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5章 僵局(上)(1 / 1)南宫草堂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夜色深深,月光高高,樊府大院里,樊文予与仲逸正说着眼下烦心的事儿,也是棘手之事。

李序南身为户部六品主事,因五品户部郎中赵谨的刁难,他又挡了某些人的财路,最后被逼到西北榆林府,尽管如今做了五品临时知府,但这绝非他的初衷。

为了替李序南扫清障碍,他们三人合计联手秘查户部郎中赵谨勾结兵部郎中严磬,连同身为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从一品的戎一昶等人,借扩军备、校场操练,而中饱私囊。

户部拨银,都督府、兵部用于扩充军备,兵器、战甲、马匹等采购与改良,以次充好、蒙混过关,造价三两银子兵器,报五两银子,中间的差价便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

原本以为只要查出户部赵谨、兵部严磬,便可搬掉挡在李序南面前的障碍,朝廷给他在西北的时间是一年,一年之后,他就可以再次回到户部。

如此,三人就如同当初在蠡县时,一起在京城办差。

这下可好,赵谨与严磬没有扳倒,戎一昶还没有露面,樊文予就查不下去了。

刑部侍郎为难刑部郎中,除因为李序南的案子,樊文予还真想不出自己哪里得罪这位上司了。

仲逸的提醒,更让他坚定这一点:定是戎一昶在背后搞的鬼。

至于他与这位刑部侍郎是何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事已至此,即便没李序南,樊文予此刻在刑部的处境,也将变得更加艰难。

喝着酒,说这话,樊文予确信自己没有喝醉:“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如今不比当初在蠡县。刑部、户部、翰林院,我兄弟三人在各自衙门里虽不能一言九鼎,但绝非摆设”。

仲逸只顾低头饮酒,不由浅浅一笑:樊兄所言有理,但似乎有些为时尚早,再过十年,我们三人或许也无法做到在各自的衙门一言九鼎。

“依贤弟之意,我们就这样听之任之?任人欺凌?”。

樊文予一脸的不甘心:“赶明儿个,把我也逼出刑部,你也离开翰林院?那个时候就晚了”。

从蠡县知县到如今的刑部郎中,樊文予的性子还是急了点。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假。

为二人缓缓倒酒,不时的劝说樊文予几句,仲逸远没有他那样悲观:“戎一昶我们暂时动不了,不过赵谨与严磬,未必就不可以除掉”。

除掉赵、严二人,需要一个时机,而戎一昶之所以要暂时留着,则为撕开他身后那张巨。

这么一说,樊文予立刻来了兴致:“贤弟,你是不是有什么主意?快说,为兄真的等不及了”。

从蠡县县衙到京城,每每遇到大事,樊文予已习惯找仲逸商议,更习惯听从他的建议。

“此事,还请樊兄稍安勿躁,待时机成熟,兄弟定给你出这口恶气”。

仲逸举杯提议:先干了这杯,今朝有酒今朝醉。

“为兄记住你这句话了,等那个时机到来时,千万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需要做什么,尽管言声”,樊文予脸红扑扑的,这番说的可爱极了。

次日上午,仲逸正与翰林院的同僚闲聊着,却被掌院学士唤去,说是圣上来了旨意:皇帝召集众臣议事,要翰林院派人来做记录。

侍诏本就是翰林院职责之一,不过能点明由他前往,确实机会难得。匆匆一番收拾之后,仲逸便匆匆随着传旨太监进宫面圣。

来人虽未说皇帝召集众臣所议何事,但在去的路上,仲逸还是能猜出个不离十:除了眼下东南沿海抗倭,还有什么能令朝中文武如此兴师动众?

众人早已候在那里,朱厚熜不由的打个哈欠,仲逸看他似乎有些疲惫,或是因日连以来抗倭战事劳心伤神所致,亦或是丹药服用太多,损伤了身体。

丹药也是药,是药三分毒,长期服用,必伤元气。

“你们说说看,之前,戚继光所率之部能所向披靡、攻无不克,为何这两万援兵到来后,反问战斗力减弱?甚至还有败退的迹象?”。

朱厚熜确实不解,战报上说的清清楚楚:“倭贼新增加五千左右的兵力,攻势更猛,而战事却丝毫没有因为朝廷援军的到来而扭转,甚至一度不如之前”。

对此,前军和左军都督府的人,很快站了出来:“敌军增加兵力,无论兵器、战斗力,都有所提高。这些倭贼都是才登陆靠岸,之前并未参战,而戚继光部所有将士皆因连日以来征战而有所疲惫,故此,局势才有所扭转”。

至于那新来的两万多援军,他们给出的理由竟是:“这些人大多未参与过真正的抗倭之战,对当地地形也不太熟悉,一路快马加鞭,几乎昼夜不停,已是人困马乏”。

还有一点,颇为奇怪,甚至说有些牵强:朝廷抽调的两万精兵,原本就不是戚继光的部下,如今皆由戚继光一人统领,将士之间还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双方难免有配合不到位的现象。

兵部的人虽未将话挑明,但意思与都督府大致相同。

总之,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意外,他们都是有理由的,而且这个理由听上去颇为有理。

这种场合议事,只要领头之人站出来说话,其他人都会顺着这个人的意思来说,很难听到另外的声音。

显然,皇帝朱厚熜要的不是这个声音。

这样就尴尬了:说的人都几乎是同一种声音,否则就要引火自身,听的人去不喜欢这样的声音。

“翰林院的,仲侍读,你说说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厚熜不由得将脸朝这边迈过来:有的时候,也可以听听年轻人的声音嘛,更何况翰林院本就有为朝廷献策的职责的嘛。

“是是是,圣上英明”,此言一出,堂下文武众臣立刻点头,纷纷赞许。

好不容易有个顶雷的出来,其他人都巴不得呢:说对了,大家皆大欢喜,皇帝也不好再追问下去,岂不是更加印证了他们之前的话是对的?

如果说错了,呵呵,你自己看着办,祸从口出,谁嘴里说出来的,就要最后引祸到自身。

仲逸心中暗暗嘀咕:这哪里是来做记录?分明就是来平衡双方僵局的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