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14、名利双收(1 / 1)一顿虾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陈龙这次总算是见识了一把资本的力量。

剧组事故在一开始的时候还只是郭胖子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在背后推波助澜,但随着关注度的持续走高,《导演》节目组也终于忍不住亲自下场了。

给陈龙安排了一个专访。

并给他塑造了一个从小就立志成为武打影星的鲜明形象。哪怕生活再不如意,现实再怎么凄苦,他也没有哪怕是一秒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在拿到采访稿之前,连陈龙本人都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励志的一面。

说假话了?

完全没有。

这采访稿的牛逼之处就在于一句假话都没说,就把陈龙的人设给烘托了出来。要不怎么说人家是专业的呢。

为了吃上这波热度红利,本定在半年后上映的《警察故事》,还没到两个月,又是剪辑又是特效又是配音又是补拍,就被节目组送到了各位观众老爷的面前。

还真的是只要钱到位,什么不可能的事情都能办到。

而且,为了能让《警察故事》用上陈龙坠机的这个惊险镜头,连剧本都给改了。

陈家驹落水之后特警部门赶到现场,用狙击步枪远射命中直升机的油箱,毒枭朱涛为保性命,在坠机的关键时刻跳海。

陈家驹高空落水身受重伤,但为了自己的职责和心中的正义,还是凭借着惊人地意志力,将落水的朱涛逮捕。

最后的结尾就没什么改动了,英雄归来。

总体上来说,改动的积极意义还是更大一些的。这点从电影上映后哔哩网的弹幕评论就能看得出来。

“我就是为了这一个镜头才来看这部电影的。”

“陈龙真的是在拿命在拍戏。”

“龙叔的电影比那些所谓的好来坞大片好看多了。”

“还有谁,我就问还有谁?”

“这是我们夏国自己的超级英雄!”

“陈龙叔叔,请问你是孙悟空转世吗?”

《警察故事》是真的火了。

首日24小时点播量达到了惊人的312万,比之前的《英雄集结》高了近40%,直接刷新了哔哩网网大票房的首日记录。仅用了不到六天的时间,就反超了《英雄集结》积攒了近两个的总票房,牢牢霸占了复赛排行榜的第一位。

《导演》的参赛作品都是付费点播,五块钱一张观影卷,三天之内可反复观看。每一个点播都是实打实的票房,可不是那种办个会员就可以随便观看的注水点击。

其实最恐怖的地方还不是《警察故事》的开场,而是他的票房走势。

通常情况下,像《警察故事》这种做足了宣发的电影都是首日票房最高,然后逐日递减,两周以后数据就开始跳水了。哪怕是那些宣发不到位靠口碑撑起来的电影,热度最多也就是再多维持半个月。

但《警察故事》的单日点播量,却并没有呈现比较明显的下滑趋势,后劲非常足,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高的位置上波动。

在这里面歌王乔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警察故事》上映的第二天,乔帆便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简而言之,说陈龙是自己的偶像,希望自己的歌迷能帮忙支持一下票房。

这条微博一经发布还不到两个小时,就跳上了微博热搜,24小时评论数更是达到了3万以上。

连乔帆自己都没有想到,竟然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

主要是这条微博的热议性实在是太强了。

在大众的视角来看,乔帆和陈龙是竞争关系。

《警察故事》首日票房爆火,成为了最有可能和《英雄集结》一较高下的黑马。双方粉丝摩擦不断,甚至因此而展开了骂战。

乔帆在这个时候帮对手宣传影片,是真的把对方视为偶像,还是在为自己的失败提前找个台阶?

为此。

乔帆还特意又发了一篇微博,讲述了一下自己和陈龙认识的过程,和内心对陈龙不可掩饰的崇拜。而且还声称,如果《英雄集结》在票房上赢过了《警察故事》,那才是夏国功夫电影的悲哀。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明星发表这样的言论,对《警察故事》的票房业绩还真就起不到太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是乔帆歌迷的年龄段,和《警察故事》的电影受众高度吻合。

武侠。

功夫。

这是那一代人共有的梦想!

如果需要去电影院观影,可能还会因为生活上的影响抽不出时间,但在网上看一部电影不就是五块钱的事情吗?更何况账号都已经注册完了,就是再多点播一部影片而已。

《警察故事》原本的商业定位,是视觉上的感官刺激。但经乔帆这么一插手,就变成卖情怀了。

情怀这种东西可不得了。

不烧起来无所谓,一烧起来那就是老房子着火,没救了。

自从《警察故事》上映以来,夏国就掀起了一股功夫热,大街小巷各种奇景频发。

菜市场买菜,遇到两个大爷在聊天,聊着聊着就切磋了起来,一个白鹤亮翅,另一个虎鹤双形,都是当年的青葱岁月呀。

某小学课间操取消,改为套路武术。

广场舞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一到晚上就有一堆半大老头挤在一起,开始打拳,别管打得怎么样,要得就是这种感觉。

多少年轻人周末一回家,听到厨房里面呼呼哈嘿叮当乱响。推门一看,这才发现老爹正在跟菜板上的白条鸡切磋武功。顺便和老妈一打听,原来老爹最近这段时间都在发神经,就连晚上起夜上厕所,都能跟厕所门干一架。

还有一些大城市的娱乐场所,也都跟着搞起了七八十年代的功夫怀旧。你要是不能硬桥硬马的耍两招功夫,都没法出去招待客人。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这股功夫热的年龄问题。四十岁到六十岁,正好是社会主体,既有钱又有权的阶段。

哔哩网数据部还发现了一点,自《警察故事》上映以来,各种海外注册用户的数量持续飙升,尤其是东南亚诸国。

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警察故事》又陆续推出了英法俄日等译文版。

早些年港岛的功夫电影,对东南亚诸国的影响就非常之大,《警察故事》被各大软文标榜为夏国功夫电影跨时代的怀旧巨作,正好受众对口。

好风凭借力。

《警察故事》借着哔哩网这股东风,席卷东南亚电影市场。陈龙也借此成为了蓝星有史以来咖位最低的国际影星。

连个正经的院线作品都没有,还有比这咖位更低的吗?

简而言之就一句话,《警察故事》火了,陈龙也火了。

而且是名利双收。

票房收入这块陈龙还真没放在心上。

主要是他签订的导演合约分成比例只有1.5%,而且网络点播的数据不透明,完全就是凭赏。就算数据真有猫腻,陈龙也没法跟哔哩网翻脸,决赛不打算参加了吗?

让陈龙真正赚到大钱的其实是片花,这也是受到了之前《人字拖》的启发,片花的热度比正片还高。

这次陈龙煞费苦心做了一个记录片。

讲的就是整部影片的拍摄过程,每一个惊险镜头都是怎么拍摄出来的,当时出现了什么危险情况,都一一道来。

因为网站的智能推荐。

看完正片之后下面直接就有纪录片的链接,陈龙这就算是蹭上了推荐位,点击量竟然史无前例的突破了1亿大关。

更重要的是打赏。

这些怀旧功夫片的受众老爷们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打赏1毛2毛的也有,豪掷一两百万的也有。

陈龙还把纪录片发布到了哔哩网国际版,既能起到宣传作用,又能顺便吸金。

《警察故事》上映一个月,到目前为止,趴在陈龙哔哩网账户上的金额,已经有小一千万了。待整部影片的热度全部耗光,突破两千万应该没有问题。就是不知道扣完各种税款,最后还能剩下多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