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章 蜂巢无人机群实验(1 / 1)贪睡的熊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周建国说道:“这种侦查无人机制作出来需要多久。造价多少钱。”

王小龙说道:“如果军方肯提供大量人才支援,半年后就可以试飞。第一台造价最少50亿,后续大范围生产也超过10亿一台。”

“主要是固态电池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昂。如果用锂电池,续航时间缩短到8个月,成本可以降低到2亿一台。”

周建国说道:“这不是我能决定的,你先将设计图给我一份,我会和边反应,开会后会决定是否采购。”

这个高空无人侦察机的存在的意义,甚至不比j20和df导弹差。

现在已经进入了电子战的时代。

侦查地方导弹数据,监控海底核潜艇的运行轨迹,各种飞机的在雷达的反应等等。

将这些数据都建立模型后,输入到自己的国防力系统里,雷达就可以更好的找到敌方的部队,还有侦查到对方的攻击。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武器,那些小国和大国同时使用,但是小国基本会完全失败的原因。

就是因为大国会卖出武器,但是不会吧这些数据都提供给别的国家。

这也是为什么鹰头国每天都会派出大量的侦查飞机,沿着龙国和灰熊国飞行。

就是通过侦查飞机,来侦查大量的武器数据,建立模型。

但是现在的龙国海军,还不能冲破第一岛链的包围。

而天空中的卫星,距离太远,无法通过雷达和红外线设备,侦查出这些武器数据。

而如果有这中长期在空中的无人侦查飞机。

就可以一直绕着鹰头国的海外军事基地和他们的边境外围巡逻侦查。

因为没有常规的发动机喷口,全部机身一体化,没有任何焊缝。

无疑大大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没有热量喷射,也不会被红外线探测器发现。

可以直接突破鹰头国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封锁。

直接侦查鹰头国,灰熊国等其他国家的武器信息。

这对龙国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虽然第一台造价超过50亿,后续量产机型也需要10亿一台。

当周建军拿着设计资料,回到御林军后,不仅军方高层参加了会议。

大长老也亲自参加了。

在经过专家团队确定方案可行后。

给王小龙的赛博朋克公司发放了,无人飞机拍照,中短程常规导弹拍照,军队车辆牌照等各种军事武器制造牌照。

同时军方下了订单,首先3台蜂巢无人机采购,用来做实验评测战斗力。

然后是一台大型无人侦察机的订单。

还派来了一个专家组,有3名发动机设计专家,3个空气动力学专家,1个隐身涂料专家,一共七名太学院的院士组成的专家团队。

同时也在深镇市的汽车企业,by集团也会提供车辆的支持。

王小龙也派出团队,收购了一个新的厂房,做为这些设备的研究基地。

半个月后,三台蜂巢无人机汽车就已经生产出来。

交付军方进行战斗力检验。

通过小v制作的智能操控平台,是蜂巢无人飞机的关键。

想一下发射百台无人飞机,组成蜂巢密集攻击阵型,这一点很容易做到。

甚至百名无人机爱好者,都可以轻易做到。

但是只用少数一两个军人,就轻松指挥百台无人机,对指定目标地点发动攻击,这就非常困难了。

需要非常先进的人工自能操作系统。

设计这种系统的难度,远远的超过了无人飞机的难度。

军方开始了实验,一座在群山里的靶场,模拟的是一个山区,通过各种地道建立的防御阵地。

当年,龙国依靠小米加步枪,加天然的地形屏障,硬是和鹰头国率领的大军,硬是打了三年的时间。

这才有了现在龙国强大的国际地位。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龙国逐渐强大,已经不在需要这种依靠个人生命,组成的血肉长城。

反而这种战术,被一些恐怖组织学会了,在很多山区建设基地。

凭借常规武器,是很难消灭这些隐藏在山区内的敌人的。

在御林军发出订单的时候,就派出一个师的人,假装蓝军。

在这一大片山区内,挖了百个地道。

今天的测试,就是三台蜂巢无人机,150台无人飞机组成的蜂巢编队,能够打掉多少个地道。

来真实检测赛博朋克集团这批无人飞机的战斗力。

三台卡车已经达到了发射位置。

蜂巢控制系统,有两个武学院毕业的高才生,复杂操控这个蜂巢控制系统。

按照王小龙提供的操作方法,输入攻击的目标,攻击的性质等一些操作选项后。

三台卡车背的蜂巢无人机炮管开始被支架抬起。

瞄准了山区的方向。

随着操作人员,按下了蜂巢控制系统的攻击按钮。

150台蜂巢无人飞机,在短短的3秒内,被全部发射出去。

在操作平台的十几个屏幕,每块屏幕都分成16个小窗口。

显示每台无人飞机的画面,最前面的2块屏幕,显示八台信息最多的无人飞机画面。

智能系统很快根据影像智能分析,雷达数据,和红外线探测器。

快速寻找到了蓝军挖的地道。

一发导弹快速向着这个地道发射,更为关键的是。

同时有几台蜂巢无人飞机。

从另外几个角落实现数据支援。

让这枚发出去的导弹,并没有一进地道就爆炸。

反而在地道的拐角处,导弹用最后的燃料进行了变轨。

直接飞进地道深处开始爆炸。

第一次攻击,就让在身后的几个御林军高层深深的震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