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一章 三舅家的午餐肉(1 / 1)易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一两岁的时候,在三舅家住过一年的时间。

是三舅教会了我走路,然而三舅却天生不能走路。

那时候,三舅一个人住在祖上老宅的北院儿,院子坐北朝南。听我母亲说,更早的时候,也就是姥姥姥爷在世的时候,东、西、北三个院儿是连在一起的。

那会儿,每到入了秋,姥爷都会在当街叉着腰站着。见着乡下的小驴车,就让车把式把车赶进大院儿里。大伙儿七手八脚的,从车上卸下来圆圆的绿皮儿老倭瓜、长长的白皮儿大角瓜,和刚打地里刨出来的,带着沙土的红皮儿或紫皮儿的白薯。赶寸了,还有一篮子的半空儿。

后来,老人们相继过世了,哥儿几个也就分了家。因为四舅在空军服役,所以偌大的院子被一分为三,大舅、二舅、三舅各分一处。

我去的时候,院子北面的三间草顶房已经破败不堪,摇摇欲坠的样子。甭说窗户纸,连木窗棱都七横八岔的,成了野猫和老鼠的战场。西面的房子倒是两间崭新的大瓦房。后来大点儿了我就琢磨,三舅那么能挣,为什么不一起把北房三间也翻盖了呢?估计是单身的缘故。果不其然,七九年三舅结婚,就把北房翻盖一新了。

那会儿东墙根儿的小厨房旁边,长着一棵硕大的枣树,是姥爷年轻的时候亲手种下的。树冠已是遮天蔽日,树干更是一个人抱不过来,那树尖儿就在十来米高的半空晃悠着。我长这么大,就没再见过如此茂盛的枣树。

每到秋后,树枝上就挂满了红多黄少,两寸来长的大枣子。每一根枝条都被沉甸甸的枣子压着,在天高云淡下的秋风里摇曳。

打枣儿的时候,树上攀着一个人,树下必要站着两个人。三个人相互配合着,上面的人一杆子打将上去,下面的人就赶紧抻个大床单子仰头去接。稍不留神,大枣儿就砸在地上碎裂一片,捡都捡不起来了。我觉得,下面接枣儿的比上面打枣儿的还辛苦!

打枣儿的事情都是由西院儿二舅家的大小子代劳。打下两盆枣子,多半儿归了西院儿的孩子们。顺便说一句,西院儿大舅家生了九个孩子!二舅妈那叫一个苦啊,咱们改天再说。

在解放前,谁家都是生一大堆孩子。缺医少药的年代,您就是有钱,也难保不有个把夭折的。母亲是娘家的老丫头,她曾经跟我说起,早年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夭折了。

之所以三舅不去打枣儿,是因为三舅小的时候得过严重的小儿麻痹。算是万幸,捡了条儿小命儿。但也因此终生与轮椅相伴了。而且不仅是腿,连腰椎也变形的厉害。

姥爷是远近闻名的修鞋匠。到了三舅这一辈儿,哥儿几个谁都不愿意从事小手工业,各寻了公家的事由儿。姥爷自然便把满身的手艺传给了三舅。

三舅为人随和,对谁都笑呵呵的,是块做生意的料。而且除了腿脚外,样貌挑不出毛病,浓眉大眼,鼻直口阔,络腮胡子和一脑袋头发一样,都是带卷儿的。我一度认为张飞就我三舅这样儿。要是能站起来,必在一众人兄弟中是最威风的!

可惜了三舅腿脚不济。但老天爷也对得住他,让他天性聪慧。

就拿文艺方面打个比方吧,那是吹拉弹唱样样儿在行。什么二胡、风琴、吉他、电子琴,就没有他不会的!所以修鞋的手艺自然是一学就会。除了修鞋,三舅还会织补高档成衣。

红楼梦里面的晴雯补裘,大伙儿都知道吧。看着经纬线一搭挺简单,却是个细致活儿。可这活儿到了三舅手里,绝不输给晴雯,手拿把儿攥!不仅如此,三舅还把老手艺发扬光大了。

听母亲讲,有一回,一个骑摩托的老主顾,拿着一条皮裤子过来,问能不能补。三舅一看,腿肚子上剐了一个大三角儿口子,好好一条皮裤,算是破了相了!三舅端详了一下儿说:能补,就是费工啊。行的话你就留下,过一个礼拜来取。

回了家,三舅忙活了一个晚上,又缝又粘的……

过了几天,主顾来取裤子。嘿,拿在手里,楞没找着那个三角口子是在哪条儿裤腿儿上的。可给主顾乐坏了,要多少钱给多少钱!

这话虽出自母亲的转述,但我信!

因为我记得,三舅西屋里除了一张床之外,墙上、柜子里、桌子上,全都是大大小小叫不上名字的家巴什儿,满载儿!

三舅有这么好的手艺,自然生意不断。那挣得,就不是一星半点儿的多了,我估计早就是万元户了,因为我记得褥子底下全是钱!

母亲那会儿困难,于是三舅就承担了我的全部费用。

七几年,全国物资匮乏,可三舅却吃喝不愁。在兄弟姊妹中,他第一个把西屋翻盖成了红砖大瓦房。除了穿没什么消费外,床底下好烟好酒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舅家的午餐肉。

您这会儿准得说,吃个午餐肉不算什么!那您说的是现如今。而且你现在吃的午餐肉,多半儿是拿大把淀粉和肉沫子做的,造价低廉。

想当年的午餐肉,是响当当的猪前肩儿做的。一刀切下去,断面儿上都能看见斑驳的瘦肉。我估计那会儿就是掺淀粉,也不会超过20%。

这等稀罕物儿,价格也贵的出奇。

您核算一下,当时一斤猪肉才七八毛,可这样一听儿198克的午餐肉就要三块来钱!您要问,为什么分量还有零儿有整儿的?我告诉您吧,那会儿午餐肉的牌子不多,主要是长城和梅林,而且基本用于出口换汇。所以分量都是按国际惯例标注的安士,也就是现在的盎司。198克就是7盎司折合过来的克数。您就琢磨吧,午餐肉都用上盎司了,跟金子一个计量单位,能便宜喽吗?!

不过买它倒不用凭票儿,除了走走门路外,您得真有钱才行!

当时国营大厂的职工,一个月也才挣三四十块钱工资。甭多喽,您就买一听,一个月的肉、蛋、油就甭买了!

长大后,我一直费尽脑汁儿的回想,小时候是用什么方法吃的午餐肉?时间太久远了,想不起来了。

后来问了母亲,母亲说我记事儿晚,五岁才记事儿!然后告诉我,三舅吃午餐肉特豪横,都是拿勺子崴着吃,稍微斯文一点儿的就是加馒头片儿里吃。

看来有钱也得会吃啊。搁现在,怎么也得两面儿煎一下,再配着沙司生菜做个三明治吧。

其实我记事儿不晚,尤其是味觉。

我记得当年,三舅拿个小钥匙一样的东西,顺着罐头边儿卷卷卷的,那味道就充盈了满屋。不像现在都是一股子廉价的香料味儿。它就是一种醇厚的肉的香味儿,香如骨髓……这以后就再也没有尝到过!

印象里还记得,三舅架着双拐,用牙咬着一根粗绳,绳的另一端,系着正在蹒跚学步的我……

写此篇,告慰三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