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莲觉得挺奇怪的,照张牍所说,她也是他的第一个女人,可是他的表现简直熟练得像个老手。虽然她知道张牍以前写过艳情小说,但那毕竟是文字描写,不比实际的操作。每次亲热的时候,他的花样百出,实在让她感到又羞耻,又惊喜。她也问过他是不是有过别的女人,但张牍总是解释说,在他那个时代,男人们都会看视频学习知识。
视频这种东西,据说是能把景物和人都记录下来,再在一个平板重现。虽然张牍解释了很久,可她依然无法理解这种神奇的魔法。三百年会有这么大变化吗?往前推三百年,不过是元朝的时候,那时的日子跟现在也差不多嘛!
张牍说,这三百年的确会有很大的变化,超过了以往时代所有变化的总和。除了这些新鲜玩意,还有广阔的世界也是让她迷惑的。她当然早就知道大明以外,还有着众多的国家。但古书也好,今人写的游记也罢,对域外的情况都语焉不详,或者说,根本不感兴趣,以至于许多描写就像《山海经》一般,太过不可思议。她于是常常缠着张牍跟她讲各国的风土人情,还有文学作品。什么侦探小说,科幻小说,恐怖小说,玄幻小说,她都听得津津有味,虽然很多内容听不懂,但是能感觉到每种小说都有独特的魅力,她也鼓励张牍把这些内容写成书。
张牍尽管并没有拒绝,但内心还是有一点不安,“这种行为在后世是违法的,这叫做抄袭。我真有点担心自己把这些作品都写出来了,以后的作家怎么办?”张牍告诉她,之前他写的书其实都是抄自一个叫金庸的作家,抄他的书无非是他的书好卖,能赚钱,可现在,他有了新的人生目标,出于一个作家的尊严,也该写些自己的东西才行,“不然,我过不了自己心里这关。”
“那你想写什么呢?”
“报纸的社论,金庸先生就干过这个。我一介书生,想要挽救世界,唯一的办法就是以笔为刀,医治社会的毒疮。”
“报纸?这是什么?”
“一种每天出版的小书。不过现在的条件是做不了报纸的,只能考虑每个月出的杂志。”张牍说到这里,又把之前和唐德升谈好的合作告诉玉莲,但是因为唐家所在的街区一直被官府封锁,他现在也没法继续合作了。
“不过,既然我掌管了秦家书坊,就可以自己做了。要达到每月出版一本的效率,只能用活字印刷,需要买排字转轮和铜活字,这笔投资不小。而且,杂志也需要向文人征稿,支付稿费。第一期我已经写好几篇了,不过都是白话文,要让读书人愿意看的话,就必须用文言,可惜我的文言功底实在太差,只能请你来帮我改写了。”
玉莲吃了一惊,“我?我也能写吗?”
“我看过你写的读书笔记,相信你一定写得好的。”张牍当初萌生办杂志的念头,本就有一半原因出自请玉莲参与的私心,现在邀请她执笔,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可是谁会给你的杂志写文章?一篇文章那么短,你也不会给很多钱吧?”
“会有的,相信我,将来会有很多很多人愿意给我们投稿的。”张牍自信满满地说道。
《倚天屠龙记》上市了,打着神雕续作的名号,卖得相当不错。这些天来,南京市面也恢复了不少,南来北往的客商都过来进货。为了促销,张牍还在书坊门口做了块大牌子,用斗大的字体写上新书售卖的宣传语,不少老读者都闻讯赶来购买。
当然,盗版也很快就出来了。张牍知道这个时代没有版权保护的法律,所以基本上也没什么办法。只能是一家家去劝说,指出他们印刷的错漏处,请他们务必改正,就算赚不到这个钱,起码别坏了自己招牌。
但最让他气愤的是来自福建建阳地区的盗版书。那里的印书向来以廉价,粗糙闻名,盗版起来也毫无底线,往往从正文中抽掉一些页面以节省成本,可这样一来,文字和情节自然不连贯,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极差。当然,张牍恼怒归恼怒,也实在没有时间和办法去制止,只好任由其泛滥了。
这一天上午,张牍正在书坊二楼校对书稿。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作者叫笠翁,当然是笔名,但张牍也不知道他的真名,只知其自幼读书,极有才学,因生活潦倒,才想着写小说挣钱,便托了转折亲,最后由书坊里一个伙计送来。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小说的故事还是比较俗套,无非是才子佳人的模式,但笔法很出色,而且难得的是很有幽默感,这让张牍相当喜欢,决定买了他的稿子出版。
正看得入神,一个伙计上来传话,说有位官爷在外面找他。
“官爷?”张牍心里紧张起来,回想起过去种种经历,难不成是镇江的事牵连过来了?
“有几个人?带家伙了没?”
伙计有些疑惑,“东家,你怎么了?他说他只是来传知县的话。”
“哦,知道了!”张牍略微放下心来,下楼向官差行了礼,那人便说是知县请他过去,“有要事相商。”
张牍还记得那位知县,当初他去救人,被人家三两下看出了心思,是个厉害角色。
他会有什么事找我?
会面还是在上次的县衙后堂,知县这次态度和气了不少,不仅免除了张牍的跪拜礼,还请下人斟了茶。寒暄过后,知县开始谈正题。
“前一阵金陵闹瘟疫,我们上元县也被波及,三山街有一小半都封锁起来。现在瘟疫也停了,衙门去清点伤亡,发现齐文阁的东家-唐德升全家都死了。”
“啊!有这事?”听到唐德升的名字,张牍惊得叫出声来。
知县接着说道:“全家都死了,也不知他还有什么亲戚,他的产业便无人继承。不过,在他的家里搜出来一张契约,是他和你签的。本官思虑再三,决定把他的产业交由你来继承。”
张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大明还有法律没有?唐家的产业怎么也轮不到他来继承啊?不对,知县凭什么要送他这样的大礼?
“不过,张公子。本官看过那份契约,你们要办一个杂志是不是?”知县看着一脸震惊的张牍,意味深长地笑道。
“小人的确有此打算。但因瘟疫的缘故,不得已中止了,现在已经决定自己单独做。”张牍老老实实说道。
知县点点头,端起茶碗轻轻抿了一口,“本官倒是对你们的杂志很有兴趣。朝廷虽有邸报,但传抄向来只限官府,你要向民间士人发卖杂志的话,本官愿意支持。就把唐家的书坊归你经营,如何?”
张牍这才醒悟过来,原来知县是看上办杂志的想法了。他说要支持,将来恐怕更多的是控制。此人显然已经意识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他要利用这个工具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果然好眼光!张牍不得不又一次佩服起知县来,要知道,这可是明朝,还没有现代传媒的概念。
“小人多谢大老爷!愿竭尽全力办好此事。”张牍向着知县一揖到地,口里应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