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长乐公主伙同房俊作弊了!
杜荷看着城阳公主脸的笑意,就连他自己都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嘴角微微勾起了一丝弧度。
其实他也不是要学房俊,只是觉得他还从未像房俊对待长乐公主那样待过城阳公主。
而这时,人群中突然有一人开口说道:“哎,大家停一停,在场的各位论文采,自然都是极好的,可是若我记得没错,城阳公主也是人们口中的才女,城阳公主怎么不吟诗几首?”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向城阳公主投去了目光。
因为性子腼腆,这一道道目光投射在她身,脸颊一下子变红了。
杜荷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妻子有多少文采,他当然是最清楚不过,所以他也跟着起哄道:“夫人,既然盛情难却,不如你就露两手。”
城阳公主默默点头应下,稍作思索,缓缓开口:“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话音还未完全落尽,杜荷便极其捧场的称赞道:“好!早春的雪还未消融,但山间以有了一片片青绿,只知道追逐这雪中的青绿色,都忘记了早春还有一丝丝凉气。”
说完又啧啧几声:“真的是妙,仅这一句就有如此风味。”
众人也都纷纷叫绝。
还有人赏析道:“一句诗一个意境,杜小公子评赏的是第一句,那我来评赏一下这第二句。就以城阳公主为主角。我们可以幻想一下,公主偶尔在春风中亭亭而立,夕阳西下,在夕阳的余晖里放眼欣赏着美景。”
作出一副自己早已身临其境的样子,那人又道:“妙,实在是太妙了。感觉自己就在其中,就是自己一直站在春风里欣赏着早春的美景。”
“是啊,早闻城阳公主才貌双全,如今算是见识到了。”
还有些人说不出那么好的赏析而小声议论着。
城阳公主浅笑着,只这前两句诗,就足以让她成为宴会最耀眼的闪光点。
李雪雁也开口称赞:“的确,城阳公主的诗,诗意精美,若不是有着深厚的文采功底,怕是写不出这么精美的诗来。”
人群中还有人附和道:“对啊,最爱东山晴后雪,直接了当的说出了自己最爱的便是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虽最为直白,但也可看出城阳公主乃是个童叟无欺的人啊。”
在场的所有人都夸着城阳公主,文采如何好,如何妙,甚至还有些人夸张的说城阳公主的文采就连房玄龄,杜如晦都要比其逊色几分。
城阳公主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嘴角裂开的弧度越来越大就足以说明她现在的心情有多么愉悦。
不过她也并不是为了得到他们的追捧,只是这样受人关注的感觉真的很好。
在众人的夸赞声中,杜何再次出声:“其实我个人看来,此诗最为精妙的便是这最后一句,它不仅写出了夕阳余辉的红光在皑皑白雪的映照下显得那么的温柔,还写出了白雪覆盖的群山被夕阳照耀之后涌出了闪耀的光芒。所以我认为写景的话,这诗中最妙的一句便是这最后一句了。”
众人一听又纷纷附和着杜何的话。
一时之间,宴席之又充满了对城阳公主的夸赞之声。
房俊看着,突然想起了他第一日任的时候在朝堂之又是画画又是写词,县衙门口围观的那些百姓便是像如今宴席之的人一样。
如此他脑瓜子里灵光一闪,随即宠爱一般笑着凑近了李丽质:“夫人,你也来一首呗,你看那城阳公主,多风光,你也念一首绝句,让那些没文化的人看看我家夫人的文采才是在场最好的。”
李丽质却笑着摇了摇头:“城阳的文采的确比我好,若是硬要我写出一句冠压群芳的诗来,我还真的没有那种才华。”
可房俊却不那么认为,因为在他眼里,他自己的夫人可是这全天下最有文采,最漂亮的女人,他怎么能容忍自己的夫人说自己不如别人的话呢?
所以,一个念头渐渐在他心底萌生。
“城阳公主的确有些文采,可我家夫人也不逊啊?”说着,房俊笑了起来,“夫人,你就试一下吧,咱们不能让别人把风头给抢了去,你说是不是?”
李丽质听着,其实她也想出来过,可是她想出来的那首并没有城阳公主的那般绝妙,房俊又如此说,这不仅让她有些犯难。
而房俊似乎看出了长乐公主心里的顾忌,神秘一笑,道:“夫人相信为夫,来,凑过来点。”
李丽质将信将疑的将耳朵凑了过去,待房俊说完,她一脸惊讶的看向他。
说实话,房俊附在耳边同她说的这首诗,念出来恐怕就是在场最绝的了。
而房俊却看着李丽芝一脸吃惊的神情,温柔的笑着,道:“没事,夫人照着念就好了。”
“可是……”
房主连忙拉住李丽质的手,用只有两人可听见的声音说道:“夫人将诗句记好,到时候背出来就好了,相信我,夫人今夜定是这宴会之最璀璨的主角。”
李丽质也没再说什么,用心记着,突然出声道:“我也想好了一首。”
还在夸赞城阳公主的人闻声向李丽质看去,就连城阳公主本人与今日的寿星李雪雁都听着声音向长乐公主投去了目光。
李丽质登时有些心虚了,但看见房俊鼓励的目光后,心里也就有了点儿底气。
只听李丽质道:“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一语闭。
在场的众人大眼瞪小眼的,就跟不敢相信十四岁的李雪雁能作出那么工整的诗一样,他们也同样不敢相信长乐公主竟然能写出这般千古绝句一般的诗。
似乎他们都忘了刚刚是如何夸赞城阳公主的,纷纷对长乐公主刚刚所念出来的那首诗而夸赞不绝。
更有几人当即便求长乐公主解析这首诗,因为这般绝句,怕是只有当事人才能解析出这首诗中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