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九贤王的不吝赐送,云一轻易的拿到了魔鬼蝶,有了魔鬼蝶,沉睡了很久的冯渊终于可以苏醒了。
云一在得到魔鬼蝶之后,停止跟踪九贤王,因为冯渊的苏醒,比跟踪九贤王重要的多,只不过撤退途中,他发现了冷言,当时云一以为,冷言是暗中保护文昱枫和白锦荷的,所以也没有太在意,如果云一这个时候阻拦了冷言,就没有后面的破庙之战。
冯渊苏醒之后,不顾身体虚弱,一连送出去三封信,一封信写给齐玉珍,说了龙源县的局势,另一封信送给齐玉璃,告诉他仁心庄现在处于“危难时期”,想提前动用原国的力量,稳住蓉城周边,第三封信写给仁心庄,让仁心庄安排人手接粮。
这三封信似乎耗尽了冯渊所有的力气,刺杀者的出现,扰乱了他们的计划,仁心庄去年贱卖的粮食,都是大良支援郑国四皇子的军粮,这批粮食没卖完之前,冯渊就去州府,与郑国的粮商商议仁心庄粮食供应的事宜,这些事情处理完了之后,冯渊又开始部署原国粮食进入大良的路线。
想到这里,冯渊对齐家兄弟的n远瞩,无比佩服,齐玉珍临走时交给他的事情,就是成立粮庄,只不过当时齐玉珍的想法,仅仅是卖掉那批军粮,可谁知后来又得到了中书令带来的军粮,有了免费的粮食,仁心庄大打价格战,帮助沐临终结了龙源县,由几个大家族掌握百姓生死的局面,也让仁心庄深入人心。
齐玉珍回到京城之后,外面传闻齐家兄弟争权夺利,齐玉璃败走原国,可是实际的情况是,齐玉璃是去原国商讨要事,虽然原国没有同意,但是无意之中的一句话,原国答应将粮食卖给齐家,这些粮食是为以后的计划做准备的。可是现在,由于皇宫刺杀者的介入,郑国供应仁心庄的粮食,接连被劫,所以不得不动用原国的粮食。
但是原国的粮食运到龙源县,大约得二十多天,就这还得祈祷老天,在路上不要使坏,可谓远水不解近渴。如果再多给他十几天时间,一切都有挽回的余地,进入九月份,秋收陆陆续续的开始,文家今年有千亩田地,粮食绝对比去年多出不少,这样等卖完文家的粮食,原国的粮食也就到达了。
可是这十几天的时间,逼得冯渊只能挺而走险,那就是齐家遗留下来的别庄,齐家将白杨村的田地买给文家,但是还有几处农庄,当地的富户嫌弃田地贫瘠,因此价格没有说好,只能由齐家继续种植,而现在这些粮食成了仁心庄反败为胜的开始。
冯渊拖着病体,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沐临,没想到俩人一拍即合。
第二天,各处农庄的长工,还有雇佣的村民,开始收割没有完全成熟的庄稼,这种做法,让村民难以理解,再过十来天,庄稼就完全成熟,现在这么急着收割,不是糟蹋粮食吗?
可是在沐临和冯渊的眼中,粮食不仅仅是粮食,而是一种战略筹码,仁心庄早一天卖粮,那些奸商便会少赚一天的钱,这样老百姓也能早一天吃到廉价的粮食,最关键的是,赵荣生为太子上贡的银钱,也会少上很多,所以这个计划,非做不可。
九贤王的车队,走出了龙源县的地界,进入紧邻龙源县的长生县,长生县因为一条长生河,成了达官贵人的私院,普通百姓都沦为这些贵人的子民,长生县被人戏称“长生果”,果和国同音,其中暗讽,谁都听得出来。
可是在这长生县,他们的车队遇到了一个麻烦,这一天九贤王的车队沿着官道走向京城,遇到当地一家富户去寺院进香,按理说这种情况,各退一步,也就了了,可是这家富户,主子倒没说什么,那些伺候的奴才却口出狂言,当听闻是郑国九贤王的车队时,对方不以为是的说,这里是大良,不是郑国,在郑国称王称候,在大良来说,也算不了什么,可是他们家主子就不一样了,那可是十里村有名的大善人,耽搁了他家主子进香的时辰,九贤王可不一定担当的起。
这话听到郑国人的耳中,他们可不这么认为,九贤王在郑国身份贵重,而且深得民心,要是对方是大良的王子皇孙,那也罢了,可是却被一个没见过世面的乡绅欺负,这口气实在难以忍受。
结果双方由小声争辩,上升到大吵,这让在车里休息的九贤王有些恼火,如果在平时,好脾气的九贤王,也许会让路,让这位乡绅的车队先行驶过,可是破庙一战,那些死在皇宫刺杀者手里的郑国人,他们平时谦逊有礼,可是老天却让知礼的人死了,留下这些自以为是的人,在这里让人贻笑大方,这位“贵人”,竟然让他让路,他得看看,这个“贵人”究竟有多贵重。
同样前面的吵闹声,也传进了文昱枫和白锦荷的耳中,文昱枫这几天灾运连连,所以除了解手,其他时间都坐在马车里,正和白锦荷聊的高兴,谁知听到了吵杂声。
文昱枫问了文默,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是谁敢挡九贤王的去路,真是活的不耐烦了。文默告诉文昱枫这件怪事的经过,听得白锦荷有些兴趣,她想知道面对这样的可怜人,九贤王会怎么做呢?是选择忍让,还是选择给这些人一些惩罚。
这很重要,它能反应出九贤王这一次京城之行的态度,如果九贤王选择忍让,那就说明九贤王这一次京城之行,应该是有求于大良,所以才姿态放低,反过来,九贤王选择惩罚,那么九贤王肯定是给良皇施压,迫使良皇答应郑国的要求。
文昱枫看着白锦荷将头伸出窗外,看着外面的情况,文昱枫细细的想了一会儿,可是并没有想出,这件小事和其他事情有什么关联,但是白锦荷的神态,又说明此事非同一般,文昱枫这么一想,也看向了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