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章 偶遇黄宗羲(1 / 1)梧桐居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过了中秋,刘星又在京城游览了两圈。除了远远的瞭望了京郊五大营的位置和训练情形,其他的重要场所像兵部和工部督办处都没去打草惊蛇。北京紫禁城不同南京闲置的皇宫,整个皇宫一天十二各时辰,每个角落位置都有人无死角的放哨监视。

月十,刘星与刘半仙交代了一些事情后,自己带着暗卫人员策骑向东而去!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直隶山东一带的税粮已经通过运河开始往京师输送。通州漕运码头,一艘艘商船从南至北而来。官船在河防营的官兵的调度下靠近官署专用码头,卸下稻米、麦子、食盐、布匹等物资。民用码头,则在商家的招呼下,一艘艘有序的靠近卸下琳琅满目的货物,然后又调到装货码头去装载南方的畅销物品。远远望去船舶风帆鳞次栉比,近看细数,待引入码头停泊的船只有近百之数在排队。

光漕运就如此大的规模,别说京师还是四通达的各方来客。一百四十万人口外加万常驻军队,每月的消费物资都是海量。刘星依旧带着周黎在前四处张望,刘诚带着十几人的人跟着后面。

周黎虽然也跟刘星走南闯北了,但是这么大的场面,也只有扬州商都可以媲美了。这小青年也难得附庸风雅了一次,在刘星身后沉吟道:“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木枝头万树春”。这几个人跟了刘星次数多了,也养成了的习惯。

刘星点头笑道:“不错嘛,适当的读些也是有助于学武的,武学秘籍和典籍也是靠文字叙述,只有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才能理会贯通。再有,武学进一步讲就是武道既是道,那么他和世间其他道理也是想通的适当花点时间看书,可触类旁通”。刘星传授武艺鼓励弟子们通理,不求破万卷,但要掌握基本知识面,才不至于盲目。至于理解悟道,那光看书还不行,还有行万里路耳闻目睹,边学边做才是知行合一!

带着几个人兜了一天,刘星目测了通州官府府仓有三十六个民间大户商家的仓库十四个,其中五十六个仓库归京城四大商行所有。参考风信子的情报记录得知,其中,四海商会主营粮食和油盐酱醋物资,每年营业额达到六百多万两银子,控制这京枢的粮食命脉汇通商会主要营生钱庄、典当行业,兼职地皮房产,近几年每年营业额也达到五百五十万两以上燕山商行,主营牛马、毛皮、布匹,每年营业额达到七百万两以上祥亨商会主要手工业品,其中民用铁器是主要支柱产业,能拿到铁器生意,可见这家商会与朱家的关系有多硬!祥亨商会的营业额也在五百五两以上。

其他大小商会也多二十多家都是以这四家马首是瞻。也是刘星手下的永泰马车行的合作商会,从夏言的汇报得知,每年光通过代理四轮马车的销售,四大行就获利在十万两银子以上。刘星这两天在码头周边看到四轮马车,已经占了通行运输货物的马车一半,可见不假。

这四家行会单独与淮商或者晋商对抗都底气不足但是四家联合起来,却可以把淮商和晋商的影响力抵抗在直隶之外,牢牢把握住京枢周边的商场的控制权。

中午时分,刘星带着几个人进入饭馆用餐,边走边思考四轮马车的事情。从崇祯四年到现在,经过三年之后北方至少四成以上的马车改用了四轮车,南方估计也推广到两到三成。这样的,三道五年后四轮马车的销量会下滑,因为市场趋于饱和了!

这样,就会衍生出两个问题。

第一,四轮马车的推广,天下交通运输能力倍增,也以为南方钱粮的物资运输到北方的能力一倍增,而贸易流通量增大之后间接性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至少两百万两银子的额度。也就是崇祯手上可用财政收入,会从九百万两增加到一千一百万两以上,进而会增加了明廷的存活能力。

第二个问题,五年之后,永泰马车行的财源将大幅度削减,自己必须找到更多财源途径!私盐已经摊开了,每年有一百万两以上收入,但还不够!自己的走精兵路线也采用囤田模式,但是兵器、甲盾、火器、战舰样样都烧钱。按刘星预算,三年后他的可用兵力至少要达到十二万以上,花钱更多了。

不过,这些演变出来问题都是不算什么。如果这点问题解决的办法都没有的,日后谈何面对辽东、蒙古、朝鲜半岛的问题。

有高迎祥李自成这些明火执仗的靶子在,自己的小动作虽然引起少数有心的人注意但只要不是引京城方面的关注,就问题不大。

想当初,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叛乱前,各种情报和风声传入京城,连内阁和兵部都得到收到密报。结果,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本不相信宁王会n!

明朝的文官集团确实有不少是优秀的政治家,但是这些人的能力仅限于民政他们对技术、军事都是门外汉,外部没有危险的形势下,在这些人墨守成规的治国思路下也仅仅守成有余。但是套他们带领国家走向昌盛,那是做梦!

周黎见刘星在沉思着,便叫过店伙计点了几个常见菜式和主食,再找个空的座椅候着。

就这时,一到声音传来。“这位小兄弟,我家先生想请你过去一叙,不知可否方便?”。

刘星转头一看楞了一下,这个人是前天在煤山遇到过的三位儒者中一位,此人脸型瘦长身高尺有余,极容易让人记住。用神感知了,发现另外两个人刚好在楼上的包厢里。

刘星做一个文人的揖礼,然后问道:“敢问兄台是何人?尊师也是哪位前辈?”,刘星想先问清来路。如果是官场的人就要慎言。

这位高瘦的中年男子作揖还礼后说道:“在下浙江余姚黄宗羲,家师是当代大儒刘宗周”。

刘星很是意外,大名鼎鼎的太冲先生是这幅模样!

黄宗羲的历史名望非常高,他自己总结的黄宗羲定律:

第一,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

第二,政府官员的组织架构越繁杂,官府的行政效率越地下,百姓的负担也越沉重。

第一条来说,后世也认可度非常高,直到天朝免除农业税才解决农民税收问题,但是没有解决社会问题。因为到了工业化时代,农业税有几个钱?家庭农业模式的附加值太低!所以农业税取消了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和服务业的营业税,其实也是间接增加社会平民负担。

第二条争议非常大,至少在刘星看来是不全对的。机构精简是非常必要,因为有事实证明:前世朱青天三年时间,国家机构精简和国企改革双箭齐发,经历伤筋动骨之痛后,为国家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但是凡事都需要有个度,向西汉那样的政府机构非常精简,但是对国家各层面控制力非常低,靠的道家的无为而治的理念渡过了汉初的休养生息七十年。但是,到汉武帝建元初年,政府机构就明显出问题,对社会的各种问题无法有效统治。因为,国家人口、经济、军事经过了七十年和平发展有飞跃式了变化原来的机构就需要适当扩张才能更好伸到各个领域去控制和引导。

诧异归差异,刘星脑子里稍作运转就说道:“黄兄也是当代名家,如此有劳了”,然后向周黎示意在外面等候就行。

黄宗羲不清楚刘星为什么称他是名家,这个时候的黄宗羲学问未大成,也就在地方上有点名望。

两人一前一后上楼去了,刘星一进房间,坐在主位上老者起身说道:“方才从窗户看到小兄弟刚好到此就餐,老夫冒昧想请,还请见谅”。此老五官协调,额头宽阔两眼深邃,一副饱经风霜的神态。

刘星客气行礼说道:“刘老先生客气,晚辈山东泰州刘星,不敢当老先生大礼”。

黄宗羲接着,向刘星介绍另一位名叫万泰年轻男子,也是有名才子,刘星在游南京时听说过。

双方互通来历后就坐了下来,让好店伙计增加一套餐具,边吃边聊。

刘宗周问道:“刘公子是进京赶快的举子吧?如此年轻就中举,后生可畏!昨日,我等游览煤山偶遇刘公子,听闻刘公子关于历朝历代的政治体制叙述。老夫大感兴趣,想听听刘公子高论”。

刘星知道他们不是官员后,就没那么拘谨,便说道:“高论不敢当,敢问老先生和两位先生,我朝太祖取缔丞相制后,设立我内阁体制,诸位觉得该制如何?”,潜台词就是:问我可以,咱们得互通有无,你们几位前辈先露一手。

刘宗周扶着胡须含笑看着这位气势逼人的年轻人,然后转头打量自己两位弟子。他也想乘此机会看看自己的弟子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待对这种问题,诸子百家的典籍可没有直接能给出这样的答案。

思考一会功夫后,黄宗羲先发言。他放下筷子说道:“本朝制度,黄某以为十分平衡妥当。内阁带领相权,辅佐天子统领天下百官,都察院辅佐内阁和天子监督天下百官。内阁之下分三院六部,各部有尚书掌管各部政务。但为了防止尚书权责过重导致权力失控,故加设六部给事中查核六部政令,可封驳尚书不当政令”。

“军务上,五军都督府各位都督辅佐天子统领天下兵马。如此诸事皆可有礼制可依照。就是锦衣卫和东厂的设置是多余的,如果去除锦衣卫和东厂就更显得仁政”。果然是愤青,而是个天真的愤青不过,这种对特务政治的反感是官僚的本能。

刘星再问道:“黄先生的意思是本朝制度平衡妥当?”。

“正是”

“哦,那既然本朝制度如此完毕均衡,为何二百多年来国事历经坎坷,如此多灾多难?”。

黄宗羲一下子愣住了,这个时候的黄宗羲毕竟才二十五岁的年轻人。是啊,既然制度这么好,为什么老是出问题?他便下意识说道:“总归是小人做崇,乱朝廷的纲纪”。

刘星打趣道:“黄兄在六年前审理阉党一事中,你为父报仇得今皇上赞皇兄为忠臣孤子。如今朝廷上的阉党已除,为何天下乱贼并起?”。

黄宗羲沉默了,他自己也曾经想过这个问题,天下不能大治最大的问题是朝廷和地方又官员,有小人作梗。可是阉党已经消失了,为什么西北战乱不休,各地还是流民四起?

这时,另一个叫万泰的年轻学子接过话头说道:“西北的事情我也听说,从天启六年开始就干旱不断这天灾的祸患,不能归咎于朝廷体制吧?”。

刘星笑了笑问道:“万兄,你可知汉初时吕后问陈平:丞相的职责是什么?你可知道陈平是如何回复吕后的吗?”。

万泰惭愧低下了头,低声说道:“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备得任其职焉”。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关于陈平与吕后的这段对话,熟读史书的人都看过。

既然是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那么,你敢说旱灾水灾就不是官员的职责?敢说内阁辅相们就不用操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