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牛津大学就离不开政治和宗教,因为牛津大学毕业的学生多数都信奉圣公会,也叫安立甘教会,或主教制教会。
圣公会是基督教的新教三个原始宗派之一,也是带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礼仪传统的宗徒继承教会。
圣公会的起源很早,不过声势壮大起来是在16世纪,那个年代正好是欧洲的宗教改革时期,英格兰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希望加强王权、削弱天主教会,摆脱罗马教廷教宗的控制。
1533年,国王亨利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安立甘教会立为国教。
牛津大学和政治牵连的非常密切,学校中的宗教气氛异常浓厚,在19世纪中叶以前,每位入学的牛津学生都必须宣誓效忠英国国教,也就是圣公会。
异教徒可以就读,但拿不到学位,剑桥大学就恰恰相反,剑桥并不排斥犹太人、无神论者等等。
因此信奉圣公会的牛津人,他们引以为傲的一项重任就是,拥护英国在全球的政治和文化利益。
效果也很显著,牛津大学诞生了7个国家的11位国王,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6位大主教以及1位红衣主教,唐宁路10号的英国首相宅邸,更是被戏称为牛津大学分校区。
查德威克能够从刚才的录音中,一下子就听出“上主乃我的光”这句话是牛津的校训,恰恰验证了一个道理。
无数历史经验教训都告诉我们,最了解一个人的,往往不是他本人或者他最亲近的朋友和家人,而是他的宿命敌人。
查德威克和乔治一样,都是剑桥大学毕业的学生,他们是好朋友,可是两个人在大学时期的表现却泾渭分明,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物。
那个时期的乔治亨特是一个沉默低调的学生,甚至有些书呆子属性,大量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图书馆里面。
而天生就具备领袖气质,行动力又超强的查德威克,在她的大学年代,就已经是学生社团中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剑桥大学那么多的社团都是干什么的,别的作用不知道,必然有一项与生俱来的本能怂牛津!
所以同为剑桥毕业的学生,查德威克能敏锐的在录音中发现这句话的异常,而乔治则是迷迷糊糊的后知后觉。
牛津人是很自大的,相信是他们统治着世界,而他们的宿敌剑桥人会撇撇嘴:我们根本不在乎是谁在统治世界!
牛津和剑桥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建校开始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在19世纪之前,英国也仅有这两所大学,一个在伦敦的西南部,一个在伦敦的北部,都是在泰晤士河的支流旁边。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或者一攻一受,剑桥和牛津两所大学,为了争到底谁才是英国老大,在很多方面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双方的学生之间也互视为仇敌。
他们的教学理念和风气完全不同,牛津的校训是“上主乃我的光”,剑桥的校训则是“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从中就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比如在政治理念上,剑桥就和牛津恰恰相反,他们反对牛津提倡的殖民和暴力,在英国内战期间,牛津是查理一世和保皇党的指挥部,而剑桥则是议会军的根据地。
剑桥的圣三一学院大门入口处,有一座亨利世的雕像,国王左手托着一个象征王位的皇冠,右手却举着一根椅子腿,据说,本来亨利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征王权的金色节杖。
雕像竣工后不久,不知是哪些玩恶作剧的学生,悄悄地爬上去把节杖抽了出来,用现在的这根椅子腿取而代之。
几百年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人去管它,剑桥人不仅任其自然,而且还津津乐道地,不断向新生和游人介绍这个“精彩”的故事。
牛津强于社科和人文,那里的学生热衷于宗教和政治,剑桥的学生,则更喜欢孜孜不倦的探索自然真知,牛津和剑桥都喜欢称对方为另一个地方。
查德威克听到录音的时候,就能想起这是在说的牛津校训,除了对宿敌的鄙视和了解之外,其实还有着一种对宿敌的尊重。
尽管几百年以来,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在各个领域内都激烈地竞争着,但是竞争未必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生命是需要对手的,没有对手就不可能成长,他们竞争之余同样互相尊重难舍难弃,尊重你的对手,他能让你快速成长,尊重你的对手,你也将赢得对手的尊重。
后世有一位作家对此有过十分精辟的总结:“对英国其他任何大学的毕业生,都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蔑视态度的牛津人,唯独对剑桥人表现得特别尊敬。
那种尊敬似乎意味着,唯独有与他们同样独特的人们相伴,才让他们感到舒服。”这句话反过来说当然也是成立的。
而且不仅于此,乔治被查德威克提醒之后,还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另一件事,录音中的那句校训不是用的英语,而更像是用拉丁语的发音,就更加证明这个nn犯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
为什么乔治会这样判断呢?因为拉丁文的特殊性,也有牛津大学本身的关系。
牛津大学非常尊重传统,很少会主动进行变革,乔治知道,他们直到现在还有一项校规,任何专业的学生,入学前必须掌握拉丁文。
一个人在情绪激动兴致高昂时,用拉丁文高喊着牛津的经典校训,其中的含义自然不言而喻。
必须要解释的是,这里说的拉丁文是一种死语言,口语中是非常少见的,和我们常说的拉丁语系的含义完全不同。
拉丁语系的范围很广,包括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等,而拉丁文是指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官方语言,现代社会中,除了罗马教廷之外,几乎都没有人在口语中使用拉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