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半缕领着朱徽婧几人在这宽阔的南港广场上,碰到了刚刚从永宁学院上课而来的丁不易与张万全。
穿着的丁不易与张万全对着朱徽婧行礼之后,便各自忙去。而郑半缕先把朱徽婧几人带进了第一座工厂永宁鱼类加工厂。
在这“永宁鱼类加工厂”宽大的门口处,朱徽婧往西眺望,只见不但龙江南路笔直的如一条绷紧的线,就连这许多工厂的院墙也笔直的在一条线上,显得十分整齐,很是好看。
“永宁鱼类加工厂”不设重顶大门,在贴着精美瓷砖的两个门柱之间,有一道闸门,能看见里面遍布的厂房及宽阔的街道,来来往往的马车。
刚进入大门,郑半缕便向几人做起了介绍,说道这“永宁鱼类加工厂”下设很多个部门,分别是原料接收车间,分级车间,清洗车间,去麟车间,去腮车间,腌制车间,晾晒车间等。
朱徽婧跟着郑半缕进入“原料接收车间”,一股浓重的鱼腥味便扑面而来,穿着“永宁鱼类加工厂”的的员工们将一车车的鲜鱼过秤付款。所有的人都十分繁忙。
郑半缕边走边说:“永宁鱼类加工厂有员工四千多人,每日加工的鱼类平均在万吨以上。”
朱徽婧虽然听不明白郑半缕所说的“吨”是什么概念,但她看到这工厂内做工之人如此之多,也是感慨不已。
来到了分级车间,朱徽婧就见在几条宽大的“带子”在移动,上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鱼,人们按照鱼儿的大小挑选着。那“带子”两侧坐满了工人,他们手下迅速的分级挑选。
朱徽婧看到眼前情景十分奇怪,带着些许疑问来到了清洗车间,就见有几头毛驴像拉着磨一样的旋转,这才清楚原来刚才看见的那自动移动的“带子”是通过毛驴之力在旋转,不过此物设计的十分精巧,令朱徽婧大开眼界。
郑半缕见朱徽婧与孙承宗几人十分迷惑便解释道:“此物唤作传送带,将毛驴之力通过一些机械机构传递到带子上,进行运输而已。”
朱徽婧听后说道:“早就听闻余先生善造偃甲,犹如诸葛孔明之木牛流马,今日一见本宫才知此言非虚了。”
其实郑半缕等人对余漫兮迟迟弄不出蒸汽机而以毛驴机械代替之举极为不满,但听到朱徽婧如此说来,郑半缕也只好将余漫兮赞扬了一番,说道:“毛驴机械应用广泛,各个工厂,不同的地方皆有用处,这余先生的确多有神来之笔。”
朱徽婧一面与郑半缕,孙承宗交谈着,一面看着大小鱼儿分门别类的在此处被开膛破肚,工人们在“自来水”下快速冲刷着。
。。。。。。
从“永宁鱼类加工厂”出来,郑半缕又带着几人走进了鲸产品加工厂,在这里朱徽婧再次见到了那些巨大的动物,很是震撼,杨菀兮,孙承宗也是吃惊连连。
一整个早上,郑半缕带着几人从这个工厂里出来,又进入了另一个工厂。朱徽婧游玩了“永宁蜡烛厂”,“永宁纺织厂”,“永宁皮革厂”,“永宁造纸厂”,“永宁印刷厂”等工厂。
这些工厂无不规模浩大,而多借助毛驴之力,看过之后朱徽婧与孙承宗一面惊讶于十方集团的生产能力,一面佩服着余漫兮设计之奇妙,将毛驴机械用到很多地方,代替或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在速度上也加快了不少。
在“永宁印刷厂”的食堂里吃了个便饭,太阳已经高挂在天空中央将阳光直射了下来,纵使朱徽婧身子苗条而又修长,此时在地面上的影子也是十分短促。一会儿后就连短促的影子也消失不见了,太阳从正中射了下来,已经到了午时了。
朱徽婧与孙承宗作别了郑半缕,来到了南港码头上,在一艘来往于两岸之间的飞剪大船前排起了队伍。
朱徽婧见码头上乘客很多,停泊的船只也不少,但却不见喧哗之音,人人都站在队伍中,静静的等待。
等着等着,前面的人们便次第上船,长长的队伍也缓缓向前移动。一会后,朱徽婧付了“四十元”之后,便与孙承宗四人登上飞剪船。
这飞剪船只是来往于南北二港之间的船只,因此并没有设了座位,人们只是站着渡江。
船只靠岸之后,四人便向商业路与华夏大道交汇之处而去,在那里文化部尚书相约朱徽婧与孙承宗一起去为“东夏”编辑部的成立而去出谋划策。
朱徽婧与林天素约定的时间是下午两点钟,朱徽婧见时间尚早,便与孙承宗四人沿着阳光大道步行而去。
永宁机械厂,永宁钢铁厂,永宁化工厂三个厂子占地达上万亩之多,占了大半条街道,朱徽婧从门口向内望去,只见人来人往的,不知道在干什么。四人沿阳光大道走到了庙街广场,在里面又游玩了一阵,才沿着华夏大道往西而行。
在商业路与华夏大道交叉之处,也形成了了一个十字路口,“东夏”的编辑部正位于这里。
这“东夏”编辑部为一两进院落,第一院为“及传奇故事编辑部”,第二进院落为“诗歌散文编辑部”,第三进院落为“经史编辑部”。
林雪正在第一进院落里的办公室内听总编汇报工作,便听到朱徽婧爽朗的声音在院中响起:“好一处优雅的所在!”
林雪听到朱徽婧的声音,连忙走出屋子,行了礼将朱徽婧几人迎接到了办公室内,便有工作人员前来倒茶续水。
几人一面品茗,一面聊了起来,孙承宗说道:“此东夏之刊物诚乃开天辟地而大兴天下文脉,此乃盛事耳!”
林雪听后说道:“按照资政院部署,文化部成立这“东夏”为的便是传承文脉,同时弘扬东夏之精神,将可歌可泣的移民故事付之于笔墨,将东夏各地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故事呈现到读者面前,以鼓舞他人而已。”
朱徽婧听后十分赞赏,她原本以为这“东夏”不过是案头小书,以解闲暇罢了,听林雪这么一说才知此中亦有关乎国家兴旺的大事。说道:“这东夏以此为创刊宗旨,不知载何人佳作而流传于东夏各地”
林雪听后说道:无论贩夫走卒,还是文人墨客,只要其作弘扬东夏正气则必刊登其上而流传三省一京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