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出城截杀建奴的人马陆续回城,满足的笑容荡漾在许多兵丁脏兮兮的脸上。
最后是“红旗军”骑士入城,三千匹战马的队伍煞是威武,满身血污满脸杀气的骑士让许多围观老百姓在这酷暑感觉到了寒意。
带着文官武将在南门列队等候的郑国昌大声高呼道:“众文官武将下马施礼恭迎凯旋的英雄。”
说完他率先跳下战马抱拳躬身,秦良玉也立刻下马行拱手礼,率先入城的马祥麟、周宗武、邓玘等等将领无一不是品级远远高于黄汉,此时人人下马侍立行礼。
所有人心悦诚服,此战毫无疑问是辽事以来第一大功,首功之将当然应该得到礼遇。
黄汉哪敢在此时骄狂,连忙滚鞍下马行跪礼大声道:“诸位大人,诸位将军万万不能如此,卑职当不起!”
郑国昌大声道:“‘红旗军’主将黄汉当不起我等的礼遇,普天之下还有谁能当之?本官恭迎黄将军带领麾下勇士入城!”
秦良玉也高声道:“将军巧设埋伏获得天大功劳,当得此殊荣,老身愿为将军牵马坠蹬。”
文官武将都齐声道:“恭迎将军入城!”
骄傲的“红旗军”骑士历经血战承受伤亡没有一个人落泪,此时的荣誉感使得诸多勇士泪流满面。
黄汉哪敢让秦良玉来牵马,一只手紧紧地握着秦良玉的铁臂手,一只手牵马和她携手入城。
秦良玉看着这位知进退的智将、猛将打心眼里喜欢,也就不再坚持以免黄汉难堪,她招呼一声,白杆兵将领立刻涌上前簇拥着“红旗军”官佐进入永平城。
永平注定今夜无眠,放歌纵酒的狂欢不知醉倒了多少豪杰,模特美人整夜都在瞧那个文武全才的守备将军。
当黄汉展开歌喉唱起:“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人尚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军中超过一半袍泽都在唱和,郑国昌、秦良玉也纷纷引吭高歌,“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嘶喊久久回荡在永平夜空。
秦妡怡喝高了,美人醉了,醉得好开心,心有所属的她在嫂子怀里笑得花枝乱颤……
张凤仪何尝不知小姑子的小心思,心里也为她高兴,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夫君貌似及其看中黄汉,此时两人正在推杯换盏携手高歌。
今天注定是个好日子,风雨飘摇的大明貌似否极泰来。
不到四更天,郑国昌派去京师报捷的一队骑兵急匆匆赶到广渠门外齐声大喊:“永平大捷,我军收复永平府城。”
此时,漆黑的夜晚静悄悄的,几十人的怪叫声传出去恐怕有三五里,守卫广渠门的明军都听见了,不当值的也被吵醒。
没多久就有几十骑兵一路高喊:“捷报、捷报。王师收复永平。”往兵部衙门奔驰。
过了一会儿,梁廷栋亲自带着一大群兵部的官吏一路欢呼“永平大捷”往紫禁城而去。
老百姓听见了动静被从深度睡眠中惊醒了,许多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放水,然后他们听清楚了明军大捷的喊话,心里一激动就转过身跟儿子或者兄弟说话。
然后就不太雅观,被老子、兄长的尿淋了一裤子的大有人在。
接下来这个沉睡的皇都就醒来了,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欢声笑语,老百姓这段时间苦不堪言,这始因当然就是建奴肆掠京畿。
如今王师发动反攻并且收复永平大城,老百姓的高兴发自内心,纷纷走上大街欢呼,顿时爆竹声此起彼伏。
刚刚睡下的皇帝听见了动静,赶紧让王承恩看看出了什么事,片刻后王承恩就把永平收复的喜讯呈报天子。
皇帝顿时没了一丝睡意,他大笑着问道:“王伴伴,郑布政使的这路人马居然率先建功拿下永平,夺城之战,先登的是不是‘红旗军’啊?”
王承恩做事细致,最得崇祯欢心,他已经问明白了战况,乐滋滋回禀道:
“陛下圣明,一语中的,‘红旗军’不仅是得到了先登功劳,而且就是他们率先发动战斗采取奔袭攻击永平府城的战术一举夺城,当郑蕃台带领主力人马赶到之时,‘红旗军’早就杀入城池。”
“又是奔袭,这个黄汉不简单啊!可惜,此人年少气盛,如果给予磨练假以时日成为朕的戚少保也未可知。”
皇帝这番话让王承恩大吃一惊,戚少保乃是大明公认的英雄才华了得,圣天子居然拿黄汉跟他相提并论。看来咱家以后也要多多留心此人。
王承恩顺着皇帝的话音道:“陛下乃是千古一帝,慧眼独具,想必那黄汉得到恩宠会更加奋不顾身,再次获取战功应该不难,日后成为戚少保那样的股肱之臣十之八九。”
“我大明现如今就缺勇冠三军的大将,否则哪里会被区区东奴破关而入。朕要励精图治,首先就要解决边患,精兵猛将朕所求也,多多益善。”
“陛下圣明,大明中兴指日可待。”
这一天的早朝气氛尤其轻松,满朝文武都认为应该是孙督师率先夺取滦州,谁知异军突起,居然是郑国昌的偏师给了朝廷一个惊喜。
梁廷栋容光焕发,侃侃而谈“红旗军”奔袭而至一鼓而下永平的丰功伟绩,只是没有具体斩首数,听故事的崇祯和文官武将有些意犹未尽。
下午又有捷报送来,那是孙督师带领人马血战四天三夜拿下了滦州城,计斩杀建奴、鞑子披甲人五百余,斩杀旗丁六百多。
虽然夺取滦州的时间比永平收复晚了大半天,但是斩获颇丰,满朝文武喜笑颜开,年轻的皇帝终于吐出胸中一口怨气。
大明军队一次性斩杀东奴人马超过一千那是多少年没见过了,天启年鼓吹的宁锦大捷只不过斩首几百而已。
朝臣们纷纷议论该是把首功给孙督师还是郑藩台,是以斩首数衡量还是以先登来决断?
争论如此没有营养的话题朝臣一个个都擅长,引经据典者有之,陈述利害者有之,最后依旧会是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