吩咐完魏忠的事情后,朱棣看着时间没到中午。
朱棣拿出纸笔,开始规划自己的盐场。
生产海盐的盐场,首先就是选址,虽然都是以海水为原料,理论上来说不管建在哪里都可以。
但是不同的地方,海水的含盐量是不同的,从成本来考虑,含盐量高的地方,成本当然更低。所以选址就比较重要了。
按照朱棣的封地燕京的地理位置,朱棣也没有派人去燕京的沿海各地考察,朱棣直接查询了后世的产盐地。
按照朱棣找到的资料,在燕京封地内的,最合适的就是长芦盐场,位于后世河北境内的渤海岸,如今也正好在朱棣的封地内。
长芦盐场在后世,是全国三大盐场之一,也是全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产量约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由于长芦盐场的海滩宽广,泥沙布底,也有利于开辟盐田。
并且这里的气象条件很好,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海水很快,非常有利于海水的浓缩。
朱棣把盐场建立在这里,是一个相当合适的地方,毕竟在后世能发展到全国四大盐场之一,不是靠运气的,它的环境确实是得天独厚。
……
接下来就是盐场的生产流程了,海盐到底是这么生产的?
就算是现代的海盐生产工艺,也是相当简单,就四个步骤:
纳潮:海水引入盐田或者储水池;
制卤:是通过晾晒,蒸发,温差蒸发水分,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认为操作,只需要让其自然蒸发就可以了,可以得到高浓度的卤水。
结晶:得到高浓度的卤水后,在将其引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
收盐:结晶到一定程度,就是收盐了,收盐之后,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可从中提取多种化工原料。比如镁、溴……等等
……
一般来说,就是这几步,之后再看情况,是不是需要进一步的提纯。
朱棣看完收集到这些资料后,有些不解,为什么这完全没有技术难度的东西,到现在都还没有发展起来?
要知道,目前的煮盐法,是很耗费人力物力的,从最开始的卤水的制造,到后面用木材来煮盐,都是相当费时费力的事情。而且对于木材的消耗也不再少数。
而晒盐法,不知道简单多少,整个过程夸张点说,就是开始把海水引入盐池后,就不需要人怎么操作,直接等到时候收盐就好了。起码来说节约几倍的人力物力。
如果说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方法也就罢了。
但是根据朱棣的调查结果,目前已经有晒盐法出现,但是朝廷的绝大部分还是采用煮盐。朱棣感觉很奇怪。
不过朱棣想了一会,大致也就明白了,这可以说是国营惹得祸,食盐这整个行业都把持在朝廷手里,整个行业都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看来不管哪个时代,这都是一样的。
就比如对于管理盐场的转运司来说,不管生产成本怎么样,反正都是朝廷的钱,自己也得不到一分钱,所以也就没有改进技术的动力。
或者说句好听点的,这是对技术不敏感?
……
盐场的事情并没有花费朱棣多少精力,原理上也没有丝毫的难度,可能稍微有点麻烦的就是后续粗盐的精制。
不过这朱棣目前也没有办法进行这一步,因为原料都还没有,比如需要碳酸钠、稀盐酸等,这些都是后续慢慢才能生产的,目前一步到位是没有什么希望。
但是这用来买做食用盐的话,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重金属在第一步晒盐的过程中,会被盐池中的藻类吸收一部分,所以说问题不大,当然,肯定还是有可能重金属超标的,但是比现在朱棣吃的盐,重金属含量要低,要知道,现在的煮盐,可没有步骤除去重金属。
这么想起来,古代人的寿命低也是可以理解的,医疗条件低下不说,单单是从一生下来,就一直吃着重金属超标的盐,想想就觉得胆寒。
朱棣认为还是现代社会舒服,至于那些口口声声觉得古代好、纯天然的人,不知道他们回到古代,得知天天吃重金属超标的盐,还敢不敢吃下去。
忙完这些事情,看了看时间,已经到了中午,喊来魏忠,问道:“下午我有什么安排?”
魏忠回道:“王爷,之前水电站施工队请您过去指导,您安排在了几天下午。”
朱棣想了起来,点了点头,道:“嗯,那下午上完课,就直接过去吧。你安排好。”
“是,王爷。”
说是喊朱棣指导,不过朱棣也知道,自己也没有什么好指导的,他也不是什么建筑方面的专家,也没有接触过。最多是见多识广一点,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去看着不犯常识性错误就好。说不定那些师傅比自己还懂得多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