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
现在是袁死后,帝国主义指使国内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
初夏,上午。
地点:同前幕。
幕起:京都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
“御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
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
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
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
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
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公司的广告画。
“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
而且字写的更大。
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御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茶馆的第二幕上演。
开演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全国范围内十几万人的观看。
此等规模在国内市场,也算是绝无仅有了。
相比于前面有人唱衰茶馆第2幕可能不如第1幕好,大伙儿心里也曾有些打鼓。
但他们显然多虑了。
茶馆的第二幕,依旧保持了整部作品的高水准,而且因为是中期剧情,相比于第一幕,这一幕的故事冲突性更强烈。
第2幕的剧情描写的是民国初年。
茶馆老板王利发,为了从萧条中挽救茶馆,迎合潮流,实行改良,但最终难逃失败的厄运。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很多。
包括常四爷,王利发,王淑芬等等。
只不过相对于第一幕的茶馆,这一幕所展现出的景象,给人一种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样子。
其实用这种茶馆的摆设和人物的穿着来描写当时社会的环境,并不是茶馆独创。
只要是上演戏剧,很多人多多少少都会借助一些道具。
故事情节开始发展。
此时,常四爷出狱。
康顺子母子逃出了宫。
拉皮条的刘麻子,莫名其妙稀里糊涂的被砍了脑袋。
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
还有两个逃兵,想两个人共同娶一个老婆。
在此期间茶馆的生意变得惨淡,面积明显缩小。而一门心思苦心经营,试图改良茶馆的王利发。好不容易把茶馆进行改良,可还没开张,就厄运临头。
这店刚一开,那什么特务啊,巡警啊,就接二连三的过来敲诈勒索。
…
当初的那些混混,如宋恩子吴祥子之流。
此时摇身一变,成了军阀的走狗,混的那叫一个潇洒。
而在面对这帮人欺负的时候。
王利发这种老实人,根本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观众也能看出来。
王老板就是个本分的买卖人,他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能顺心点,可这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儿,就只能俯首称臣当“顺民”。
平时面对那些茶馆常客的时候,他就希望那帮人“莫谈国事”。
有观众说他油滑。
跟个老油条一样。
但仔细想想,在当时那个年月,他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估计早就被那帮人吃的连骨头都不剩了。
就像王利发说的那些经典台词:人总得活着吧?
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
是啊,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
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等到故事第三幕开始,时间也已经走到了解放前夕。
可虽说是解放。
世间如今也还是兵荒马乱。
此时此刻,城区别的那些大茶馆,和他们同期的几乎都破产倒闭了。
只有他还在苦苦的支撑着。
平时为了茶馆有生意,他就想一些能够拉客户的小招数。
等到生活到了晚年。
眼瞅着茶馆已经撑不下去了,他也不嫌丢人,就准备找一些女员过来,看能不能帮忙拉拉生意。
他这一生一筹莫展。
像极了国内的很多大部份人民群众。
这帮人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对生活没什么过分的要求,这就是当时很单纯的小市民的形象。
而且说起来。
相比于那些贫苦市民,王利发最起码是一个小商人,可连他的生活都保证不了。
那那些贫苦的老百姓,也就更没什么指望了。
第二幕结束时,很多观众对于茶馆的讨论已经到了极高的层次。
大伙似乎也明白,为什么曲先生一定要创作这个剧本。
而且还在这个剧本已经受到社会排斥,受到某些机构非议的时候,硬挺着,哪怕赔钱,也要把这个东西搞出来。
第三幕,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第二幕的解析。
也是对这帮人晚年生活的归纳。
在民国时期,一心想要实业救国的秦二爷,他确实赶出了一番事业。
然后手里的钱,还有他辛苦打拼的工厂,就被那些贪官污吏霸占。
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生窝窝头。
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面馒头的钱,生活穷困潦倒的差点饿死。
…
紧跟着,茶馆的其他长客,诸如想要自力更生的常四爷,生活过得依旧困苦,没什么奔头。
而王老板的茶馆也终于在各种乱收税敲竹杠中倒闭。
故事的结尾。
苟延残喘的茶馆。
常客和老板都已经老了,他们为自己悲惨的遭遇所不甘。
这个时候。
常四爷,秦二爷相继来到茶馆。
他们找到了阔别老久的老掌柜谈心几个人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
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了下去。
但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没错,直到最后,张艺也并没有用原版的剧情,诸如王利发上吊自杀,常四爷和秦二爷痛苦死去。
这些情节实在太沉重了。
沉重到当他在看整个话剧的时候,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但故事的结尾,他很巧妙的用了一个光影变化。
这个变化里的解释就是,茶馆里的灯光虽然暗了,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亮了起来。
这就预示着,一个优秀而伟大的组织必将出现,拯救这些老百姓与水火当中。
也是直到这一刻很多观众才终于明白了曲先生的良苦用心。
他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用悲剧来搞出严肃文学,他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
那就是希望大家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因为,曾经的时代,社会和背景,实在太过艰苦。而他们有幸在这样的时代活着。
不是应该庆幸吗?
至此,三幕茶馆彻底结束了!
但是很多人来说,茶馆里的那五十多个人物,却仍旧萦绕在他们心头……
但毋庸置疑的是。
这部令人觉得无比沉重的作品,已然唤醒了很多,在现实生活当中享受了太多,却还是很不满的年轻人的心。
生活本就多困苦和磨难,若不然又怎能品尝到人生的甘甜?
全能技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