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丛义记起此事,当年在海上,确定听汤鷽说过他们有十船货,只是后来没再提起,两人又不欢而算,便将此时给忘记了。
回大宋之后,他虽然没有亲自参与海外货物销售,但从传言中也知道一船货价值几何,汤鷽私带的十船货绝对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
“行,那就这么定了,要是借不到钱,就用你的钱先垫上。”
至于到底有多少钱,杨丛义没有多问,他的开销不大,家里也比较节俭,人口不多,只是俸禄就已经够用了,他不需要更多的钱。
“不是我的,是我们的,有你一半!”
汤鷽纠正,她也无心独吞这笔钱,毕竟这是一笔来路不正的巨款,朝廷当年虽然没有追究,但却把她支到南方烟瘴之地,授命她在万宁修建港口,供来往的回易船队停泊之用,却让她在那儿吃了四年苦头,若不是这次回易出了问题,她还得继续呆在那里,也算是给她个教训吧。
“都一样,钱还是你拿着,货物采购你全权负责,只要账目清楚就行。那我们暂且就这么分工,你还是留守临安回易处,准备采购货物,我先亲自去一趟明州和泉州,把海船和战船建造定下来,年后开始训练护卫军,招募人手。”
“需要这么急吗?”汤鷽听杨丛义的意思,他似乎即刻就要出发,不由得眉头一蹙。
“年前也没几天了,造船历来都慢,还是提前准备,多给他们一些时间。”
“几时出发?”
“明天吧,越早越好。”
“这么多年没见了,还想着一起在临安过个年,看来又不可能了。”
“我们还这么年轻,来日方长,以后有的是机会。”
一阵沉默之后,杨丛义又道:“晚上一起吃顿饭吧,好久没在一起聊天了。”
汤鷽点头,没有言语。
绍兴二十四年腊月十五,天上飘着细小的雪沫,汤鷽将杨丛义送到临安城南,钱塘江边。
两人之间没有太多的言语。
“早去早回。”汤鷽轻语。
杨丛义微微一笑,抬手拍拍对方的肩膀,转身上了马上离岸的渡船。
目送对方离开,直到渡船消失在雾气弥漫的江中,汤鷽才转身离去。
以后这样的送别可能会不停的出现,杨丛义内心深处从来都不是一个乐意安定的人,从入武学至今,似乎未曾有任何改变,而她正好相反。
在临安生活过几年,又离开多年,如今再回临安依然觉得陌生与冷清,城里城外的热闹与喧嚣,跟汤鷽没有半点关系,因为整个临安城,此时再也没有她能放进心里的人,而在此地,她也没有家人,这样的生活其实与在荒凉的琼州并没有多少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临安人多。
汤鷽很快从暂住的客栈搬进了回易处,用两天时间把回易处后院内宅收拾干净,按照她的意思布置成一番,最终有了些许家的样子。
回易处没有可用之人,第一时间她还是想到了许久未曾联系的父亲,几番斟酌后,手书家信一封,差人日夜兼程送回剑蒲。
接下来将近半个月时间,她一连去了周边多个州县,打听记录各种货物采购和出售价钱,毕竟她离开临安多年,物价有没有变化,她是不清楚的。
摸清回易处打算采购的货物大致价位之后,便开始拟定每种货物的采购单价和预期采购数目,而后凭着记忆开始草拟各种告示和采购契约,提前做些准备。
对于具体采购之事,汤鷽并不担心,只要汤家能给她派些可用之人来,凭借朝廷拨付的本钱和她手里的钱,采购一百船货,应当不成问题。
汤鷽在临安准备之时,杨丛义快马加鞭赶到明州,与明州造船厂议定了五十艘四千料海船的订单,价钱与几年前一样,不过这次要的是新船,交货时间定在九月十五之前。
而后乘船南下,堪堪赶在除夕之前回到泉州。
杨丛义先去了船厂,但这个时间,船厂早就没人了,几乎所有人都已经回家过年,造船之事只能退后数天。
对于夫君忽然回到泉州一事,清尘要过问,因为孩子就快要出生了,她们不想折腾。
当得知夫君再次受命督造回易之后,清尘久久无语,一旦督造回易,也就意味着他要出海,出海一趟运气好,两年就能回来,运气不好不知道会耽搁到什么时候,甚至永远都回不来。
关于回易之事,清尘没有多问,杨丛义也没有多言,两地分居是注定的,他居无定所,不可能让她们跟着四处奔波。
陪清尘和莲儿过了一个还算温馨的春节,时间便来到绍兴二十五年。
正月初八,船厂里出现了一些工匠,时刻关注船厂的杨丛义在向船厂具体管事了解了一些具体情况后,便叫来主管造船厂的官员下了很大的造船订单,四千料海船六十艘,四千料战船十五艘,两千料车船五艘,神舟一艘。
因为价钱合适,不但没有压价,每艘船反而多给了一些钱,这个巨大的订单让主管船厂的官员笑的合不拢嘴,一再保证,如期完工,绝对不会耽搁朝廷回易大事。
杨丛义不是第一次来泉州造船厂,很多管事和工匠他都见过,多少还有些印象,在召集船厂管事和主要工匠商讨确定一些造船要求和细节之后,直接就付了四成钱款当作订金,供船厂尽快采购造船材料,扩大规模,招募人手。
造船之事定下之后,他本来是要返回临安,看看精武军划归回易处,朝廷是否已经议定,否是可以开始训练,但随即他就想到训练场地的问题。
回易船队要远洋出海,精武军虽然是以宣威军四指挥兵力为班底组建而成,但他们已经多年没在海上训练,要想护卫船队出海,至少得在海上训练半年时间,所以必须要把精武军从义乌拉回海上。
海岛是训练回易护卫军的最好场所,可明州昌国如今还是宣威军驻地,虽然他们元气大损,但只要没把他们撤销,精武军也不可能去跟他们争地盘。
这个最合适的场所被杨丛义自己排除之后,剩下的选项不多了,一一排除之后,泉州对面的流求成了他最中意的目标。
流求与泉州的距离不远,物资往来运输方便,又与大城镇隔绝,少了不少诱惑,正适合作为护卫军训练驻守之地。
一般军队驻守何地,在何处训练,由枢密院决定,杨丛义也只是提前想一想,当然他也可以向枢密院提出建议,毕竟一旦精武军划归回易处,护卫回易船队出海,具体如何训练,当有回易处做主。
泉州对岸的流求,杨丛义未曾去过,不知那边如今有多少人口,官府的治理是否顺利,若还是处在蛮荒时代,不服管教,精武军若在那儿驻守训练,不但得不到助力,甚至还会平添不少麻烦。
他本想亲自乘船过去看看,又担心耽搁时间,便去泉州州衙了解了一番。
流求县是在泉州辖下,地域广大,但人烟稀少,经过了解得知,官府能够安全控制的区域都在流求西部沿海一带,地势稍微平坦的一些外迁百姓聚集之地,山上的土民难以管理,官府也无力控制,双方之间和平共处,只要他们不下山抢劫,官府也不会主动招惹他们。
由于流求西部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水丰富,光照充足,很适合种植水稻,从泉州、漳州一带迁居过去的百姓,千百年来开辟出来很多良田,不论是否风调雨顺,每年流求县出产的粮食都基本够吃,好的时候甚至还会把粮食出售到泉州、漳州来,换些流求本地没有的东西。
听泉州衙门官吏介绍,流求如今在籍人口五万四千三百多人,还有很多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里,以打猎为生的山民,那些人不出山,就无法统计,流求县衙也没有他们的户籍,之前还因为争夺土地,山内山外偶有冲突,近些年倒是相安无事。
了解到流求目前的这些基本情况之后,杨丛义心里稍稍有了底,若把精武军调来此地建营训练,后勤方面,应当不会有太大问题。
随后,他又去了几趟造船厂,在确定整个泉州造船厂工人、工匠全都被调动起来,加紧开工造船之后,对造船之事才最终放下心来。
此后便没在泉州继续耽搁,辞别清尘、莲儿,催马离开泉州北返,马不停蹄的赶回临安。
一个月不见,保民坊,回易处,已经渐渐热闹起来,汤鷽从老家找来了一批帮手,正在前前后后的忙碌。
汤鷽的气色比年前好了很多,可能琼州确实不适合生活,回到临安之后,她恢复的很快。
杨丛义将泉州之行简单跟汤鷽交代了一番,精武军驻守流求的想法也一并告知她,想想听听她的建议。
然而汤鷽对军队训练并不感兴趣,也没有多少研究,她以为精武军之事由杨丛义自己做主就行,只要能完成护卫任务,怎么训练都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