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迪南德·皮耶希怏怏的离开了,但他并没有闲着,而是立刻吩咐人调查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次碰了个钉子不要紧,正经是要搞清楚施罗德先生为什么这么生气,最重要的是,这次的事情,对于狼堡汽车进入华夏的计划到底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可还没等费迪南德·皮耶希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舆论忽然爆炸了……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因为有米利坚提供的保护,德国的军费开支在GDP当中的占比常年维持在不超过1.2%的水平,而为了保护自由世界,米利坚的军费开支常年维持在4%以,一直到苏联解体,米利坚的军费开支在GDP当中的占比才逐渐降低至2.8%这个合理的水平。
除此之外,米利坚在德国的大量驻军繁荣了当地的经济,为了保证士兵们的生活,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当地建造基地、公寓以及商场,基地的建设给当地的建筑公司带来的了大量的利润,公寓和商场则需要雇佣大量的本地人,这就给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统计,米利坚在德国的大约7.5万兵驻军,同时为至少1.2万名德国人带来了稳定的就业机会,此外,我们的士兵每年在德国消费约50亿美元,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德国至少200亿美元的GDP。
换句话说,米国人是出人、出钱保护了德国,同时还在帮助德国发展和振兴他们的经济,但让我们伤心的是,我们如此不求回报的帮助德国,但从70年代末期开始,德国民间野蛮的要求我们撤军的呼声却从未间断过,我们不得不怀疑,这其中是否存在着什么阴谋……”
这是一篇来自米利坚著名媒体《纽约每日新闻报》的报道,在这篇报道中,《纽约每日新闻报》详细的报道了这些年来德国的反美情绪,同时介绍了美国为德国的繁荣和国家安全作出的贡献。
这篇报道一出来,整个米利坚顿时就炸了,因为如果但看这篇报道,所有的美国人心里都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德国人真特么的不是东西,我们米利坚这么费心费力同时还费钱的帮你们德国,你们不感恩也就罢了,竟然还要撵我们走?!
没有一个美国人将心比心的考虑如果美国的国土被其他国家派驻了小10万的军队、同时还被强行划出来几十块地皮做作为他们的军事基地的话,自己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所有人都是顺着《纽约每日新闻报》的这个思路去思考问题的:
是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们米利坚出人、出武器、出装备的保护你们德国的国家安全;
我们的士兵在你们国家消费,直接推动了你们国家的经济的发展;
因为有伟大的米利坚提供的军事保护,你们在军费方面的投入极少,只有GDP的1.2%,可以将更多的钱投入到经济发展当中去,而我们米利坚的军费则常年维持在4%以,等于我们米利坚人又是间接的掏钱给了你们……
所以,当知道德国人竟然在抗议、在要求我们撤回驻军的时候,几乎所有看到这篇报道的美国人都愤怒了,宛如遭到了背叛:我对你这么好,你竟然还整天里咋咋呼呼的喊着让我们滚蛋?!
美国的舆论顿时沸腾了!
从《纽约每日新闻报》开始,美国的主流媒体纷纷就这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德国政府的做法伤透了米利坚的心,如果德国继续是这种态度,米利坚必须要反思自己这些年来到底是帮了个什么品种的白眼狼了……
媒体还好,在网络、在各大论坛里面,美国的民众已经是沸反盈天,叫嚣着“在灭一次德国”的年轻人大把的存在,而叫嚣着坚决不撤军、但是绝对不给德国人的GDP提供一美分的人也为数不少。
德国人慌了!
虽然这些报道只是美国媒体的报道,讨论的范围也只局限在北美,但现在都整天嚷嚷着“地球村”了,在美国工作、生活的德国人不知道有多少,这段时间来美国出差的德国人更不知道有多少,看到这些报道,这些在美国生活和工作德国人怎么可能不急?怎么可能不将这个消息告诉德国国内的朋友、同事?
如果只是这些来米利坚出差、在米利坚生活和工作的德国人恐惧,那问题其实还不是很大,但别忘记了,德国在米利坚可是有外交机构的,德国驻米利坚大使馆、德国驻米利坚的各个领事馆除了承担外交职责之外,本身就兼具着收集使领馆所在国家情报的责任,而订阅所在国家的主流报纸,通过报纸来分析所在国家的外交动作,本就是各国最常用的、同时也是最高效的情报搜集手段之一(这是真的,比如各国驻我们国家的使领馆,主流官方大报是必定的,同理,我们也是如此),美国社会骤然间出现了这么强烈的反德情绪,他们怎么可能没注意到?
被吓了一跳的德国使领馆负责人,赶紧在第一时间就将这件事汇报给了本国政府。
看着汇报来的这些情报,施罗德的嘴里苦的厉害,可在嘴里发苦的同时,他心里还有点发慌:美国人不会是要动真格的吧?
这么大的事情,已经不是自己可以随便做决定的了,深吸了一口气,施罗德给自己的秘书吩咐了下去:“下午3点开会,内阁成员全都要到,不能到的也要通过视频参加会议,会议的议题就是讨论美国现在越来越严重的反德问题。”
克梅里西连忙应了下来。
身为施罗德的秘书,克梅里西自然也知道这几天来美国社会的反德声音越来越高涨,说实话,他心里也开始有些慌了,正因为呆在施罗德身边,克梅里西才清楚如果没有了美国提供的安全保护,德国的国家安全将会面临多么严峻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