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动力外骨骼有了,机器人自然也不在话下。
只不过受限于人工智能的低速发展。
无法独立行动,所以用处不大。
周桐看了看所剩能量,差不多足够刷一次科技了。
于是便没有过多体验,隔天便回到湖城。
办公室。
周桐时隔一个半月再次刷科技。
经过软件整理筛选。
最新的结果呈现在他的面前。
《可控核聚变中子轰击内衬材料》
《可控核聚变蒸汽流出方案》
《超导材料结构原理》
超导材料和可控核聚变都突破了?
周桐高兴地阅读起来。
超导材料确实有了突破,在之前超导魔角的基础,发展出了超导材料的结构原理,指导并发展出了-90摄氏度的常压高温超导体。
与之对应的,可控核聚变的包层材料也获得了突破。
包层材料是隔着真空、顶着热辐射和等离子体最近的一层材料。
可控核聚变要使用超导线圈的强磁场约束亿度的等离子反应材料,包层材料不光要负责抵御中子冲击,同时也要能利用中子发热。
这次得到的是一种可以维持300小时的连续工作的产氚包层材料。
可以用,但距离平价接入电网,实现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盈利还有一点距离。
“比起次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永远的五十年至少现在得变成永远的40年吧。”
周桐心里这样想着,转向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
emmmm……
或许是他这些时间做的变动对这两个领域没有产生效益,反倒划走大半资金的缘故。
这次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提高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暗物质暗能量在卫星和地底实验室的探测下透露了一点蛛丝马迹,还没找到合理解释。
微观物理在强子对撞机的加持下快速提高,发现了多种猜想中的粒子,取得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微观物理经验。
纳米金属机器人实现了受控移动,但由于材料带剧毒,需要研发新材料才能找到应用前景。
周桐对这个结果已经相当满意,立即开始整理摘录成果。
历时一个月多月,终于把技术资料弄好,送到实验室。
超导研究所已经从材料研究所里独立出来。
作为用电和散热大户。
越靠近热风就越多。
周桐送来的超导理论和新高温超导材料构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什么?超导理论已经出来了?”
“周总师,我看看。”
工程师们听说了消息,赶忙翻看资料。
对石墨烯超导魔角的分析……
魔角后的石墨烯层级三维结构,电子分布……
绝对零度下微观数据分析……
“试试这个新材料吧。”
各组分到新材料,全都守在实验室等着验证。
几天后验证结果出来。
材料性能和三维结构、数据模型完全映证,超导领域获得了巨大突破。
“困扰这么久的问题,居然这么容易就解决了?”
“我看那原理好像也不难,可能是思维不开阔才陷在里面吧。”
新的超导材料被送到可控核聚变研究所,超导材料和内壁之间的隔温要求一下子降低了许多。
研究人员把更多时间投入到聚变堆等立体控制,以及第一壁改进。
而这代表着下一次刷科技,获得新突破的可能更大了。
周桐回到研究中心,多等了一周,等到能量绝对充足。
再整理点比较边缘的蛋白质存储技术,细胞定向分化的生物技术,为了摊子不铺太大,这些生物技术暂时是不会放出去的。
周桐将非物理、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另行储存,然后便准备下一次刷科技了。
差不多距离次47天,周桐链接未来。
节约时间,一个地方要完,马关掉,要另一个。
总共花了28分钟的能量,完成这次刷新。
周桐呼出一口气,一边喝水,一边等待电脑整理资料。
半个小时后科技整理完毕,周桐放下茶杯,开始浏览。
总体而言这次进步不错。
根据超导原理,合成的新化合物里,发现了-88.2摄氏度的高温超导金属
可控核聚变包层材料进步到407小时工作时长。
纳米机器人有了比较长足的进步,可以完成行走,放下背负物体材料的任务,找到了修补机器纳米级极微小损伤的前景。
大型科学设施,除了强子对撞机多找到了一个标准宇宙模型的粒子外,几乎没有变。
由于材料和观察技术的进步还首次刷新出了更高的边缘科技:细胞定向分化达到24%的良率,正在探索器官培育,和皮肤打印技术。
材料科学在仿生领域进展迅速,纸电池完全成熟,柔性集成电路技术也开始发展。
“少了经费是真不行啊,反倒是其他几个新领域进步多了。”
周桐打了个哈欠,打算休息休息,玩玩游戏再整理资料。
殊不知,在白头鹰。
即将发生一件打破他安静发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