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董……”
看到陈耕,王大志用力抿了一下嘴唇,眼圈有些发红。gereay
陈耕回国了,这个事情他是知道的,甚至早在陈耕回国的第一时间,他就知道了陈耕回归之后的行程:先是去老丈人家看看,之后去已经退休的堂叔、堂婶家看看,再之后就是去祭祖扫墓……
在完成这一系列私人活动之后,陈董行程的第一站就是来商飞集团,这让王大志心中又是激动,又是荣耀:果然,在陈董的眼里,我们才是最重要的。
“老王,”看着头发染的乌青的王大志,陈耕感慨的拍拍他的肩膀:“好久不见啊。”
也不能说是好久不见,现在网络技术发达了,王大志还是经常通过网络视频来向陈耕汇报工作,但限于这个时代的网络技术和摄像头的水平,那成像的画质……
“是啊,陈董,可是好长时间没见了,”王大志连连点头:“您看上去更帅了。”
“是吗?哈哈……”陈耕顿时高兴了:“我也是这么觉得。”
陈耕来了,清、孟海波、张英、聂光等一众老下属紧随其后,纷纷围过来和陈耕打招呼。
看到自己的这些老下属,陈耕也很是开心,和大家畅想着当年战天斗地的岁月,整个人都仿佛重新回到了20来岁……
拿到老子老了?
这个时候,陈耕心头忽然一凛。
可还没等陈耕细想,王大志就凑了过来,笑嘻嘻的对陈耕说道:“董事长,我带您去看个好东西。”
陈耕立刻将心头刚刚的那点儿伤春悲秋丢到一边,就好奇的问道:“好东西?什么好东西?”
王大志竟然故意卖起了关子,笑嘻嘻的道:“您跟我来就知道了。”
听王大志这么说,陈耕看看身边的黄文清等人,再看看王大志,显然黄文清等人都是知道的,他想了想,顿时就笑了,起身道:“好,我倒是真的有些好奇了,你们到底在卖什么关子。”
现在的商飞集团总部,已经是一个占地总面积超过两万亩的庞大建筑集群,在这么大的的一个建筑集群里上班,没有交通工具是不行的,比如总办公总部去技术研发中心,直线距离超过两公里,总不能走着去吧?
让陈耕有些惊讶的是,一行人上车之后,车子行驶的方向竟然不是技术研发中心,而是直接出了总部,这是什么情况?
不过很快,陈耕就笑了:这是去位于郊区的航空发动机测试中心的路。
想到这里,陈耕低声向王大志问道:“你们搞出新东西了?”
“其实也不是新东西,”王大志笑道,笑容中带着几分得意:“不过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好吧,听王大志这么说,陈耕也就不再追问了,任由这家伙家伙继续跟自己卖关子,反正等到了地方之后自己就什么都看到了。
只是,尽管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可当看到眼前的这个东西的时候,陈耕还是被震惊的不行,他指着测试台架上的那台发动机向王大志问道:“多大功率的?”
测试台架上安置的东西,陈耕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什么:那是一台用于倾转旋翼机的、但发动机短舱不动、旋翼部分转动的发动机总成!
正式投入使用的倾转旋翼机只发展出了一代,也就是米国海军装备的、大名鼎鼎的22“鱼鹰”倾转旋翼机,这是一种发动机短舱和螺旋桨一起转动、让飞机在固定翼螺旋桨飞机和旋翼机之间切换的一种“跨界”飞机,但很快美军就发现,22“鱼鹰”这种发动机短舱和旋翼一起整体转动的倾转旋翼机有几个致命的缺陷:
首先一个就是在垂直降落模式下,因为发动机的尾喷口是向下的,所以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非常容易让飞机陷入下洗的涡流环当中,容易造成飞机的高度快速下落,造成坠机
其次就是美军有在直升机的侧面机舱口安装机枪,以向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的传统,这么做的效果很好,但到了22“鱼鹰”倾转旋翼机上就行不通了,因为22“鱼鹰”倾转旋翼机那垂直向下的、巨大的发动机短舱正好挡住了舱门机枪手的射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军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22“鱼鹰”倾转旋翼机的机腹位置安装自动的武器遥控站,但效果都不理想,远远没有由机枪手直接在机舱门口向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来的方便。
因为这两个原因,美军汲取了教训,在第二代的倾转旋翼机:280就采用了“发动机短舱不转、旋翼进行垂直水平切换”的工作模式,以彻底解决倾转旋翼机容易陷入涡流环当中造成坠机的问题和发动机短舱遮挡射界的问题。
至于陈耕,既然他知道了美军倾转旋翼机的发展过程,自然不会走这条弯路,在决定发展倾转旋翼机的时候,就直接绕过了22“鱼鹰”倾转旋翼机的发动机短舱和旋翼整体转动的模式,选择了280倾转旋翼机的“发动机短舱不动,旋翼转动”的分体式转动模式,而付出的代价就是不得不先做出一个自重只有400多公斤、最多只能承载2人的技术验证机不是商飞集团不想将飞机做的太大,而是在倾转旋翼机的整体气动设计、飞控系统以及旋转机构的设计、材料、工艺方面的水平都达不到要求,只能通过这种技术验证机慢慢的积累经验。
而现在,凭借着经验,陈耕也知道测试台架上的那台发动机的功率低不了。
“1500千瓦!”王大志的脸上满满的都是自豪:“董事长,我们现在正在测试的动力总成的最大功率是1500k,是从我们的涡轴1500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涡轮轴发动机和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很多地方都是想通的,用涡轮轴发动机改成涡桨,或者用涡桨改装成涡轮轴发动机的例子,在国际航空发动机研发史上屡见不鲜,这个太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