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错付时光错付你(1 / 1)锦瑟之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答案永远简单而肯定。

人是不是还是对追求已久的东西更为珍惜些。太容易得手便容易失手。发展有多快,毁灭就有多快。我们的生活似乎在一点点印证往者的(真理?)是现代的我们太过于贫乏还是古人太过于聪慧与通透纯粹。按理说我们一生下来便比古人接纳的信息更为便捷,更为系统,,更容易更懂得趋利避害。为什么反而没了自在、更为苦恼。太过繁芜的信息,太过功利的心,或者太过计较,让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能不能不要这个孩子?”许是陈玉莲太过纵容对他的爱。或是总是一味地盲从。兰君朋总是在迷失了方向的路口一转身就看到陈玉莲的笑脸。所以不认为会失去。她已习惯了等待,而他已习惯了被等待。

这一次陈玉莲倔强地坚持,并消失在他的世界里。所托非人。遇人不淑。此刻的清醒是不是会避免更大的伤害?伤心离去的她想,但如果就此结束就好了吗?陈玉莲一再问程英,“是不是这样,今天的痛苦就会少一点?”。曾经有一刻的清醒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如果又是如果。我说如果成真,你也不会有这么深刻的爱情感受了,爱情如果不看重结果还是很美的。陈玉莲说是哦。他也曾给了她美好的爱情哦,虽然基调忧伤。

以为爱上便是爱情,便可以走向永远。但现实给年轻人上了严厉的一课。

黄婴宁劝道,不要让自己有太多来不及,爱情本身的过程也是一种收获。道理是说明白了,但究竟你领会多少,还要看自己。自己悟到了才是真的懂了。希望你这次能下决心放手。

“如果没有遇到他。我会是什么样的命运,会遇到什么样的风景。”会不会更好的人生我不知道,但还会有其他困惑让你难以前行。

迷茫了,该如何相处下去?这是无数在爱中的人的迷茫与无助。并不是自己的心意便可主宰的命运,还要看另一方的心意走向。我们说不要太感性。但人都是由,甚至喜好并不能被自己说服。喜欢就是喜欢,会发自内心的微笑,厌恶就是厌恶,可能并不是你希望的那样,但就是厌恶。我们总是在对亲近的人发火。越是想要控制一个东西,它就会跑得越远,就好似手里的那把沙。陈玉莲的妈妈的一生让陈玉莲和弟弟看到了单亲妈妈一个人的不易。多少坚忍,她不想成为坚硬如铁的女强人,但她不成为这样是万万不行的。因为一个女人带着两个稚子,一旦弱了就只有受欺负的份了。所以生活让她没有可以示弱的机会和理由。惟有昂首,惟有倔强才能前行。陈玉莲当然知道,妈妈把他们俩养大是多么不易,但她多么爱他呀,为他受这些苦她也是心甘情愿的,孩子她是一定要留的。

对于陈玉莲这种女人自然是好哄的。你表现出伤心欲绝或自己不受控制,像是谁谁附身了一样即可。陈玉莲就这样轻易原谅了他。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他真的是回头的那一个吗?他说,莲,咱们结婚吧。但我们还都是个孩子,这个孩子还是不要了吧。以后再要好吗?

她是着了魔才会答应他。但她真的答应了。所谓飞蛾扑火也不过如此。多么让人无语。说起后来时,陈玉莲只是匆匆说了,他果然变心了。

人生就像追求了一次灵魂出窍中的远行,跟着他见识了另一个平行的世界,却失去了主宰现实的机会,没有发现起于秋毫之末的一种巨大的危险,而这种根植于童年,在阴暗中滋长的危险终于在一天万劫不复。

曾经,因为有爱,才和会答应他那么多无理甚至匪夷所思的要求吧,蔡琴是,她也如此吧。天真如她们。怎会不受伤。倘若这是爱情,那么爱情的魔力也太大了?简直就是魔性。但这就是爱情,它将你变成聋子、瞎子、傻子。

程英感到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不忍心去深挖,就先把这一段故事搁置了吧。我们大多时候不敢直面问题才会让问题越绕越乱。只因为有爱,便不忍心。但一个问题要解决,面对它,剖析它才是解决的第一步。当我们不愿去解决它时,但是这一种溺爱,溺爱会让爱死。但我们却固执地认为溺爱只是一种爱。

暂且不说陈世美

不过,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不是也没一个得善果的。爱情就是这样吧。只有杯具了才被后人记住。就好像谁会给你分享他的幸福。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按一个人的意志生活,就会造成所有人的悲剧。

这是不是一个开端。有这个一个小哲理。当一个人丢了一只鞋而怅然时,却把另一只鞋丢了下去。这就是止损。一味地抱守残缺,不如放手。让别人拥有。

多少人因为付出了而不舍。殊不知,只有放弃了才能止损这一真理,这也就是沉没成本。陈玉莲如果当时就放下了,是不是就规避了后来更大的“损失”,她的故事让我悲伤得写不下去。几次下来便搁置了。这不是我一贯的作风,但关乎情,便希望它有一定转圜的余地。我幻想着,有一天,兰君朋真的能浪子回头。我似乎被陈玉莲附体,有了这样的期许。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总是被现实生活所裹挟,不是受制于金钱就是受制于情感。交给生活去锤打交给时间去考验

每份感情每段生活都有很多不得已和无奈。不是无奈于金钱就是无奈于。虽然好像说钱很俗,可是身处俗世的我们谁又能不被它所累。

他对她是真正的快乐,既然她已找到自己的爱,黄婴宁又有什么立场去阻止她呢?

结婚,妈妈当然不同意。只有和女儿一样疯的妈妈才会同意这样得来的婚姻吧。

给她安排的相亲,同单位叔叔的侄子。“报答恩情有很多方式。难道只能压上我的一生吗。那我宁愿当年我就死了。”

“生活嘛,还是踏踏实实找个人过日子最实在、重要。”

“这就是爱的束缚?爱的霸道无理?我都是为你好却将两人的心生生割离。如果你爱我,你会让我找一个不爱的人,你会看着我痛苦?你会生生折断我的翅膀,如果这就是爱,这真的就是爱,我,宁愿不要。”

上一代父母对子女近似笨拙的爱,他们以一种近乎惨烈的姿态,让我们不得不接受他们的安排,可是她又心有不甘。

她的善良、单纯却一错再错。妈妈最后也无奈“这婚姻是你自己选的,今后哪怕不幸福,都不要怪任何人。”

人生的乐趣在于,总在主动与被动之间进行选择。当可以选择时,最好听从自己的内心。

不论是谁,都要按自己的心意走才行。不然就会有无穷的后悔。人最终还是不能扭了自己的心。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讨苦吃。

玉莲知道,过好自己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你的酸甜苦辣别人永远尝不到。这也是他们两代人观念的最大差异化。

早知如此,还不如让她嫁了。可是这世上哪有绝对的事,爱情不相互折磨与消耗,谁又会先缴械投降,一心归顺那个人。情不折腾枉爱情。

妈妈当然深知她的心,一口绝了的念想。“你少在这里幸灾乐祸,你怎知你外甥就会对她好。”一句话噎得没话说。因为这个人也不比当年的她爸爸。她到了这个年龄也就是要一个伴,谁对谁没点私心。他们既知,便不再强求。睁只眼闭只眼。

他们俩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和对婚姻的期待走进一段婚姻的。最初,两人的冲突更像是两个原生家庭的磨合。

此时夫妻吵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回应彼此的“消极情绪”。理解性、支持性的回应固然是最好的,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

用愤怒去回应的人占大多数,虽然这种回应方式一直持续也会给关系造成很大损害,但是却比“逃避”或者“毫无回应”的方式好太多。

你也许认为公主和王子幸福的地在一起了,对不起那是童话。现实生活没有那样唯美。他们的婚姻不是水到渠成,也有许多隐忧,并不会因为一纸婚书便迎刃而解。他们注定还要经过生活的洗礼,如果能够一起挨到白头,便有一份感情的安稳,如果不能,离婚已成为稀松平常的。

兰君朋的毒,毒在不给对方回应。

每一次吵架,他总是逃。他常说的话就是“和女人有什么好吵的?”或是“我说不过她当然只有闭嘴”。

玉莲也对朋友抱怨:“结婚前整天说不完的话,还教我工作上该做什么,怎么搞好同事关系,结婚后变成闷罐子了。

我为了和他有话讲,还专门跑去学理财,结果他和那些狐朋狗友聊得不亦乐乎,和我在一起就无话可说。

家里的事情既不管也不参与,问他意见就是轻描淡写的来一句‘随便你’,‘无所谓’。连吵架都像我一个人唱独角戏。”

很多夫妻是在尝试和伴侣连接无果的情况下,才将对话变成了吵架——

他们咄咄逼人其实是想要到一个回应,或者一个确认,如果得不到,会觉得很慌张,甚至有恐惧。

这种慌张和恐惧的情绪往往会被“愤怒”的情绪掩盖,所以张涵前妻的“咄咄逼人”,甚至凶悍的吵闹,不过是一次次尝试和他连接无果后的不安反应。

逃避的伴侣是婚姻中最毒的一种伴侣,他们会让另一半感觉自己虽然结了婚,却越过越孤独。

这种孤独感会加深他们对婚姻的不信任,进而更加想将对方捆绑在自己身旁,害怕对方“失联”。

他们会更迫切的想与对方连接,这种迫切会让对方更加逃避,而逃避又反过来让他们更加不安,更加愤怒。

随着时间过去,双方的沟通模式就会定型。一方咄咄逼人的时候,另一方就厌倦逃避。

然后双方都对这段关系感到失望、愤怒,婚姻中的双方无法彼此滋养,反而啃噬着两人曾经积淀下来的情感。

结婚后,变化的其实是兰君朋。

恋爱时侃侃而谈的他,和伴侣的连接是很好的,积极、主动,充满能量。

婚后的他又变成了前一段婚姻中那个“漠然”的丈夫,面对冲突不断逃避。

拿不到他回应的太太自然只能变成一只“老虎”,不断追着他要“回应”。

刻意回避只会让一个个具体的小风波发酵成大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