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王要是想壮大实力,冀鲁总督夏子腾的人马,就是他们最好的吞并目标。
朱时雨一早就跟方王分析过了,他们手里有二十万人马,可真正的将士,只有五六万人。剩余的十几万众,不过是临时集结的灾民。从二月份到六月份起事,总共也就训练了三四个月的时间。
虽然这样一路北上,有些实战经验,可毕竟不是正规军。如果真到了北方,绝对不是北疆军的对手。
所以,方王从长沙起兵,一路就奔着冀鲁平原而去。冀鲁平原一向物产丰富,如果能攻下济南,占领河间一带,不仅士兵翻了一倍,连粮草都要翻上一倍。
等吃了冀鲁,再跟京师连城一线,邓家即使南下,只怕也要些力气。等方王坐稳了王位,手下又有几十万大军,就不会跟中宗一样,在众多武将中间挣扎着生存了。
到底,实力才是一牵而中宗登基,就是走了捷径。现在,这捷径也让他吃够了苦头。
中宗登基的时候,没有自己的军队,只是借用了敬贤的北疆军。可他这样上位,日后必定被邓家控制,所以,邓如晦机缘巧合,就死在肃宗驾崩前后。
这样一来,中宗登基之后,也不至于被邓家当做傀儡。而邓家剩下的力量,也能保他一阵子平安。
邓云鸿一直怀疑,邓如晦的死,是中宗跟肃宗两父子所为。所以,邓如光想要扶植皇子,他是一万个不愿意。即使皇子流着他们邓家的血,日后争权夺利的时候,哪个皇帝容得下颐指气使的外戚?
可邓如光仍旧不听,坚持扶植皇子,最后却落了个入狱中毒的下场。邓云鸿吸取他的教训,坚决拥兵自立。可眼下,方王比他略胜一筹,他是外戚,而方王却是皇子。
如果中宗没了命,方王又有理由逼宫,皇族的人如果想通了,逼着中宗退位也是可能的。毕竟,仁宗一朝就发生过类似的事。仁宗因为练后犯了众怒,最后被逼着禅位给了自己的弟弟。
方王也想造势,可他的理由却不怎么充分。起先,他拿了金钗做幌子,指责中宗没有一玉玺一金钗,帝位来路不正。可这个指责,很快就被宝庆公主给打消了。她在宫里见过真的主钗,就在邓皇后头上。
皇族里有些人见过主钗,听宝庆公主那么一,自然也去看过,确实没错。这样一来,方王再拿金钗事,就没人搭理他了。
如果主钗真的流落在外,为什么就是没人拿出来呢。而且,皇后头上的金钗,就是他们见过的主钗。方王挣扎了一会儿,反而显得他像个撒谎精了。
邓云鸿原来也想借此攻击中宗,可谣言传了几,他就发现,这事对方王更为有利。如果中宗的皇位来路不正,那么方王不就能取而代之了吗。所以,他手里扣着主钗,也不好拿出去伤害中宗了。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所以,方王手里最大的底牌,就是中宗勾结达延,差点亡国的把柄了。这事要是公诸于世,不仅皇族的人会震怒,下的百姓也会生气。
为了杀害有功之臣,中宗一个皇帝都开始,这事绝对算是古今奇谈了。犯众怒自然顺理成章。可这勾结的事,只有高阶和郭守义知道。眼下,郭守义没有反心,高阶也还做着内阁首辅,就算方王对外了,谁会相信这么荒唐的事?
方王握着这张底牌,却只能等待机会,等郭守义和高阶出真相。到时候,就是他逼宫的机会了。
中宗也知道这一点,对郭守义和高阶,一直态度不错。
达延这么出尔反尔,害的京城差点沦陷,中宗都只骂了几句高阶。方王出逃,他也只是关了方王妃的禁闭,仍旧留了高阶在御前做事。
中宗再想收拾高阶,眼下也得忍忍,等方王的事结束了,再快速给高阶按个罪名绞杀。现在,中宗却不能动高阶,否则人家翁婿一合计,不定就把他给出卖了。
高阶这样的老狐狸,自然知道,中宗为什么忍气吞声。所以,他就表现的更为积极,彻底划开了自己跟方王的关系,以求安全度过这次危难。
可方王的事如果平息了,高阶知道,自己的性命也不久矣。可之后怎么办呢,高阶可不想重蹈严世玉的覆辙,所以,他跟方王和邓家,都有联系。
在这么混乱的局势下,谁都不止一面,很多人都攀了好几处的关系,高阶如是,端王也如是。中宗所能依靠的,只有周和跟夏子腾了。
郭守义是个墙头草,讨封赏的时候跑的最快,做事的时候最会推脱。中宗知道,这人只会观望,帮不了什么忙。倒是大同宣府的周和刘贡,还算忠心。
而冀鲁的夏子腾,他是没得选择,方王北上,迎头就会碰上他们。所以,夏子腾就算再不愿意,他都得出战。更何况,中宗上个月,还封了个武定侯给他呢。
所以,周和这个时候进京,中宗自然对他各种恩宠有加了。周和让刘贡去守宣府,中宗二话不就封了刘贡为宣府守备。周和想见何青衣,中宗就让庆王带了她去端王府见面。只是,婚事这事,中宗还想再等等,否则,一早就答应了周和,日后还怎么让他乖乖听话。
要知道,何青衣这扶月公主,既是中宗的妹妹,也是方王的妹妹。中宗可以许亲事,方王也可以。所以,这微妙的平衡,中宗只能自己把握。一边鞭策周和去出力,一边又不能太用力,把他逼到方王那边去。
方王造势,中宗自然也会造势。毕竟,达延围了京城,方王却带着部下出逃,怎么,也算临阵脱逃了。可方王也有辞,他自己是看见张允击败了达延,所以才出城去追达延。一追,就追回自己长沙去了。
中宗他临阵脱逃,方王自己是追击达延,两边各执一词。可后来,方王带了人马北上,占了襄阳,大家就看出来了,这真是n呢。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