倒是支的够远,直接到黄帝战蚩尤了?

“陛下!”吴宁不给老太太多想的时间,“黄帝部落发迹黄河,与炎帝结盟。”

“蚩尤则是九黎之主,善御兽而战。”

“停!”武则天不想听他废话,“说重点。”

“好!重点!”

吴宁应下,“重点是:农耕战胜了狩猎!”

农耕战胜狩猎?

武老太太一怔,登时明白了吴宁的意思。

黄帝和炎帝联盟代表的是农耕,而蚩尤的九黎部则是以驯兽和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代表的是狩猎。

“正是炎黄之大胜蚩尤,使得事农耕作的方式成了黄河流域的主导。也形成了原第一块,也是最大的一块,延续至今的粮产重地!”

“此后三千载,原兴衰几乎都围绕着黄河流域的这块粮产重地而发生。”

“”

武老太太被吴宁说的一愣一愣的,早忘了叫他来的目的。

“子究是说”

他是想说秦之兴起也与这块产粮地有关?

可是,不对啊?秦是在关一带,这块不全归它啊?

况且,战国时还有楚呢?楚国是在长江游荆湖一带,也不算这块地里的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