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婵娟捧着飞云流彩的礼服出了景仁宫,总算松了一口气。
她知道,如果张留仙知道苏秋水也要穿飞云流彩,必定坚持要穿。最后,两人一模一样出现在黑火门上,肯定会成笑柄。
可是,苏秋水如果知道,张留仙也要穿飞云流彩,她必定不愿意跟张留仙一样。郑婵娟赌了一把,先去景仁宫碰碰运气,总算是逃过一难。
只是,苏秋水在黑火门上若是受气了,日后还会找尚服局麻烦。所以,郑婵娟回了尚服局,连夜赶了件大衫,又给苏秋水送去了。
飞云流彩的衣服,穿在大衫里面,再好看,也只能看见一点。倒不如大衫,披在外面,谁都看得仔细。
苏秋水收了大衫,心里也算满意了。郑婵娟通宵忙了几天,只觉得尚服难做,以前只要专心做好衣服就行。现在,却得顾及那么多事,想想就心累。
到了月二十二,邓云鸿带着宁妃惠妃,到黑火门上,接受万民朝贺。
忙好庆典,又得去太庙祭祖,给天地报讯。忙到晚上,才到万寿山上,摆下筵席,招待文武百官。
他在万寿殿里正坐着呢,不远处有个臣子起身了。
“皇上,借此良机,我们大王,有个不情之请。”说话的,是鞑靼索铎派来的使者柳开。
“哦,”邓云鸿笑,“什么不情之请?”
“皇上,”柳开说,“我们大王的第一哈敦,也就是王后玉成公主,今年年初的时候病死了,我们大王一直没有再娶。他正值壮年,就想求了皇上,给他赐个王后。”
邓云鸿笑,“这个不难,只是,你们大王想要什么样的美人?”
万寿殿里的百官们听了,也都笑了起来。原来,索铎是来求亲的。这玉成公主,才三十出头,怎么就死了呢。
“我们大王想求个公主,”柳开笑,“说出去,也有面子一些。”
面子是其次,想过大楚联姻,才是真的。也难怪,玉成公主早不死,晚不死,邓云鸿登基之后,她就死了。
“太后,您怎么看?”邓云鸿问。
张太后想了想,笑着点头答应了,问:“你们索铎汗,今年三十六了吧,十三岁的公主,会不会有些小了?”
“不会不会,”柳开笑,“十三四岁,正是豆蔻一枝花的年纪,哪里小了。”
张太后笑着点点头,“这事哀家准了,让你们大王等好消息吧。”
邓云鸿有些疑惑,他的公主,到今天为止,才两个多月,哪来十三岁的公主。也不知道,太后心里想的,是邓家哪个远房的女儿。
和亲的,多数是宗室女,多数是条件不好的宗室女儿。父母地位低下,却又跟宗室有关,为了家里的一点富贵,才让女儿去异乡和亲。太后只要收了这样的女儿为公主,嫁出去,就是和亲的公主了。
因为是喜事,大家都撺掇着柳开,多喝了几杯。周和吃着酒,又想起前年去鞑靼的事了。索铎是后商扶上位的,现在,又来跟他们大楚要联姻的公主了。也不知道,太后选了谁去和亲。
一时间,周和觉得,这个没有她的京城,他半刻钟都待不下去了。只是,这筵席,他又没有离开早退的理由,只得默默地吃酒。
前年一起去鞑靼的,刘贡死了,尸骨不存。何青衣走了,音讯全无。
周和想到这点,突然湿了眼眶。他担心,自己再坐下去,就要失态了。就借口醒酒,出去走走了。
天上虽然有月亮,却是月二十二的下弦月了,弯弯的一抹,清冷而又寂寞。月色淡薄,出了灯火的地方,山色看起来幽蓝深邃。
周和站了山崖边,往南看去,皇宫灯火如昼。也不知道,她在三边,究竟怎么了。如果她现在还在宫里,周和知道,自己一定会听徐乾文的建议,n起事。只是,她已经走了,接着,该怎么办呢?
他虽然自诩,能够抛下北疆,去找何青衣。可现在都快九月了,周和手上,仍旧有许多放不下的。一切都抛下,谈何容易呢。
若是他抛下一切,去了练氏,她能接受自己吗?自己在练氏,又能做些什么呢,周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什么都做不了。
一回头,却突然看见心里的她,周和大吃一惊。再一看,是宫里的朱希真,两个月不见,她越发像何青衣了。
“朱贵人,”周和问,“这边天黑路滑,你小心一些。”
他的话,提醒了朱希真,她一个不小心,就滑了一跤,“啊哟。”
周和无奈,只得伸手扶了一下她,接着,马上放开了。
“贤王,”朱希真抬了艳若桃李的脸,眼含秋水,楚楚可怜地说,“臣妾似乎伤到脚了。”
周和无奈,只得折个树枝,让她撑着,自己却回去叫人了。
朱希真叹了一口气,她哪里是伤到脚啊,她只想多亲近一下他。可他,哎
周和刚到明亮处,就看见吕婵娟了,“吕美人,朱贵人在那里扭了脚,你带人去看看她吧。”
吕婵娟跟朱希真,因为上次御花园受伤的事,已经有些日子没来往了。这会儿周和吩咐她,吕婵娟上刀山下火海都会答应,自然点头了。
周和交代了这事,就回万寿殿了。刚回位子,徐坤文却过来了,“贤王,你说,太后说的那个公主,会是谁啊?”
“我也不清楚,”周和说,“我在北疆多年,邓家远房的女儿,也不清楚。”
徐坤文点点头,仍旧皱着眉头,“不会是德妃的大女儿吧。”
周和一惊,“怎么会是她呢,青衣哪里肯呢。”
“希望不是,”徐坤文对邓家的情况,比周和还清楚。
张太后说的那么笃定,徐坤文算了一圈众人的年龄,就没一个十三岁的宗室女。倒是方王府里,还有个后商的大公主汤淑媛,今年正好十三岁了。
后商已经没有反抗的力量了,汤夜n,已经耗光了汤家所有的号召力。剩下的老幼妇孺,只是鱼肉罢了。就算张太后把汤淑媛嫁去鞑靼,也没人反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