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里李善长、胡惟庸、李存义似乎已经恭候多时了。难道李善长已经猜到我来找他是为了秦淮河复工之事?不然,怎么胡惟庸、李存义这两个当事人也在场?如果说只是巧合,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嘿嘿!这李善长也快成我肚子里的蛔虫了!
既然这三人都在场,我也就不过多地绕弯子了。我先是恭喜吴国公大人击败了来犯的汉军,接下来当然就提起了秦淮河治理的复工之事。
说到这事儿,李善长也是来了精神。他告诉我,今天就是我不来找他说这事儿,他也会找我说这事儿。
眼下,应天危机已解,吴国公大人正在催促着他迅速恢复战前应天城内的各项事宜呢!那这秦淮河治理的事宜自然也就在应当迅速恢复之列。
既然双方对于这事儿都是有些迫不及待,那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李善长、胡惟庸、李存义三人先后表示,他们会立即让那几位老板带人来复工。至于这复工有什么需要他们帮着协调的事情,可以尽管找他们。
有了李善长他们这番话,我也就放心了。同时,我也告之李善长他们,我近日准备回锥子山处理一些事宜。估计这次回锥子山需要一些时日,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找咱们应天联络点的郑有功。即使是有他处理不了的事情,他也会即时派人去锥子山通知我的。
接下来,李善长又给我介绍了一下西线的最新战况。东线的张士诚似乎也要准备找事了,不过有徐达在,没什么好担心的。
从李府回来,我就筹备着第二天去请朱升老爷子和刘伯温到我府上吃晚饭的事儿。
因为此去锥子山,得好几个月。我走后的一些事情,我也得跟他们二位做一些沟通。
第二天晚上,朱老爷子和朱同,还有刘伯温是如约而至。
酒过三巡之后,咱们四人就又开始议论时政了。
说着说着,刘伯温忽然又提起当初我瞎编的那句偈语“大哉乾元,传世百年。谁可代之,明珠当先。”来了。
刘伯温再次郑重地问我,这“明珠”二字中的“珠”字是不是就代表着朱元璋的“朱”字?那这“明”字又作何解?
我本想又打个太极,来个“天机不可泄漏”云云,给唬弄过去,可朱老爷子父子这会儿也借着酒劲儿,非让我把这事儿给说清楚。
在场这三人,一个是老丈人,一个是小舅子,还有一个是好兄弟。在他们那渴求的眼神下,加上我又喝了点儿酒,便决定再次点拨他们一下。
我反问他们三人,当今天下,论领兵作战、驾驭下属、治理民政的综合能力,他们还见过谁比朱元璋更强吗?
我这一问,三人都是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他们三个都是聪明人,我这一问,也就是给他们传达了很明确的意思,此“朱”就是彼“珠”嘛!
借着酒劲儿,朱同这小子又补了一句,那这“明”字又作何解呢?
我抿了一口酒,看了看朱升老爷子和刘伯温。只见二人还是直愣愣地看着我,在等我的答案呢!
我笑着道:“二位吴国公府上的高参,你们敢不敢赌一把,去怂恿朱元璋称帝呢?这国号就定为大明怎么样?”
嘿嘿!我这话一出,他们三人都是为之变色。
朱老爷子首先说道:“当初我可是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而且吴国公大人对这个方针也是十分满意。这两年来,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方针来行事。此时,我忽然改口劝他称帝,似乎是自相矛盾呀!”
我点了点头,这劝朱元璋称帝,将国号定为“大明”的意见还真不能由朱升老爷子提出来。我便转头瞧了瞧刘伯温。
刘伯温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当初在应天之战未开打之前,我都敢说那番议和之人都该杀的话,这话我没什么不敢说的。只是,只是”
我见刘伯温欲言又止的样子,便追问道:“只是什么?今天在场的都不是外人,刘大哥有话但讲无妨。”
刘伯温告诉我们,他是有两个担心。
这其一,他如果说出劝朱元璋称帝之言,这就与朱老爷子先前提出的九字方针相违背。他怕朱升老爷子多心,认为这是在针对他。或者说他有取代朱老爷子成为朱元璋身边第一谋士之位的嫌疑。
这其二,朱元璋既然十分信赖朱升老爷子提出的九字方针,并且这两年都是按照这个方针来行事。现在劝他称帝,估计收效甚微,很难得到他的同意。
我笑着告诉刘伯温,这第一点他是多虑了。朱老爷子是我岳父,而且今天我是当着他的面说出这话,自然就不会因为刘伯温的劝进之言对他有看法了。
我说完这话,朱升老爷子也是冲刘伯温点点头,表示支持我的说法。同时,朱升老爷子也表示,吴国公大人迟早是要称王的,他那个九字方针以后肯定也得跟着改变的。
朱升老爷子把这番话说开之后,刘伯温明显是少了些顾虑。但他还是担心眼下朱元璋不会急着称帝,劝进这些言论是不是会引起他的反感。
我笑着告诉刘伯温,他这次劝朱元璋称帝,并将国号定为“大明”,朱元璋肯定不会同意。
刘伯温听我如此一说,十分诧异地问我道:“胡兄,你这是什么意思?你都估摸着吴国公大人不会答应这事儿,你还如此怂恿我。你这不是故意挖坑给我跳吗?”
我笑着说道:“从名义上来讲,眼下咱吴国公大人归龙凤nn领导。但实质上,咱吴国公大人是有自己的一套班子,也有自己的地盘儿。
吴国公大人要想从龙凤nn独立出来,也就是分分钟的事儿。但在没有足够的声望之前,或者说在没有人反复劝他独立出来之前,他肯定是不会自己主动提出来要称王称帝的。
但是在他最终下定决心独立出来之前,这些反复劝说他独立之人,肯定会被他视为心腹。
另外,这事儿大家其实也都是心知肚明,只要有人起了头,肯定会有人跟着支持独立的意见。
当然,吴国公大人最先听到了这些劝进之言,肯定在嘴上是极力反对的。甚至这最先劝进之人,还有可能遭到吴国公大人的责罚的。
不过,我可以肯定,即使吴国公大人要责罚这些劝进之人,必然也是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因为在吴国公大人的内心深处,必定会十分感激这些劝进之人的。”
话说到了这里,以刘伯温的聪明睿智,自然是明白了一切。
就在我与朱老爷子父子、刘伯温边喝酒、边谋划未来之际,此时的朱元璋也正在思谋着下一步的人事变动。
从应天之战之前开始,朱元璋就有了提拔朱文正之心。现在,应天之战不仅是胜了,而且是胜得干脆利落。他便开始琢磨着如何提拔朱文正这小子了。
经过这次应天事件之后,朱元璋认为还是血缘关系更加靠得住。只是眼下自己的儿子都还目前只好指望朱文正这个亲侄子和李文忠这个亲外甥了。
按照朱元璋的设想,朱文正跟常遇春走得近,也跟着他学了些东西,行军作战有股狠劲儿。以后最好让他主外,争取经过几年的历练,让他攒取一些政治资本,然后逐步将他提拔成大都督,让他节制在外的诸军。
而李文忠心思缜密,最好让他主内。以后这亲卫队、拱卫队、禁军什么的,都由他来指挥。
既然有了这番想法,朱元璋决定要先跟李文忠先谈一谈。
为什么要跟李文忠谈,而不是跟朱文正谈呢?
因为朱文正这小子本就一天到晚想着去外面领兵作战,因此这事儿根本无需多言。
而李文忠就不一样了,眼下他在外面领兵作战,搞得也是有模有样,一下子让他回来主内,怕他心中有些什么想法。如果能将他的思想工作做通,那便是再好不过了。
就这样,一场舅舅与外甥之间的谈话就开始了。
朱元璋跟外甥也不绕弯子,他直接问李文忠:“你觉得是在外领兵作战,为我开疆拓土重要?还是替我守住应天,给我一个稳固的大本营重要?”
李文忠可没料到舅舅突然问他这么一个问题,他还真不知如何作答。
朱元璋见这个外甥不作声,就笑眯眯地盯着他。朱元璋想着,正好利用这个机会看看这个外甥的临场应变能力。
李文忠一时结巴,见舅舅就这么笑眯眯地看着自己,是非得自己说出个所以然来,只好硬着头皮回答这个问题。
李文忠告诉朱元璋,要说这两个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就是一个普通人,那稳固后方必定是更加重要一些。毕竟后方不稳,一出乱子,那就十分危险了。前方攻下再多的地盘儿也就成了徒劳。
但是舅舅不一样,舅舅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不会甘心一辈子偏安于应天一隅。那么对于舅舅来说,这两个方面自然是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