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完丁安民后,朱棣再看向张儒生。
张儒生整个人站得笔直,看起来一副正气凛然、出淤泥而不染的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多刚正不阿,是个正人君子呢。
张儒生看到王爷看向自己,连忙抬头挺胸收腹,说道:“回王爷,在下认为,王爷岂能做这种不合礼制的事?王爷应该以仁义礼智治理封地……”
半天之后说完了,张儒生一脸期待地看向朱棣,那小眼神仿佛再说,来吧来吧,王爷快来纳头就拜吧……自己马上就能出任大总管,走上人生巅峰了。
朱棣听到这些话,看着他那一脸期待的表情,朱棣差点没有把手里的茶杯糊上去。
朱棣看着这个秀才脸上一股优越感,一阵无语。直接说道:“你这么聪明。怎么还在我这里贪污那十几两银子呢?你这时候不应该是在朝堂上高谈阔论吗?”
看着他还准备辩论一番,朱棣也没心情听他说下去了,直接让人把他带下去。按照明律,该怎么来就怎么来。
……
关于这个秀才,朱棣想了一下,可能就是读书读傻了。毕竟秀才在明朝地位再高,还不是自己家赋予的?搁这儿跟谁装_逼呢?
看着那一副表情,朱棣整个人就不爽了。
其实关于明朝秀才地位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在朱元璋刚刚打下天下的时候。出了一件非常荒唐事。元朝末期的文人们,觉得朱元璋是个泥腿子。不愿在他手底下干活。大家在几个“大儒”的带头下,他们都跑到山里去了。
这可把朱元璋恶心坏了,朱元璋没办法,他对自己泥腿子出身也有点自卑,打心底里也认为只有这些大儒、文化人能治国,所以只能一边强行让人把那些文人喊出来,一边大肆培养新的文人。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读书,那就只能把待遇提高了。
结果培养出来的还是跟以前那些文人大儒一样的货色。
特别是有一件事,在洪武三十年,科举来临。在这一年的科举中,78岁高龄的大儒刘三吾为主考。
经会试考核,选出贡士51名,均为南方考生。
但是这一下让当时的落选学子顿时就感到了不服了。
「凭什么全都是南方考生上榜了?我们北方考生读书有多辛苦你们知道吗?」
「你们天天寒窗苦读又怎么了?」
「要知道我逛青楼的时候还跟同窗讨论四书五经呢?我骄傲了吗!?」
「你看《诗经》真白……
《尚书》真圆……
你再看看那个,《礼记》真长,我能玩一年……
《周易》真翘……」。
所以说你们知道我有多努力吗!???
不用多说,肯定是主考官有地域歧视。这些该死的地域黑。
……
就这样,朝廷经数日复核,得出最终结论:刘三吾等人阅卷公正,无任何问题。
这个结果一出来,顿时外面就翻天了。
「什么??绝对是黑幕,没得洗!!要知道我为了考试,都已经有半个月没见怡红院的小红了!!!
我这么努力,怎么可能考不上??」
而朝廷上,那些北方出身的文官大儒也不干了。
「黑幕!**裸的黑幕啊!我的门生故旧怎么可能考不上!?他们的水平我还不知道吗?」
「就说上次我们一起去青楼,我看那小王水平就不错,人又长得好看,说话又好听,比如他形容小翠,就简简单单的说了六个字,‘又大又白又圆……’」
「你听听,你听听,他描述得多么朴实无华,通过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用准确、朴素、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他对纯洁、美好事物向往的最真挚的情感,直击人的心灵,就这几个字,就能让人想象出这美好事物具体的形象」
「你说他有没有文化?不用多说,这一看就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人才,这样的人绝对是未来的国家栋梁啊!你说这里面怎么可能没有黑幕?」
而听到北方大儒说的话,南方大儒又不干了。
「什么?我南方文人吃你家大米了?我们南方人也是有人才的好吗?」
「就说上次去青楼的时候,有个小张的小伙子就不错,他形容小花,也是六个字,又长又细又直……」
「你说说,你说说,这哪里比「又大又白又圆」差了??」
就这样,大家在朝堂上就开始撕逼了,谁不想自己的门生故旧多进来一点?那自己的势力就能更雄厚一点。
接下来,进行了大量的斗争和利益交换,最后决定推翻以前的成绩。于是将刘三吾等人定为“反贼”,并重新开出贡士名单,51人皆来自北方。
至于刘三吾等人在这次斗争中成为了牺牲品,那对不起了。为了大局着想嘛。我想即使为了大橘牺牲,你心里肯定也是高兴的。
当然,刘三吾等人屁股下面肯定也不干净,不然也不可能全部都是南方人,一个北方都没有。
出了这件事后,大家以后都不在一起玩了。南方北方各玩各的。以后就有了南榜和北榜之分。
而在这些读书读傻了的书生的眼中看来。「我们真厉害啊,看看,看看!我们随便闹一闹,朝廷就要改变决定。说明我们是很有影响力的,读书人才是最牛_逼的。」
「你看,皇上都为了平复我们落榜子弟的心,都不得不改榜,这还不牛逼吗!?」
实际上呢?不过是一群上面神仙打架的炮灰罢了。谁也没有在意他们的想法,不过是一个借口互相攻讦。
但是这件事的影响却流传了下去,导致明朝后面的书生秀才地位越来越高,到了扭曲的程度。
……
从整个事件发展下来,下面的人是斗得很开心,但是对老朱来说,这不是打脸吗?而且这还是打的他谁的脸。
所以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这些秀才都有一种优越感,但是朱元璋也没办法,他认为治国还是要靠他们。自己还需要文人治国。
他也只能捏着鼻子,忍着恶心继续用了。
……
不过朱棣可就不将就这些了。他现在正在逐步培养人才,以后肯定要规模越来越大。
如果这些文人还不愿意改变的话,就等着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吧。他的麾下有的是人想当官。
至于他们,所有的大儒都通通去研究诗词歌赋好了,说不定以后扩张全球文化霸权的时候,还有用得上他们的一天。
儒家治国什么的就别想了,梦里啥都有。
……
把这件事情安排下去后,朱棣知道,接下来下面要掀起一场反贪大风暴。
这几天,朱棣也没有到处去逛了。每天都是学校、工匠院、王府几个地方。万一有人想不开,给自己来一下怎么办?
其实这个可能性还是非常小的,毕竟朱棣也没有直接要他们的命,自己拼一拼,还是有活命的机会的,比起来刺杀自己,活命的机会大多了,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多去查一点贪污。
但是也不得不防。
前几天风平浪静,毕竟大家都是需要准备的,就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
在这几天的时间里,朱棣打算先把缝纫机这个小东西设计出来。
比起发电机这些东西,缝纫机可以说是一个小东西了。但是意义却一点也不小,手工缝纫机带来的效率提升,绝对是革命性的提高。
朱棣打开平板,查了一下资料。缝纫机这个东西,目前的工业环境来说,制造出来是没有问题的。缝纫机的先进,先进在机械设计思路上,而不是工业加工精度要求上。
在1846年,美国的豪取得曲线锁式线迹缝纫机专利,缝纫速度为300针/分,效率超过五名手工操作的缝纫师。
而紧随其后,1851年,美国机械工人胜家独立设计并制造出胜家缝纫机,缝纫速度600针/分,并于1853年取得美国专利。
可以说此时,一个人就能比得过六个手工缝制的人了。
此后,缝纫机便开始大量用于生产,并逐步增加了钉纽扣、锁钮孔、加固、刺绣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