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诸藩本身就有许多武士在长崎、大阪和江户的兰学塾求学。时人对于知识的渴望,仅仅是言语,根本形容不了。
别的不说,单说在忠右卫门家里借住的福泽谕吉以及吉田松阴,那种满眼小星星的样子,就可见一斑。
只不过这三十个人的名额,幕府肯定照顾的还是幕府自己的旗本御家人。你们诸侯闹得再凶,上头也未必肯答应。好家伙,不要钱的出国留学机会,可不得先紧着幕府自己人来嘛。幕府实在选不出好的,也是先轮亲藩和谱代哇。
对了……
事情既然公开了,大家也都摆到台面上说了。整个事件的发展便出现了一幕不可思议的画面,尾张藩主,德川庆保有意带团去英国留学!
今年十六岁的德川庆保因为出身尾张御连枝,所以尾张藩内对他没有任何的反对以及挟制。藩政根本不需要他烦心什么的,甚至他老子在尾张都可以帮忙。常年留在江户,御三家身份高贵是高贵了,可是就是幕府养在笼中的金丝雀,根本没有什么自由。
心怀振作幕府、挽救颓局之志的德川庆保在江户呆的人都要毛了。他觉得这是在浪费他的美好青春,眼下幕府既然派遣学生去往英国留学,那为啥他不能去?
论对德川家庆的忠心,德川庆保自认为不输给任何人!
他要只是私下表态,也就算了,无非就是大伙儿茶余饭后讨论一番。不曾想这小子还是个行动派,忠右卫门这边还没有拣选学生,他就自己屁颠屁颠的登城拜见德川家庆,表示自己求学的决心,希望带队去英国求学。
德川家庆当场就拒绝了他,虽然德川庆保距离将军的宝座很遥远,可到底他也是将军预备役之一。身份贵重,一切都以安稳为重,怎么可以远涉重洋。这一去四五年,山高路远,要是有个波折,尾张藩怎么办?
可这小子这回居然铁了心了,再三恳求德川家庆,并表示第一批留学生去了英国,屁事没有,肯定没有什么危险的,还请将军様应允。
得了,德川家庆很是不悦,起身就走,根本就不搭理德川庆保。还让当时在一旁的松平齐宣,把德川庆保给带走,不要在眼前晃悠了。
客观来说,英国和幕府的关系真的很一般,甚至差一点开战。作为德川将军继承人之一,继承顺位排名第五的德川庆保,就这样跑去英国留学的话,要是出现个什么闪失呢?甚至被英国人绑了作为人质,或者成为英国人拥立的傀儡,对幕府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
历史上德川昭武出使欧洲,参加万国博览会,还在法国留学。都是建立在法国和幕府合作,不仅给幕府大笔贷款,还直接派兵协助幕府建立新军的情况下。
有一说一,现在确实不是什么好时机。
“尾张侯这是怎么了?突然想着要去英国留学?”忠右卫门碰见松平齐宣,自然有心问一问,这里面是不是还有什么隐情。
“我怎知道,他竟是个那般固执的人。”都是自家亲戚,松平齐宣当然不能骂人。
德川庆保是个固执的人,这事忠右卫门到是有所了解,历史上的松平容保可不就是个固执的人嘛。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仍旧持佐幕的姿态,结果他佐的幕府将军德川庆喜都投了,你上哪儿说理去。
“所以上様不许,尾张侯还待如何?”忠右卫门有些好奇,这小子会怎么样。
“今日又求见上様,不过未准。想来后面还会求见的吧。”
“唔……”
“大人,尾张侯在外寻你。”两人正在聊着,外边的一名侍从过来,说是德川庆保来找忠右卫门。
“你小子有的烦咯,哈哈哈哈哈……”松平齐宣拍手大笑,他也没想到德川庆保找不着德川家庆,就来找忠右卫门。
“这种事,我又做不得主,尾张侯何必呢。”忠右卫门也是苦笑,怎么就找上咱的门了。
可惜官大一级压死人,德川庆保乃是御三家,忠右卫门不可能避而不见,只能硬着头皮去见咯。松平齐宣虽然忙,可是有戏看,却也跟着一道往外走。两人没走几步,德川庆保已经找了过来。
“拜见尾张侯。”忠右卫门低头行礼。
“快快快,忠右卫门快随我去中奥拜见上様,你乃外国挂,深知外国厉害,正好说服上様允我去那英国。”德川庆保一把拉住忠右卫门的手,就往前拽。
别看德川庆保才十六岁,可这小子居然长得还挺高,已经和松平齐宣差不多了,也就比忠右卫门矮一点点罢了。
“殿下殿下殿下,上様都未必愿意召见我等,去了又有何用?”忠右卫门牵住德川庆保的手,肯定要劝一劝的。
“不去试试怎知道?”
“您不是已经试过了吗?”
“我身为御三家,拱卫幕府,藩屏德川,正该学习西洋技艺,好未来报效世子,哪里不可了?”德川庆保这话其实也有点道理。
眼下德川幕府的统治者本身,也就是德川家庆对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其实并不是很关心。只有对幕府统治有用的东西,他才会让人去学一下。比如大炮,比如洋枪,又比如开发矿山。其余的东西,他都没啥兴趣。
如果统治者本身是个封建保守主义者,那么这个变法改革能走多远呢?其答案是很明显的,绝对走不远。
身为统治阶级的德川庆保要是愿意学习西方,改变封建的那一套玩意儿,其实对于之后幕府的变法改革是有好处的。现在天下是德川的天下,要想真的挽救德川,还需要德川他自己有这个改变的心思。
“那殿下有没有想过,一旦英国来战,身处于英国的殿下,该何以自处?”忠右卫门有一点赞同德川庆保去留学,但是屁股在佐幕这里,想的肯定更多一些。
“隐姓埋名便是,大不了易作他人,不教英夷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